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带刺的朋友》案例分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带刺的朋友》案例分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带刺的朋友》案例分

【背景资料】
X年10月,X市教育局组织百余名幼儿园、中小学教师到上海参加“有思想的学科带头人”深度研修班。

我们小学第二小组一行10人到上海卢湾第一中心小学跟岗实践,,聆听了X老师的一节语文课——《带刺的朋友》(第一课时),如沐春风,令人回味。

童老师扎实语文教学功底和专业精神,让我们体会到课堂中无处不在的语文味。

【教材分析】
本文作者通过记叙刺猬偷枣的本事高明和用刺击退大黑狗进攻这
两件事,从字里行间表达了对刺猬的喜爱之情。

全文语言生动、明快,条理清楚,用词准确。

特别是描写刺猬偷枣,把刺猬的机灵、敏捷写得淋漓尽致,充分表现了刺猬本事高明,表达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第二个故事写刺猬用刺击退大黑狗,只写了他们把身子紧紧缩成一团,但通过对大黑狗的描写,突出了刺猬本事大。

《带刺的朋友》有点类似习作的形式,通过两件事情来反映朋友的形象,因为有了前面三篇课文的学习,学习这篇课文相对就是比较简单的。

这篇课文也为本单元的作文训练埋下伏笔。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结合语境确定多音字的读音,根据情境、
借助近义词理解词语的意思,并积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刺猬偷枣、击退大黑狗自卫这两件事
中朗读体会刺猬的高明、本事大,细心感悟文字中流露的“我”对刺猬的朋友之情,并体会作者表达的妙处。

3.理解课文内容,在老师指导下归纳文中刺猬的两件事,概括
课文主要内容。

【案例分析】
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1.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新朋友,教师板书课题——《15带刺
的朋友》。

(教师注重书写指导。

当遇到易错字“刺”时,教师不但予以指导,更妙的是教师并没有直接告诉提示学生,“刺”的第三笔是有勾的,而是向学生求助“帮老师看一看,“刺”的第三笔带不带勾。

一方面学生低头在书中找答案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另一方面创设了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小小的“刺”字,折射出教师追求扎实的教学风格和对学生的尊重。


2.课文中“带刺的朋友”指谁?(刺猬)针对课题质疑:课文写的是刺猬,为什么不直接以“刺猬”为题呢?学生茫然,教师告诉学生,那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来学习课文。

(本课写的是刺猬,课题却没有直接用“刺猬”为题,而是用《带刺的朋友》作为课题。

显然,作者是有意图的。

“课文写的是刺猬,为什么不直接以“刺猬”为题呢?”这一问题的设置,直接指向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的目标。

引导学生抓住课题中的“朋友”一词,体会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

课题中的“朋友”于是成了贯穿课堂教学的一条主线。


3.这篇课文写的是小动物,有没有写刺猬的外形呢?没有写外形,哪又写的是什么呢?
(这一环节的设置引导学生去思考文章的表达角度,定位于写的目标。


初读课文,概括内容
1.课文写刺猬的那两件事呢?请男女生各读一件事,注意要该起时起,该停时停。

读课文要做到字字清楚,句句通顺。

(中年级重点进行段的训练,教师让男女生各读一件事,潜移默化渗透段的训练。


2.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教师对字词正音、点拨。

当读到“兴许”
一词时,因为有个别学生把“兴许”的“兴”误读为第四声,教师让其他学生进行了纠正。

之后,教师随机重点指导三个词语的理解:惊愕,诡秘、和径直。

惊愕和诡秘用换词法,让孩子明白,惊愕就是惊讶,诡秘就是神秘。

径直教师用动作示范帮助学生理解,径直就是直接。

(纠正“兴许”的读音,教师从词义区分,通过找近义词让学生理解“兴许”就是或许,“兴”读四声时,表示愉快的情绪。

因为读一声时,词义复杂,所以教师运用了排除法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点。

教师在字词教学前,先让学生自主预习,通过课前作业了解到学生的实际,针对问题的进行指导,体现以学定教,减负增效的思想。

此外,教师在字词教学中,避免了把字词用钓鱼竿调出来学的误区,坚持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学词,做到字不离,词不离句。


