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工原理 第八章 固体干燥.

化工原理 第八章 固体干燥.

第八章固体干燥第一节概述§8.1.1、固体去湿方法和干燥过程在化学工业,制药工业,轻工,食品工业等有关工业中,常常需要从湿固体物料中除去湿分(水或其他液体),这种操作称为”去湿”.例如:药物,食品中去湿,以防失效变质,中药冲剂,片剂,糖,咖啡等去湿(干燥)塑料颗粒若含水超过规定,则在以后的注塑加工中会产生气泡,影响产品的品质.其他如木材的干燥,纸的干燥.一、物料的去湿方法1、机械去湿:压榨,过滤或离心分离的方法去除湿分,能耗底,但湿分的除去不完全。

2、吸附去湿:用某种平衡水汽分压很低的干燥剂(如CaCl2,硅胶,沸石吸附剂等)与湿物料并存,使物料中水分相续经气相转入到干燥剂内。

如实验室中干燥剂中保有干物料;能耗几乎为零,且能达到较为完全的去湿程度,但干燥剂的成本高,干燥速率慢。

3、供热干燥:向物料供热以汽化其中的水分,并将产生的蒸汽排走。

干燥过程的实质是被除去的湿分从固相转移到气相中,固相为被干燥的物料,气相为干燥介质。

工业干燥操作多半是用热空气或其他高温气体作干燥介质(如过热蒸汽,烟道气)能量消耗大,所以工业生产中湿物料若含水较多则可先采用机械去湿,然后在进行供热干燥来制得合格的干品。

二、干燥操作的分类1、按操作压强来分:1)、常压干燥:多数物料的干燥采用常压干燥2)、真空干燥:适用于处理热敏性,易氯化或要求产品含湿量很低的物料2、按操作方式来分:1)、连续式:湿物料从干燥设备中连续投入,干品连续排出特点:生产能力大,产品质量均匀,热效率高和劳动条件好。

2)、间歇式:湿物料分批加入干燥设备中,干燥完毕后卸下干品再加料如烘房,适用于小批量,多品种或要求干燥时间较长的物料的干燥。

3、按供热方式来分:1)、对流干燥:使干燥介质直接与湿物料接触,介质在掠过物料表面时向物料供热,传热方式属于对流,产生的蒸汽由干燥介质带走。

如气流干燥器,流化床,喷雾干燥器。

2)、传导干燥:热能通过传热壁面以传导方式加热物料,产生的蒸汽被干燥介质带走,或是用真空泵排走(真空干燥),如烘房,滚筒干燥器。

3)、辐射干燥:辐射器产生的辐射能以电磁波形式达到湿物料表面,湿物料吸收辐射能转变为热能,从而使湿分汽化,如实验室中红外灯烘干物料。

4)、介电加热干燥:将湿料置于高频电场内,依靠电能加热物料并使湿分汽化。

化工中最常见的为对流干燥,本章主要讨论以空气为干燥介质,湿分为水的对流干燥过程。

三、对流干燥过程的特点——热质同时传递当湿度较高的气流与湿物料直接接触时,气固两相间发生的是热质同时传递的过程。

这是因为:一方面:由于物料表面湿度,则气体传热给固体,传热推动力,传热量Q,方向如图示;另一方面:由于气流中水汽分压p低于固体表面气膜中水汽压强,即,水汽将通过气膜向气流主体扩散,即发生质量传递过程,传热推动力,传递物质量N,方向如图示,而湿料内部的水分以液态或水汽的形式扩散至表面,水分气压所需热量取自于空气传递给湿料的热量。

对流干燥过程包含了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过程,两者传递方向相反,见图。

四.干燥的必要条件:,使物料表面的水分能够汽化传质推动力,△p越大,干燥进行的越快,所以,干燥介质应及时将汽化的水分带走,以便保持一定的传质推动力。

若,则N=0,干燥无法进行,传质达到动态平衡。

五.对流干燥流程及经济性1.干燥流程:典型的流程如图示2.经济性:主要取决于能耗和热的利用率在干燥操作中,加热空气所耗的热量只有一部分用于汽化水分,相当可观的一部分热能随含水分较高的废气流失。

