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工程地质勘察相关问题分析

建筑工程地质勘察相关问题分析

建筑工程地质勘察相关问题的分析摘要:地质勘察是建筑工程设计和施工中的重要基础环节,加强建筑工程科学有效的地质勘察非常必要。

地质勘察减少了不必要的损失,提高了建筑的安全性。

本文分析了建筑工程地质勘察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勘察工作的因素,探讨了确定地基承载力的方法和取值问题和地基土的承载力及其与变形的关系。

关键词:建筑工程地质勘察问题因素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随着我国工程建设的飞速发展,建筑工程勘察工作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仍有一些理论和具体操作守则尚不成熟,不能得到严格遵守,始终处于经验或半经验状态。

对于当前地勘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提出来和同仁共议,以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作为从事地勘工作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精通业务,精心做好工程地质勘探工作,不断提高地勘水平,全面掌握岩土工程有关的规范、规程,不断地交流学习,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确保勘察工作的顺利进行。

否则,在验收工程时必须有地勘报告的这一国家规定,就只能是流于形式,并有可能酿成工程事故。

一、建筑工程地质勘察中存在的问题1、对工程地质勘察的重要性和价值认识不够地质勘察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揭示地质构成,二是提供土体的力学指标;地质构成决定基础处理方案的选择,力学指标对工程造价影响很大。

众所周知,地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靠钻探勘察,建设场地是唯一性的,勘察成果也没有可比性,因此建设单位选择一家专业技术强,操作规范严谨,能准确提供成果的勘察单位相当重要,对建筑的安全、工程施工顺利进行、节约投资都有重要的意义。

2、地勘部门地勘报告质量不高地勘部门提出的地勘报告,质量不高,并不乏错误。

现某些地勘报告其内容简化到不提供土工试验指标,不作评价,不作明确的结论和提出建议性工程处理意见等。

一些报告中该省略的不省略,不该省略却没有;不该附的图附上,需要的表格又没有;文字不多,却废话连篇。

其做法是蒙哄不懂专业的管理人员和去迎合部分设计人员只要提供地基承载力这一指标。

3、勘探方法不对一些勘察部门用所谓的静载荷试验压裂探坑两侧土层为准来确定承载力,其做法是一种误导,是不科学的。

试想,压裂较浅和较深的两侧土层所需的压力大小都不一样,究竟取用哪一压力定值来作为地基承载力。

另外,压裂两侧土层又怎能替代或者说明该压力值就是竖直方向土层地基持力层的承载力。

4、工程地质勘察缺乏监管一是工程地质勘察在工程的前期阶段进行,由建设单位自主选择勘察单位,一般建设单位缺少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对地质勘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对勘察单位要求不高,有个成果就可以,钻探费用上考虑多点,对技术的要求就轻了。

二是地质勘探是野外作业、土工试验和资料整理,整个过程只有勘探单位独自完成,没有监督,到底钻了几个孔,钻了多深,取了多少土样,土工试验做了多少,这些都存在漏洞,是勘探单位的“良心”活。

现在施工图审查也对地质勘察成果进行审查,那都是事后了,只要资料造得过得去都能通过,地质构成与实际施工严重不符时有发生,力学指标的精确性更是无法判别。

二、影响勘察工作的因素在确定了勘察阶段的前提下,勘察工作的内容,方法及工作量应综合考虑下列四个因素:1、场地地质条件复杂程度自然界的地质情况是很复杂,多变的,因区域,地区,场地而各异。

为了便于勘察工作的进行,将场地按复杂程度分为几类,作为工程地质勘察的指导原则,是必要的。

场地按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分为简单,中等复杂与复杂场地三类。

分类中所包括的主要工程地质条件有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种类和结构,岩石和土的种类和性质,基岩分布和基岩面的起伏,不良地质现象和水文地质条件等。

这些主要工程地质条件又分属场地地质和地基两个方面。

在不同勘察阶段,对这两个方面的侧重应有所不同,但不能偏废。

2、场地地质条件研究程度及当地建筑经验。

3、建设规模及建筑物类别《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地质勘察》(简称《勘察规范》)和《工业与民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简称《地基规范》)对建筑物的类别都有所划分。

《地基规范》中的分类实质上是按地基计算的分类,其目的是区别情况,节省不必要的工作量,而又同时保证对某些建筑物有必要的变形验算。

为此,它把建筑物分为甲,乙两类。

甲类———按容许承载力计算;乙类———除按容许承载力计算外,还应进行变形验算。

《勘察规范》则主要考虑勘察工作的大小,需要采用的方法和对工作的精度要求等,因此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基底荷载的大小和对地基变形的要求及容许限度,将建筑物划分为ⅰ、ⅱ两类。

三、确定地基承载力的方法和取值问题地基承载力决不是用一种方法就可确定的, 而需以下五种方法: 第一、根据《规范》表格确定; 第二、按静载荷试验方法确定;第三、按动力或静力触探方法确定; 第四、根据土的强度理论计算确定; 第五、根据邻近条件相似的建筑物经验确定。