3.课文抓住两件事介绍刺猬,你能概括出来吗?
第一件事学生很快提炼出关键词“偷枣”,教师随机板书,并再次求助,你们再帮老师看看“枣”的第三笔带不带勾?
(区别形近字、易错字“枣”与“刺”,教师设置了两个环节,并不告诉学生是什么,而是随文出现后,两次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弄清区别。

此环节与揭题环节呼应,虽小却巧。


两件事都与“刺”有关,第二件事你怎么概括?学生概括出刺猬用刺反击大黑狗等。

有学生认为反击不恰当,有人提出改为大黑狗被刺等,总之,学生没有找到一个恰当的词语。

教师适时点拨,老师送给大家一个词语——击退,引导学生表述完整。

学生换词口述,教师板书:刺猬用刺击退了大黑狗的进攻。

(概括地说一件事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老师在刚开始训练的时候,教给学生一些方法,十分有必要。

这个环节中,提供给学生文中重点句,能帮助学生概括,练习的指向明确,易操作。

当学生反复推敲找不到恰当词语时,教师及时点拨,送上词语——击退。

)接着教师又问,谁能把第一件事概括出来?学生一阵沉默,感到有困难。

教师让学生用双直线划出第九小节,提示学生第一件事写完用这句话进行了概括。

那么,直接用这句话概括行吗?学生摇头。

那我们把这句话和板书结合起来,概括这件事儿,就完整了。

之后,学生口述。

(在学生有惑之时,教师适时解惑,并渗透学法指导,引导学生抓重点归纳主要内容。

并在做中学,让学生明白要注意两点:一是在一篇
文章中往往有一两个重点段或重点句,应准确判断,才能正确地归纳主要内容。

二是归纳主要内容语言要简洁、明了。


品读感悟,自主交流
品读偷枣,说话训练
1.我们知道了写什么,再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的。

(语文教学就是要解决写什么,如何写的问题。

教师的目的非常明确,读写结合,读中学写的意识非常强。


2.教师范读第一件事,看看作者是怎样写刺猬偷枣的,注意抓住偷枣的动作,划出词句。

(教师范读声情并茂,起到极佳的示范作用。


3.抓住动词,说话训练
学生交流汇报自学情况,教师随机板书:
()爬向()摇晃
()掉下来()归在一起()打滚()扎
()驮()跑
让学生,运用恰当的连接词和修饰词,复述偷枣的过程。

(这一环节的设置落实了听说读写的任务,从说到写,读写结合,凸显了本色语文的理念,而且落实到位,训练扎实。

理解内容时,
教师通过板书提供了动词,并用括号提示了修饰词(怎样做),还用分行板书暗示了层次,使学生明白使用连接词的时机。

课堂上进行说话训练,课后布置了写话训练:刺猬这小东西,偷枣的本事真高明呀!,
,。

<</SPAN>用上先,接着,然后等连接词,把句子写具体。

>)品读斗大黑狗,体会喜爱之情
自由读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刺猬用刺击退了大老黑,我高兴得直拍手,由衷地感叹:“真有意思,刺猬的本事太大了。

”(这段的教学教师处理比较简略,只要解决教学目标二。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重难点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取舍是必要的,毕竟课时有限,一节课面面俱到也是不现实的。


四、总结深化,拓展延伸
1.把两件事连起来说说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一环节,教师运用段意连接法,通过练习让学生明白概括主要内容要注意两点:一是准确地概括每段段意,这样归纳主要内容才贴切。

二是连接时要调换一些词语,以使前后句子衔接得通顺。


2.课文写的是刺猬,为什么不直接以“刺猬”为题呢?(首尾照应,指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落实第二条教学目标。


3.作者通过写两件事,写出了自己对刺猬的喜爱之情。

文章之所以感人,首先是作者善于观察,所以我们要练就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有自己独到的本事?(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为练笔做铺垫。


附板书设计:
15、带刺的朋友(刺猬)喜爱钦佩
偷枣()爬向()摇晃
()掉下来()归在一起()打滚()扎
()驮()跑
刺猬用刺击退了大黑狗的进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