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直播稻田杂草出草规律

直播稻田杂草出草规律

直播稻田杂草出草规律
5.1水直播稻田出草规律
5.1.1水稻播种及出苗
水稻直播栽培方式根据水分管理方法的不同被分为水直播稻和旱直播稻两种。

水直播稻一般是在前茬收获后,用旋耕机旋耕(7~10cm)灭茬、灌水、平田、开沟后进行播种的一种种植方式。

所播稻种经催芽露白后立即进行播种,不能催长芽,一般播种后7 天内,田面保持湿润无积水,沟內水深接近田表面。

播种7 天后,稻田上水,水深不超过稻苗心叶。

所以直播稻田的生境与移栽稻田有很大差异,就直播稻田本身而言前后生境也有差异[22]。

水直播要做到适期播种。

水直播水稻播期较移栽水稻而言相对偏晚,在水直播水稻的播期上我们立足“抢”字当头,在前茬作物收割后,集中所有人力、机力抢播种。

据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最适宜播期应在前茬作物收获5-10天内播种。

水直播要求要做到适量播种。

由于水直播水稻分蘖期长,分蘖节位低而多,我们通过控制群体促个体的栽培方式来协调个体与群体生长的矛盾,而控制水直播水稻群体生长最基本、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控制播种量。

近年来,在水直播水稻技术不断完善的前提下,我们逐年减少了水直播水稻的播种量,实践证明水直播水稻最适宜的播种量应在4~4.5kg。

狠抓播种质量,提高成秧率。

首先要做好种子处理和催芽播种,浸种催芽时间不少于5d。

其次要精细整地,精做畦面,每隔3~5m起一条沟,确保排灌畅通。

播后立苗前,畦面保持湿润无积水[23, 24]。

多年来,水直播水稻在实际推广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播量偏高导致前期发苗过早,苗数偏高,从而严重影响了水稻中后期田间的通风透光,加重了病虫害危害,给后期水稻倒伏带来了隐患,也是水直播水稻高产更高产的一大障碍。

播期偏晚。

由于季节、机械、前茬作物成熟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水直播水稻的播期往往每年都不能确保全部在最佳的播期内实现播种,则导致水直播水稻产量不能达到预期最佳水平[25]。

5.1.2水直播稻田草相及优势种群
长江中下游稻区,杂草共有127种,隶属37科、90属。

在水直播稻田中,分布广、发生密度大、危害严重的杂草有:稗草、千金子、双穗雀稗、鸭舌草、节节菜、水莎草、野荸荠、矮慈姑、扁秆藨草、牛毛草等10种。

近年来,水直播稻田草相以杂草稻、稗草、千金子、水苋菜、鸭舌草和矮慈菇等为主,假稻和水竹叶等也逐年增加。

而稗草由始以来一直是稻田主要恶性杂草,虽然除稗药剂连年不断使用,可能是抗性品系得到保留并不断繁衍的结果。

综合分析,导致稻田杂草群落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同类除草剂的连续使用,某些防除效果好的靶标杂草得到控制,而防除效果差的或非防治靶标杂草发生增加,成为主要恶性杂草。

二是栽培方式的变化,如水直播稻技术和麦套稻技术(也属于旱直播的一种)的推广,导致部分旱生性杂草、旱生喜湿性杂草大量发生,极大地增加了稻田杂草发生基数。

所以搞清直播田杂草群落组成及杂草生物生态学特性,采取相应的综合防除措施,控制直播稻田杂草的危害,促进直播稻技术的推广,
让广大农民得到更大的实惠是迫切需要的[3, 22, 26]。

5.1.3水直播稻田杂草出草节律
水直播稻田在水稻播后5-10天,千金子、稗草、马唐等禾本科杂草开始出苗,且水稻播后10-20天,出现了第一个出草高峰;莎草科杂草及阔叶杂草在水稻播后10-15天后开始出苗,且水稻播后15-25天,播后30-40天出现了两个杂草发生高峰;同时总草株数在水稻播后25-35天出现了杂草株数的最高峰。

根据调查数据,水直播稻田稗草平均每株分蘖9.3个,总蘖数达到111.6个/m2,千金子平均每株分蘖7.6个,总蘖数达到91.2个/m2,杂草稻平均每株分蘖8.8个,总蘖数达到35.2个/m2,马唐平均每株分蘖6.5个,总蘖数达到39个/m2,因此可以看出,千金子、稗草、杂草稻仍然是水直播田主要危害杂草[27, 28]。

水直播稻田杂草第一萌发高峰出现在播后7-10 d,以稗草、千金子为主。

播后15-20 d形成第二萌发高峰,以莎草科杂草和部分阔叶杂草为主,如鸭舌草、丁香蓼、眼子菜、碎米莎草、异型莎草等。

播后35 d出现第三萌发高峰,以阔叶杂草、水生杂草和多年生莎草科杂草为主,如水莎草等[28]。

水直播稻田水稻播种后0-80天是水稻株高增长的主要时期,主要竞争性禾本科杂草千金子、稗草、马唐、杂草稻的株高增长趋势在水稻播后0-40天内与水稻不相上下,均在水稻播后20-40天内增长速度最快。

