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东省东营市2018年中考历史复习 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与经济试题

山东省东营市2018年中考历史复习 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与经济试题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与经济一、选择题1.(2017·怀化中考)春秋时期的政治局面是“永乐征伐自诸侯出”,诸侯的出现与西周的什么政治制度有关( )A.禅让制B.分封制C.郡县制D.行省制2.(2017·泰安中考)下图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④秦朝统一了文字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3.(2016·聊城中考)贾谊在《治安策》中提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

”汉武帝采取的下列措施体现了这一主张的是( )A.派张骞出使西域 B.设置“十三州部”C.颁布“推恩令” D.反击匈奴4.(2017·临沂四模)“自古男人掌朝纲,谁料女杰作俊贤。

重拳击碎贪腐吏,玉手托起清廉官。

”赞扬了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的政绩。

后世称赞她的统治是( )A.贞观之治B.政启开元,治宏贞观C.开元盛世D.康乾盛世5.(2017·黄石中考)2017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高考制度有利于国家人才的选拔。

历史学者威尔·杜兰特在《世界文明史》里评价我国古代某制度曾写道:“没有操纵的提名,没有伪君子卑鄙的争夺……没有混战或腐败的选举,没有仅凭巧言而能登入仕途的现象。

”他称赞的是中国古代的( ) A.中央集权制B.九品中正制C.郡县制D.科举制6.(2017·青岛中考)《皇明祖训》记载:“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太祖这一做法反映的实质是( )A.扩大六部权力B.改革丞相制度C.扩大地方权力D.加强君主专制7.(2016·无锡中考)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

早在战国时期,秦国就在长江修筑了都江堰水利工程。

课堂上,同学们对都江堰的作用做了下面推断,参考如图,你认为最准确的说法是( )A.防洪排水B.水运C.防洪灌溉D.蓄水防旱8.(2017·扬州中考)隋炀帝时期开凿的大运河,流经扬州的一段是( )A.永济渠B.通济渠C.邗沟D.江南河9.(2017·赤峰中考)据史书记载,唐都长安有修造乐器商店、金银珠宝店、茶肆、客舍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手工业生产发展 B.对外贸易活跃C.商品经济繁荣D.经济重心南移10.(2016·泰安中考)假如时光倒流,你来到南宋江南某户人家做客,不可能遇到( )A.主人盛上占城稻米饭B.主人家桌子上摆着瓷器茶水壶C.主人告诉你有些商人用纸币做买卖D.主人的儿子们正在谈论马可·波罗11.(2017·淮安中考)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大发展。

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现象的是( )①出现了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②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③海船上装有指南针,能准确地辨别航向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⑤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A.①②③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③④⑤12.(2017·聊城莘县一模)“夷(西方国家)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

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争端、挑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海防纂要·卷七》中这则史料反映出当时统治者的一项政策是( )A.重文轻武B.重本轻末C.“闭关锁国” D.避战自保二、非选择题13.(2016·邵阳中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图示,能形象直观地展示历史知识,有助于理清线索,构建知识结构。

下面是王明同学依据初中教材而绘制的我国古代部分朝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示意图。

材料二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来。

历经汉魏至明清,皇帝与宰相之间的权势此消彼长,中央与地方争权斗争接连不断,最终皇权不断强化,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巩固。

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官僚政治与行政管理以至文化教育传统,无不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示意图一、二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个朝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

(3)下列是王明同学正在制作的“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表格,请你补充表格中的部分论据,并指出王明同学评价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方法。

14.(2016·菏泽中考)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一种盛世情结,历史上也确实出现过多次盛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5年夏,香港推出“汉武盛世:帝国的巩固和对外交流”大型汉代文物展,让观众近距离欣赏逾160组珍贵文物。

