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程实施中的幼儿园游戏课程建设

新课程实施中的幼儿园游戏课程建设

新课程实施中的幼儿园游戏课程建设
新课程实施中的游戏课程建设是指在新课程背景下,从游戏课程园情实际,利用和开发本土资源,具有创造性、独特性地实施新课程,并在其实践过程中,推逬游戏课程,有效形成游戏课程园本化风格或特色发展。

围绕课程建设目标,在课程管理中,我们始终关注着游戏课程研究的传承与发展的这对关系的处理,我们认为:
实施新课程——不应是课程理念层面上的换,而是要推逬园长和教师在课程建设操作层面上的实施,所以,我们着重于课程建设的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

实施新课程——不应是否定或抑制游戏课程特色发展,而是汲取新课程的理念和精华,把握课改的机遇和挑战的发展契机,扬长补短,创设环境,完善和推进游戏课程建建设。

实施新课程——不应是拿来主义,就事论事j各新课程教材取代老教材,也不是新教材与游戏课程教材合并尋加,而是要把握课程教育的关键经验,在有机的关联中寻找结合点, 加以整合与调整,创造性使用新教材。

课程园本化建设的具体做法是:
—、以新课程思想为指导,注重传承与拓展结合,将游戏课程与新课程进行兼容并蓄
(一)课程建设传承上:立足园本,兼容并蓄,平衡课程。

在新课程实施中,游戏课程园本化建设,坚持把"健康、文明、会玩、有爰心"作为幼儿发展核心目标。

在课程平衡上,依然保持幼儿园原米"游戏、活动、生活"三人板块活动结构,保持
游戏课程"集体"(小组)和"个别"这两人活动形式。

与新课程"学习、运动、生活、游戏"活动所兼容并蓄的是:游戏课程中的"游戏、活动、生活"含有新课程四种活动形态和活动内容,只是课程设置所表达呈现现的方式不同。

游戏课程设置(如下)
主要活动——角色游戏智力游戏运动游戏结构游戏音乐表演游戏
辅助活动——远足活动山羊剧团节日娱乐家园联谊特色教育
日常活动——盥洗餐饮睡眠劳动休闲
(二)课程建设发展上:扬长补短,缺失优先,完善课程。

在活动方式上:探索游戏与活动、游戏与生活、游戏与运动、游戏与学习整合的实践。

在内容方式上:以主题活动为线索,探究各年龄班主题学习内容预设和生成内容的连接和互为转换活动的有效方式。

在J旨导方式上:关注幼儿差异与需要、运用生成回应互动策略,创设适宜的课程环境,有效促进每个孩子发展。

二、立足游戏课程本土资源,探索实践"游戏活动整合化",开发和优化课程环境
"游戏活动整合化"是指对游戏课程本士活动环境和时空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将新课程中的"游戏”、"生活"、"运动"、"学习"等各项活动在游戏课程中逬行有机的组合,使游戏和活动、游戏和生活、游戏和运动、游戏利学习有机整合于一体,推逬游戏课程教育整合的实效,让课程适宜幼儿的发展需求。

创设开发和优化发展五种课程坏境:
(一)主题学习的游戏环境——区域活动、角色游戏、角色与区角整合的游戏活动
(二)自然开放的运动环境——混龄运动、混班运动
(三)生成探索的活动环境——贝贝屋、图书城、科艺廊、做中学
(四)愉悦自主的生活环境——迷你小社会活动、自助式餐饮活动
(五)家园共育的互动环境一年华广场、亲子活动、社区联谊活动
案例:
(一)混龄运动
组织教师硏发游戏课程的本土资源,创设条件,化整为零,缺失优先开展幼儿混龄运动游戏的硏究,探索新课程"游戏与运动"的甦合实践,为幼儿提供充分自主的游戏环境、设置冨有制E战的运动环境,激发幼儿运动兴趣,利用混龄和混班的差异,促进幼儿主动建构运动经验,发展能力。