此外,设备的热损失,固体物料的温度升高也造成了一定的能耗。

因此,为提高干燥过程的经济性,应采取适当措施降低能耗,提高热的利用率。

(如干燥器内埋设加热管道,废气部分循环等)第二节湿空气的性质和湿度图§8.2.1、湿空气的性质一、湿空气的性质基准:1㎏绝干空气。

湿空气的若干参数均以单位质量的绝干空气为基准。

这是因为在干燥过程中水分量是不断变化的,而绝干空气的质量是不变的,所以选取1㎏绝干气作基准对干燥计算而言是很方便的。

1.湿度(湿含量、绝对湿度)H定义:H=湿空气中水汽的质量/湿空气中绝干空气的质量=M v n v/M g n g=㎏水/㎏绝干气饱和湿度若(空气温度下水的饱和蒸汽压),则湿空气呈饱和状态。

其中所以2.相对湿度φ定义衡量湿空气的不饱和程度若φ=100﹪湿空气达饱和状态,即,在此条件下无干燥能力;因此只有当φ<100﹪的不饱和空气才能作为干燥介质。

φ值越小,表示该空气偏离饱和程度越远,干燥能力越大。

H和φ的比较:区别:H表示水汽在湿空气中的绝对含量φ反映出湿空气吸收水分的能力联系:由P,t,H可求得φ3.比容(湿容积)定义:=湿空气的总容积/湿空气中绝干空气的质量4.比热(湿热)常压下将1㎏绝干气和其中的H㎏水蒸气的湿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附或放出的热量,叫比热。

㎏/㎏绝干气℃5.焓定义:焓是一个相对值,计算焓值时必须规定基准状态和基准温度,∴(r = 2500 kT/㎏) 见例1 6. 干球湿度t用普通湿度计测得的湿空气的温度叫干球湿度,记作t 。

7. 湿球温度用湿球温度计测的得湿空气的温度叫湿球温度,记作。

湿球温度计:在普通温度计的感湿泡外用湿纱布包裹,以保持表面始终被水所润湿。

所以该温度计所指示的实为薄水层的温度,与空气的t ,H 有关。

测温机理:设水槽中水温为θ,且起始时t=θ,(即空气与水之间不存在温差),但由于或则发生水分的传质过程,水分子自纱布表面汽化,而后迁移指空气中,被空气所带走。

水分汽化所需的热量只能取自于水本身温度的下降,θ<t ,(起始时,θ=t ,Δt=0,无显热传递),一旦θ<t ,则Δt=t-θ〉0,即发生热量传递(显热)。

当这一热量不足以补偿水分汽化所需的热量时,水湿比将继续下降,当水湿降至足够低,由此造成的气—液两相的传热温度足够大,空气传给水的热量恰好等于水分因分子差而汽化所需的热量时,水湿不再变化(即热量=潜热)。

此时的水湿即为湿球温度计指示的数值。

由于这个湿度为湿空气的温度t 和湿度h 所决定,故将此温度称为湿空气的湿球温度。

此时对水分作热量衡算。

i) 显热ii) 潜热热平衡∴即一般的,,α与空气速度u 的0.8次方成正比,所以值与u 无关。

对于空气—水蒸气系统,* 测量湿球温度计,空气速度应大于5m/s ,以减小辐射和热传导的影响; * 实际干燥操作中,常用干,湿球温度计来测量空气的湿度。

8. 绝热饱和温度绝热饱和器如左图示。

与外界无热量交换且无热损失,即在绝热状态下将空气冷却增湿的装置。

当空气(t ,H )与大量循环水密切接触,水分不断的向空气中汽化,因为,所以汽化水分的潜热取自于空气湿度t 的下降。

随着过程的进行,空气湿度不断下降,湿度不断升高,但空气的焓恒定不变,这叫做绝热增湿过程(或等焓过程)。

在绝热增湿过程中,一方面空气将其显热传给水分用于水分的汽化,另一方面汽化了的水分又将等量的潜热带回空气中。

因此空气在绝热增湿过程中,t ,H 随过程设备的位置不同而变化,但焓是恒定的。

若这个过程空气被水饱和,即达饱和状态,此时空气的温度不在下降,而等于循环水的温度。

这个温度称为初始状态空气的绝热饱和温度,以表示,相应的饱和温度为。

进入和离开绝热饱和器的湿空气的焓分别为:∵H,值较小,且变化不是很大,∴即∵∴对于空气——水系统,实验结果表明:当空气流速较高时所以9.露点将不饱和的空气等湿冷却至饱和状态(ψ=100﹪)此时的温度称为该空气的露点,以表示。