展览以汉帝国崛起为重心,共设有“汉帝国的巩固和扩张”“汉代社会生活”和“汉代的科技、文化与中西交通”三个主题。

(1)汉武帝时帝国最为强盛。

列举汉武帝时期“汉帝国的巩固和扩张”的两项措施。

(2)展品之一石天禄神兽像是汉代的祥瑞之物,像老虎又像狮子。

狮子生于中亚一带,未见于中原地方。

一个十多岁的男孩好奇地问:“为什么汉朝的东西会有西方的文化特征?”假如你是这次展览的解说员,请对此加以解释。

材料二 《贞观政要》记载了唐太宗执政23年的“语录”,在23年执政中,前18年44次公开承认错误。

这44次是有文字记录的承认错误,其中有4次是发布“罪己诏”。

唐太宗自己说,贞观之治,功在魏征之诤言。

魏征能够不断提出批评和意见提醒我,所以我才能把国家搞好。

——阎学通(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3)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贞观之治”出现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它是在一个相对封闭体系中发展而来的盛世。

纵向比较,康乾盛世创造了中国政治、经济实力的空前高峰……建立起一个版图空前广大而且稳定的大一统帝国……但不幸的是,从横向比较,它却与当时世界最先进文明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

康乾盛世是中国传统帝制的最后一抹斜阳,最后一首挽歌,虽然辉煌,只是已经走到了尽头。

——侯杨方《盛世启示录》(4)一种观点认为,“康乾盛世”是“古代盛世的顶峰”;另一种观点认为“康乾盛世”是“落日的余晖”。

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至少三点)(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古代盛世对今天的主要启示。

15.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

到了两宋时期,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出现重大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谚语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角度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材料二(2)图一“铜版”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哪一项发明?图二“交子”的地位如何?图三《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全景式的宋朝社会风俗画卷,请说出宋代城市中固定的娱乐场所的名称。

(3)如果你选用以上图片进行合作探究学习,那么确定的研究主题是什么?材料三1757年,清朝乾隆皇帝诏告天下,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港口,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4)材料三表明清朝统治者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这一政策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是什么?16.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落脚点,也是中国古代从强盛走向衰落的转折点。

请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

【政治制度的改革】材料一仔细想来,两千年间,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以加强皇权专制为宗旨,结果就是使专制越来越深刻……皇帝的“猜防”越甚,专制心思也就向着强化专制的方向自然而然地用力。

(1)总结明清两朝“加强皇权专制”的措施各一点。

【经济的发展】(2)根据所学知识完成图示内容。

【萌芽出现】材料二工匠各有专能。

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3)材料二中“工匠”与“常主”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生产关系?【政策解读】材料三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4)材料三体现了乾隆帝什么样的思想?这种思想束缚下,他实施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参考答案1.B 2.B 3.C 4.B 5.D 6.D 7.C 8.C 9.C10.D 11.C 12.C13.(1)唐朝三省六部制;明朝六部制。

(2)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3)①:长城;②:大运河;③:文字狱。

坚持史论结合,客观公正的评价方法。

(言之有理即可) 14.(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削弱封国势力(或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或设司隶校尉、刺史);北击匈奴。

(答出两点即可)(2)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3)唐太宗勇于自我反省;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善于用人和纳谏。

(答出两点即可)(4)同意第一种观点。

理由:中国政治、经济的高峰;国力空前强盛;奠定了中国版图;出现了总结性的科技巨著;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等。

同意第二种观点。

理由:皇权高度膨胀;实行特务统治;加强思想控制,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与先进文明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等。

(5)统治者励精图治,政治开明,澄清吏治,社会才能兴盛。

(言之有理即可)15.(1)经济重心南移(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稳定。

(2)印刷术。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瓦子。

(3)经济重心的南移和科技的发展。

(4)“闭关锁国”。

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

16.(1)明太祖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清雍正时增设军机处。

(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亦可)(2)A.玉米;B.马铃薯;C.苏州;D.南京。

(3)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4)盲目自大。

“闭关锁国”。

这一政策有防御西方殖民势力入侵的一面,但同时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恶果。

它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使中国更加远离世界发展的潮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