水稻播后40-80天,千金子、稗草、马唐的株高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水稻,在播后40天之后杂草株高均超过水稻,仅杂草稻株
高增长与水稻相近。

5.1.4耕作措施、施肥等因素对杂草出苗规律的影响
耕作措施一直以来是人们在实践中防除杂草发生的主要方法,翻耕、深松耕、旋耕、耙耕等措施已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耕作措施对杂草的影响因作物而异,不同耕作措施下杂草的密度和群落结构均发生相应的变化。

研究表明,随耕作强度的增加(免耕、10cm 浅耕、20-25cm深耕)直播稻田中杂草种子的分布发生改变,密度逐渐降低。

免耕田中杂草种子主要分布在0-5cm土层,但在两种耕作处理下,杂草的种子随耕作深度均匀分布。

常规耕作和耙耕对冬小麦田间杂草的分布影响较大,使杂草的均匀度和丰富度指数显著提高。

深松耕次之,这些耕作措施影响了杂草种子在土壤中的分布以及土壤的水气肥等状况不同程度降低了杂草发生的密度[29-31]。

施肥不仅对作物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同时也必然对田间各种杂草的生长发育有所作用。

但由于各种杂草对土壤矿质养分有着不同的需求与吸收能力,这就使得同一施肥措施对不同杂草的生长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不同施肥就有可能造成田间杂草的种群组成及其生物多样性发生改变。

据调查表明,在施用有机肥,不施用除草剂的低投入有机农业生产系统中,杂草种类平均有20.2种,而在大量施用矿质化肥、除草剂的高投入农业生产系统中,杂草种类平均只有13.1种。

同时,在施用石灰时,田间将有更多的稀有杂草品种,而在施用高水平N肥时,大部分稀见杂草在田间消失[31-33]。

不同轮作制度对田间杂草生长也会带来影响,这有可能是由于不
同作物对养分、水分、光照等生长因子有着不同的吸收能力及需求,它们对各种杂草的竞争能力存在差异,从而影响田间各种杂草的分布。

调查表明,稻田水旱轮作第二年度轮作晚稻田比连作晚稻田的杂草总覆盖度减少了80%,同时轮作制度的不同,田间杂草的总覆盖度也不同。

相比连作制度,轮作制度对杂草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明显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31, 34]。

稻鸭共作复合农业生态系统具有防治病虫草害、培肥土壤、减少甲烷排放、提高稻米品质等功能,在稻田不施用化肥、农药,就可以达到安全、优质生产的目的,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稻鸭共作对稗的防效与化学除草或人工除草差异不显著,而对稻田主要杂草鸭舌草、异型莎草、矮慈姑的效果均达到95%以上,对一般杂草萤蔺、半边莲、节节菜的效果达100%。

从各类型杂草来看,稻鸭共作对阔叶杂草的控制效果最好,达97.1%,莎草次之,对禾草效果较差。

稻鸭共作对单子叶杂草的效果(96.6%)略优于双子叶杂草(93.1%),但差异不显著[35, 36]。

水分是限制旱地作物产量最主要的因素,而田间杂草的存在加剧了对水分的消耗,杂草与作物的生存策略相似,自然条件下水分的存量直接影响其发生和生长进程。

水分管理措施下,稻田的低水位更有利于杂草的生长,高水位条件下水稻处于竞争优势,能抑制杂草的发生。

有些杂草种子在淹水条件下不易萌发,保持深水可以控制和淹死稗草和其他非沉水型禾本科杂草。

移栽稻田中,在插秧后长期保持10-20cm水层能减轻稗草及其他禾本科杂草的危害,稻田还可以通过
水旱轮作管理显著降低杂草密度抑制杂草生长[31, 34, 37]。

化感作用指一种植物释放化学物质到环境中对另一种植物的促进或抑制作用。

研究表明化感物质存在于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中,主要是通过雨水淋溶、根系分泌、植物残株或调落物分解和茎叶挥发等途径进入到环境中。

利用前茬作物秸秆化感作用。

秸秆还田是植物营养元素循环利用的有效措施,也是保证我国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

将具有化感作用的作物与水稻进行轮作,不仅能避免水稻连作分泌的化感物质引起土壤的退化,而且还能够提高土壤肥力。

研究发现发现史力丰和汇油50两个油菜品种的水提取液对千金子、稗草和鳢肠均表现出较好的抑制作用,尤其对千金子的萌发抑制作用较强;采用模拟大田环境的盆钵法时得出史力丰的残茎根能很好地抑制千金子、稗草和鳢肠的生长,且对水稻较安全[38-4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