(二)迷你小社会
拓展幼儿生活活动的休闲空间,开设餐后的《迷你小社会活动》,探索新课程”游戏与生活"的整合实践,让《迷你小社会活动》回归于自然状态,i上游戏规则回归于真实生活, 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情感,调试行为,并在互动中得到强化。

(三)做中学
开发园本课程"做中学"活动环境,以教师预设的学习活动来回应幼儿游戏中的生成问题,探索"游戏与学习"的整合实践。

关注幼儿生成与探索的兴趣,为幼儿准备具有探索价值的环境,让幼儿从各种途径和渠道参与到游戏化的学习过程之中,引发幼儿利用自身感官和经验操作验证,体验解疑和发现问题的乐趣。

(四)角色与区角整合的游戏
打破角色游戏利区角活动的界线,研究^探索新课程"游戏与活动"的整合实践。

在游戏活动中,围绕主题学习活动和幼儿的生成活动需要,师生共同创设环境,延伸或发展主题内容和主题情节,进行活动和探究,将角色游戏^区角活动融为一体,成为幼儿游戏活动与满足个别化探索的活动场所。

三、生成预设有机结合,推行"主题学习游戏化",在师幼互动建构中促进幼儿发展
"主题学习游戏化"是指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热点和发展需要,引领幼儿,共同对主题学习内容进行活动环境和情景规则的创设和或教师通过游戏材料的设计、提供,引发幼儿在角色化、情景化、游戏化的环境中主动建构,促进幼儿情感、认知、能力及社会化等方面的发展。

案例:"我是中国人"
国庆节前后,孩刊门兴高采烈地探讨着有关国庆的趣事和新闻,并按各自的意愿在游戏中表达了出来。

教师关注着幼儿的兴趣,追随着幼儿,由此产生了 "我是中国人"主题。

由于幼儿的兴趣热点和经验来源不同,同样年龄班所开展的主题学习游戏化的所展现内容也各不相同。

在开展"我是中国人"主题活动的过程中,有预设的集体活动,如:"上海,我知道"、"中国,知多少"、"去旅游"等;有师生共建的区域活动,如:玩中国拼图、制作五星红旗、玩旅游棋;也有
生成活动,如:角色游戏中,有的玩起了 "花车节"、有的是 "搭长城"、有的开冲国博物馆"、有的造"中国名人大厦"……游戏课程提出的"主题学习游戏化",是指开展的主题活动内容可以从幼儿游戏中来,到幼儿游戏中去。

其宗旨是让幼儿和教师互动建构活动中,促逬幼儿的主动发展。

主题学习游戏化——师生共建行为模式(见图)
四、发现差异和发展优势,多途径、多角度评价,推逬游戏课程"目标达成个别化"
"目标达成个别化"是指面向全体的课程实施斟岀是:发现孩子差异和优势,促进差异性发展。

做法一是:在一日活动作息中,游戏课程保证提供充分个体的意愿进行自主学习与活动的时空,满足不同幼儿的兴趣与发展需要;二是:教师预设的集体活动,应关注和连接幼儿的不同经验,并尽可能转化为幼儿活动环境^游戏学习的方案,让幼儿个体在游戏的内驱下主动建构学习,促其具有不断发展势态;三是:实施、采用多元评价方法。

所以,新课程的实施,推进了游戏课程多途径、多角度迸行"目标达成个别化"硏究, 要求教师不仅关注游戏活动对幼儿发展的价值,更是对目标的达成由过去关注结果、关注集体变为关注过程,关注活动过程中的每个个体的不同变化。

为此”游戏课程设立了幼儿游戏行为观察评价、幼儿发展的形成性评价、幼儿成长档案建立、游戏课程家园共育目标评价等。

"目标达成个别化"成为教师在实践工作中尝试观察、了解每个孩子,并调整教育行为促进每个孩子进一步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

以上是我园在新课程中课程园本化建设的实践和探索,抛砖引玉,敬请大家在交流中
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谢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