由上述五种方法得到承载力后,再经分析, 综合取值才能得到地基承载力。

在上述方法中, 一般以野外鉴别、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查《规范》表、动力静力触探方法和理论公式计算方法为主要的确定方法。

目前, 质检部门只承认的现场静载荷试验法是当遇到地质条件复杂, 土质很不均匀或遇到重大工程时才采用的一种方法, 但在一般不具设备条件和压力达不到的情况下, 很难实施此方法。

用现场静载荷试验确定地基持力层的承载力其正确的方法有三种: 第一、强度控制法, 即以比例界限p0 值作为地基土承载力。

它适用于硬塑~坚硬的粘性土、粉土、砂土和碎石土。

第二、相对沉降控制法。

根据沉降量和承压板宽度的比值s/ b 确定, 对于粘性土采用s/ b0. 02 对应的压力为地基承载力, 对于砂土采用s/ b0. 01~0. 015 对应的压力为地基承载力。

第三、极限荷载法。

当p ~s 曲线上的比例界限出现后, 土很快达到极限荷载pu , 将pu 除以安全系数f ( f =2. 0~3. 0) 作为地基土承载力。

如石河子市区地基土, 一般在深1. 0~2. 0m 以下均为碎石土( 以砾石、卵石为主) , 即使用静载荷试验方法确定承载力, 也应用强度控制法或极限荷载法。

对于密实的卵石土用强度控制法得到的p ~s 曲线上的第1 个拐点必是地基持力层将产生局部剪切破坏的开始点, 此时所对应的压力即为比例界限荷载p0 ( 或临塑荷载p cr ) 。

而此拐点的出现, 对于是持力层的碎石土, 没有足够的压力是难以出现的。

至于出现第2 个拐点( 极限荷载对应的点) , 使碎石土完全剪破, 出现连续滑动面, 更是难以达到。

相对沉降控制法一般适用于在p~s 曲线上出现不了拐点的中高压缩性的松砂或可塑、软塑状态下的粘性土。

而当前地勘部门提供的地勘报告, 在地基是碎石土的情况下采用相对沉降控制法确定地基土承载力的方法是不合适的。

四、地基土的承载力及其与变形的关系1、作为设计部门设计人员, 不仅要会设计, 还要会阅读和充分利用地勘报告, 要能对报告中提供的内容进行分析, 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能提出质疑, 不应只需要承载力值。

即使需要地基土承载力( 或地耐力) 值, 也不只是这一种值。

《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fj7-89) 给承载力提出了三种值:第一、地基承载力基本值f 0 ;第二、地基承载力标准值f k;第三、地基承载力设计值f 。

基本值f 0 是由大量工程实践得出的经验值。

《规范》各表列出的各种土类的值是依据现场荷载试验、标准贯入试验、轻便触探试验和室内土工试验数据, 对相应的地基土承载力进行统计、分析而得出的。

当根据室内物理力学指标平均值确定地基承载力标准值时, 应按表中承载力基本值乘以回归修正系数而得f k, 即f k=.. f f 0 ( .. f 为回归修正系数) 。

当实际工程的基础宽度b> 3m, 基础埋深d> 0. 5m 时, 承载力值还要提高, 即要进行宽度和深度修正, 修正后才得设计值f , 即f = f k+ ..b.. ( b -3) + d ( d- 0. 5) (b, d 分别为基础宽度和埋深修正系数) 。

地勘报告中一般提供的是承载力标准值。

设计人员在使用时不能直接用标准值来设计, 而要经基础宽度和埋深修正后得承载力设计值进行设计。

当前许多设计人员直接用标准值进行设计是不科学的。

2、采用承载力设计值来设计, 是为了确定建筑物基础底面和剖面尺寸, 通过公式a=n/f-gd计算来满足p , [ p ] 要求, 这只考虑了满足地基强度条件要求。

但设计人员在设计中很少考虑变形条件要求, 这也是造成地勘报告中不提供工程建议性处理意见的后果。

当前建筑工程出现质量事故很大一部分不是强度条件不满足, 而是变形条件不满足所造成的。

建筑工程中出现的不均匀沉降造成房屋裂缝、倾斜、局部倾斜, 就是变形条件不满足所带来的危害。

农八师144 团新建办公楼出现局部倾斜事故, 就是由于地基土产生不均匀变形所带来的后果。

要使工程变形条件得到满足, 地勘报告中必须提供建议性工程处理措施, 以供设计人员参考, 重要的工程甚至要作变形计算。

提供的建议性措施, 对建筑物上部结构而言应包括建筑措施、结构措施、施工措施, 对地基而言应包括地基处理方法, 如换填、夯实等。

而且不应只停留在定性分析和描述上, 要明确提出定量数值, 以使设计人员重视和好用。

参考文献:[1] 崔可锐,马海春,查甫生.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教学发展研究——以合肥工业大学勘察技术与工程专业为例[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4)[2] 张敏.岩土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分析[j]. 科技风. 2012(09)[3] 张栋华.地质勘探与岩土勘察工程探究[j]. 科技风.2012(09)[4] 徐海廷.关于岩土勘察工作中细节要点的探讨[j]. 科技与企业. 2012(1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