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华十大传统美德

中华十大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是崇尚伦理、厚德载物的礼仪之邦,千百年来延续和保持着许多优良的道德传统,这些美德可以概括为以下十个方面:
一、推己及人。

中国人做事自古就反对自我中心,只从自己出发。

而主张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老夫子指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又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一思想成为后世人们道德理论的最低起点。

二、尊老爱幼。

在人伦关系上,中华民族一贯提倡“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尊长爱幼”。

孔子曰:“入则孝,出则悌”。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三、和睦亲善。

中华民族自古提倡,“民胞物与”、“天下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观念;提倡人际关系之间要亲善和睦、仁慈为怀,互相帮助。

国家之间要“协和万邦”,睦邻友好,平等共处。

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墨子则指出:“兼相利、交相爱”。

四、谦虚谨慎。

在人格修养上,中华民族提倡谦逊,内含,虚怀若谷,兼容他人;反对孤傲、轻狂、刚愎自用,踌躇满志,。

《尚书》云:谦受益,满招损。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增广贤文》指出:有容德乃大,无欲心自闲。

朱熹要求人们做到:温、良、恭、俭、让。

五、勤劳节俭。

中华民族自古褒扬“奉公以勤,律身以俭”的美德,贬斥懒惰、奢侈、安逸享受的恶习。

古人云: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勤。

在提倡勤俭劳动的同时,也注重节俭。

诸葛亮告诫子孙后代:“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菲宁静无以致远。


六:见利思义。

义利之辨是道德伦理的核心问题,在这一点上,中国传统文化占主导地位的舆论导向是“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忘恩负义”。

孔子说:“君子以义为上”,“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

七:刚正不阿。

中国人在道德人格上素来追求:“宁为善死,不为恶生。

”的“大丈夫”气节。

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内怀铁石之心,外负凌霜之节”,“宁为兰摧玉折,不作瓦砾长存。

”这种浩然正气,沉积在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构筑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八:自强不息。

中华民族是自强不息、奋勇进取的民族。

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对这一精神的明确鼓励。

千百年来,从“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等神话故事,到“大禹治水”、“李冰修堰”的历史事实;从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死而后已”的行为风范,到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豪迈誓言,无不贯穿和昭示着自强不息的精神。

九:天下为公。

中国人追求的最高道德境界是以天下为公,关心社稷民生。

《礼记、礼运》载:“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孟子说:“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墨子说:“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祛除天下之害。

”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十:爱国如家。

中华民族有着牢固的爱国主义传统。

华夏子孙很早就认识到:“国兴福连黎庶,国亡祸及家身,”因而一贯弘扬和提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所谓:“丈夫当为国,破敌如摧心”、“男儿坠地志四方,裹尸马革固其常,”就是这一精神的典型体现。

苏武放逐匈奴,牧羊十九年不屈服;岳飞抗侵略,“总欲复仇而报国”;闻天祥义赴国难,“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些爱国主义英雄受到华夏人民世代敬仰,与世同辉。

鲁迅先生说过:“历史上写着中国的灵魂,旨示着将来的命运。

”上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精神”的主要内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