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可修改版ppt]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可修改版ppt]
三、白细胞
(一)白细胞的分类与数量
正常成年人白细胞数量(4.0~10.0)×109/L。
1、中性粒细胞: 占50%-70%
2、单核细胞:
占3%-8%
3、嗜酸性粒细胞: 占0.5%-5%
4、嗜碱性粒细胞: 5、淋巴细胞:
占0%-1% 占20%-40%
(二)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 1、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菌——抗感染;吞噬和清除衰老
B Ⅱ.与回肠细胞膜上的特异受体结合→ 12吸收入血→部分贮存于肝、 。 部分与运输蛋白结合→参入DNA合成
临 床:机体缺乏内因子或体内产生抗内因子抗体时→B12吸收障碍→巨幼红
细胞性贫血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促红细胞生成素调节红细胞生成的反馈环 BFU-E :爆式红系集落形成单位; CFU-E :红系集落形成单位 +:表示促进;-:表示抑制
而合成DNA需叶酸和VitB12的参与。
●叶酸:
体内过程:蝶酰单谷氨酸→经肠粘膜入血→四氢叶酸→多谷氨酸→参入DNA合成。
临 床:叶酸吸收障碍→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常在2~7个月内导致贫血)
●VitB12:
B 体内过程:胃粘膜壁细胞分泌的内因子促进其吸收:内因子+ 12=复合物:Ⅰ. 防B12被蛋白酶水解;
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热等疾病血沉加快。 。 2、红细胞的功能 (1)运输O2和CO2 (2)缓冲作用。
(三)红细胞的生成与调节 1.红细胞的生成
⑴生成部位:胚胎期为肝、脾和骨髓; 出生后主要在骨髓。
⑵造血原料:蛋白质和铁是基本原料。 ①铁:Hb合成必须原料。
Fe3+需还原成Fe2+才能被利用。
②蛋白质:DNA对于细胞分裂和Hb合成有密切关系,
血红蛋白(Hb) 200g/L RBC或Hb 低于正常值为贫血 2.形态:正常红细胞无核,呈双凹圆碟形,直径约7-8μm
(二)红细胞的生理学特性和功能 红细胞挤过脾窦的内皮细胞裂隙(大鼠)
1、红细胞的生理学特性:
(引自 Greger R. 1996 , p.1655 )
(1)红细胞渗透脆性:指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 破裂的特性,用于表示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能力
出血时间:临床上用细针刺破耳垂或指尖使血液自 然流出,然后测定从出血到自然停止的这段时间。 作用:判断生理性止血功能。 正常成人出血时间1-3分钟
第四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一、 血液凝固概念: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 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血清:血液凝固后,血凝块逐渐回缩,析出的淡黄色液 体
酸中毒 碱中毒
第二节 血 浆
成分
水(91%-92%)
血浆
溶质(8%-9%)
无机盐 功能:形成和维持晶体渗透压、维持酸碱 平衡、维持神经肌肉正常兴奋性 血浆蛋白 正常含量60-80g/L
非蛋白含氮化合物
其他
(1) 渗透现象和渗透压
(2) 血浆渗透压的形成与数值
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晶体物质(主要是 Na+,Cl-)所形成的渗透压
四、血小板
㈠数值:正常成人为100~300×109/L(10~30万/mm3)。
㈡变异:可有6%~10%的变化:
通常午后较清晨高;冬季较春季高; 静脉血较毛细血管高; 剧烈运动及妊娠中、晚期高。
㈢功能特性: ☆粘附和聚集 ☆释放和收缩 ☆吸附
㈣血小板生理功能:
① 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② 参与生理性 Nhomakorabea血与凝血
血清≠血浆
(一)凝血因子 1.概念: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统称
凝血因子。 2.种类:12种,即凝血因子FI~FXⅢ(无FVI )。此外,
还有前激肽释放酶、高分子激肽原。见PP64 表3-2 3.特点:
(2)红细胞悬浮稳定性:指红细胞能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 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
红细胞沉降率(血沉): 概念:血沉指红细胞下沉的快慢率。 正常值: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
细胞沉降的速度。 魏氏法检测血沉 男:0~15mm/h; 女:0~20mm/h。
影响血沉因素分析:血沉大小取决于血浆成分变 化,而与红细胞本身无关。
红细胞寿命与破坏
平均寿命 120天。破坏在血管内、外进行。
所占比例 破坏部位 破坏机制
血管外破坏 90% 血管外(脾、骨髓) 衰老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
血管内破坏
10% 血管内
衰老红细胞在血管中 受机械冲击而破坏
主要产物
铁、氨基酸---重新利用
血红蛋白
胆红素--肝脏-胆汁--体 外
血红蛋白—与触珠蛋 白结合—被肝摄取
的红细胞和抗原-抗体复合物等。 2、单核细胞:吞噬更多、更大的细菌和颗粒;
合成、释放细胞因子——调节其它细胞生长; 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诱导和调节中起关键作用。 3、嗜酸性粒细胞: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在速发型过敏反应 中的作用;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4、嗜碱性粒细胞: 释放组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引起 哮喘、荨麻疹等过敏反应的症状。 5、淋巴细胞:在免疫应答反应过程中起核心作用。
第三节 血细胞
一、红细胞
(一)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 1.数量:成年男性:红细胞(RBC)(4.5-5.5)×1012/L;
血红蛋白(Hb)120-160g/L 成年女性:红细胞(RBC)(3.8-4.6)×1012/L;
血红蛋白(Hb)110-150g/L 新生儿:红细胞6.0 × 1012/L
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蛋白质(主要是清蛋 白)所形成的渗透压
(3) 渗透压的生理作用
血浆晶体渗透压对于保持细胞内外的水平 衡和细胞的正常体积极为重要
血浆胶体渗透压对于调节血管内外的水平 衡和维持正常的血浆容量有重要作用
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高渗溶液:渗透压高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 低渗溶液:渗透压低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
第一节 概述
一、血液的组成
血浆 血液
血细胞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血细胞比容:
概 念: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百分比。 正常值: 男性为40~50%,女性为37~ 48% 变 化: 血浆量与红细胞数量发生改变 时,都可使红细胞比容改变。
血量:约占体重的7~8%
二、血液的理化性质
1,颜色 取决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颜色 2,比重 全血—红细胞 血浆---血浆蛋白 3,黏滞性 全血—红细胞 血浆---血浆蛋白 4,血浆渗透压 正常值:300mOsm 5,酸碱度 正常值:7.35-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