露点时三者关系对于不饱和空气对于饱和空气见例2二.湿度图p一定,t,p,φ,H,I,,,只有两个参数是独立的。

工程绘制,H-T, I-Ht-h图,横坐标t,纵坐标H,等H线:水平线。

等t线:垂直线。

等φ线:,当p一定,,等线:I-H图(横坐标为H, 纵坐标为I,两者夹角为135°,其目的使图中的曲线不至于过密)等H线等I线等t线斜率1.88t+2500, t↑, 斜率亦↑,直线族各不平行等φ线(同上)当t>99.7℃,, 等线为一垂直向上的直线。

蒸汽分压线(p-H)线§8.2.2湿空气状态的变化过程一.加热与冷却过程1.加热若不计换热器的流动阻力,湿空气的加热与冷却属等压过程,I-H图湿空气被加热湿时的状态变化描绘为:P,p不变,即H不变,AB线为一垂直线,沿等H现由A到达B点湿度升高,空气的φ下降,干燥能力上升。

2.冷却与加热过程相反。

二.绝热增湿过程等I过程三.空气状态的确定i.已知t、ii.已知t、iii.已知t、φ第三节干燥过程的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对流干燥过程通常在干燥过程的计算中,首先需要确定从事物料中移除的水分量相应需消耗的空气量和热量,据选择或设计适宜型号的风机或换热器,其次再进行干燥器和其他辅助设备的设计和选择,干燥过程的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是上述计算的基础。

§8.3.1湿物料中含水量的表示方法X与W关系:§8.3.2物料衡算范围(对象):连续干燥器基准:单位时间s(或h)对象水分:§8.3.3热量衡算范围基准:单位时间s热量衡算:对象干燥全系统:或预热器:(忽略预热器热损失)湿物料的焓I’:1㎏绝干料与其所带X㎏水具有的焓。

则温度为θ湿含量为X的湿物料的焓I’为为了简化计算,现假设:1.新鲜气中水蒸气的焓等于出干燥器时废气中的水蒸气的焓,即,2.进出干燥器的湿物料比热相等,即,即∵,,代入上式并整理得:或若(不补充热量于干燥器中)则由此可见,干燥系统中加入的热量为四部分:①加热空气②蒸发水分③加热物料④热损失。

通过热量衡算,可确定干燥操作的耗热量以及各次热量的分配,热量衡算上计算预热器的传热面积,加热介质消耗量,干燥器尺寸及干燥热效率的基础。

§8.3.4 空气通过干燥器时的状态变化应用上面的物料及热量衡算前要确定空气离开干燥器时的状态。

这涉及空气通过干燥器时状态的变化过程。

空气经过预热器被加热,H不变,温度升高,焓↑空气经过干燥器时,由于空气与物料间进行热和质的交换,而且还有其它外加热量的影响,应而确定出干燥器时的空气状态是比较困难的和复杂的。

一.现讨论等焓干燥过程(绝热干燥过程)前提:①②③故,在H—I图描绘为对于等焓干燥过程,离开干燥的空气状态的确定只需一个参数,一般。

在实际干燥过程中,等焓干燥过程是难于完全实现的,故又称为理想干燥过程。

(理想干燥器)但在干燥器绝热良好,又不向干燥器中补充热量,且物料进出干燥器时的湿度十分接近时,可近似按等焓干燥过程处理。

(由干燥器热量衡算式得知)二.非等焓干燥过程(非绝热干燥过程)非等焓(绝热)干燥过程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定性讨论)①则所以干燥过程的操作线BC,应在BC线(等焓线)下方②,则,在BC线上方③若足够大,使(等温下进行)则沿等温线变化见例3§8.3.5干燥器的热效率干燥器的热效率η定义为:即若蒸发水分量为W,空气出干燥器时温度为,物料进干燥器时的温度为,则蒸发水分所需的热量为:见例4干燥操作的热效率表示干燥器的性能,热效率越高表示热利用程度越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