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专题一中国古代改革与制度创新中国古代改革中国古代制度创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能力训练】中国古代改革改革(变法)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
……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汉书•食货志上》(1)据材料一,归纳“商君”改革的三项措施,并分析改革是如何为“始皇”“并天下”奠定基础的?材料二魏主下诏,“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拔氏。
夫土德,……,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诸臣旧将……,姓或重复,皆改之。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延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魏书·高祖纪》(2)材料二体现了孝文帝推行的哪些“汉化”政策?这些政策的施行对民族关系的发展有何作用?(3)比较材料一、二,说说两次改革的作用有何相同之处?专题二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与经济发展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明朝郑和____________:郑和七下西洋,到达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________和________,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友好交往与冲突并存戚继光戚继光抗倭:戚继光率“戚家军”,取得_________大捷。
清朝______郑成功收复台湾:明朝后期,______侵占台湾。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____ ____________:清朝时期,政府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只准_______一处通商,这就是闭关锁国政策。
启示【能力训练】外交是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
纵观中外对外交往历史,可以为我们今天走改革开放之路提供重要启示。
观察图片材料,回答问题。
图1 丝绸之路示意图图2 唐朝主要交通路线图图3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图4 “广东十三行”(1)丝绸之路是西汉时期开辟的中西方贸易通道,据图1可知,汉代丝绸最远可运到哪里?“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是新形势下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
“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提出有何重大战略意义?(2)据图2说明唐朝对外交流繁荣的因素是什么?该图反映了唐朝政府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3)据图3写出郑和下西洋第一次出发的地点和最远到达的地点。
你能从图中获取郑和下西洋的哪些信息?(4)据图4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实行什么对外政策?根据材料中的四幅图片,说说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趋势。
专题三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文化表一:中国古代民族关系:表二:中国古代科技文化【能力训练】中国古代修建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工程,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成为灿烂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图三 (1)图一所示是我国的什么工程?它修建于什么时期?主持修建者是谁?该工程的修建有什么作用?(2)图二所示的防御工事被称为什么?其修筑目的是什么?该工事在哪一朝代又进行过大规模修筑,达到了完善地步?(3)图三是我国哪一项工程?元朝时在其基础上又开凿了哪两段?该工程的修建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4)综上所述,你获得了什么启示?成就 1、孔子:提出 学说,创立 学派;兴办私塾,发展教育。
2、百家争鸣:时,出现墨儒道法等学派百家争鸣的局面。
3、独尊儒术,兴办太学: 使 思想成为封建时代的正统思想。
1、都江堰:战国时秦国, 主持修建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 。
2、长城:秦时为抵御 修长城,明朝重修长城。
3、大运河:时期,开凿大运河。
元朝大运河缩短了江南到大都的距离,是 的前身。
1、造纸术:时,发明造纸术;东汉时, 改进造纸术。
2、印刷术:时,出现雕版印刷术,世界现存最早的有确切年代的雕版印刷品是《 》。
__________时期,平民 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3、指南针:_________时发明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南宋广泛运用罗盘。
明代三大奇书: 、、 。
清朝代表作:启示 ○1中国文化博大精深;○2儒家思想是正统思想;○3中国古代科技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专题四列强的侵略列强侵华战争表不平等条约比较表【能力训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五口通商;英商在华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二第四款中国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给日本,作为赔款军费……第五款中国将管理下开地方之权并将该地方所有堡垒、军器工厂及一切属公物件,永远让与日本;一、奉天省南边地方……二、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三、澎湖列岛……第六款第一,添设下开各处,立为通商口岸:一、湖北省荆州府沙市;二、四川省重庆府;三、江苏省苏州府;四、浙江省杭州府。
……第四,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请回答:(1)你认为材料一中,最能体现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目的的是条款是那条?请说出理由。
(2)材料中哪一内容体现了英国发动战争的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原因是什么?(3)比较材料一、二,说说帝国主义是如何加深对中国的侵略?专题五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一)中国近代化探索(一)【能力训练】5分钟阅读材料,解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李鸿章因为洋务,被天下的读书人唾骂,也因为洋务,被天下的世俗功利之人崇拜,而我之所以推崇他,责备他、惋惜他,也是因为洋务……李鸿章出生以来,实为中国与世界发生密切关系的时代,也是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艰难的时代。
——梁启超《李鸿章传》思考:材料二中读书人、世俗功利之人和梁启超对李鸿章分别是什么评价?你认为应该怎样正确评价历史人物?请根据上述材料一评价李鸿章。
专题六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二) 表1: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历程【能力提升】近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国的近代化道路有自己的特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冯杨《低关税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工商税收入变化的趋势。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商税收入发生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从1912年到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有六百多家,新增资本达1亿三千万元,超过过去的半个世纪。
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此外,火柴,榨油,造纸,化工等轻工业也发展起来。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此间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是什么?从1912年到1919年,我国民族工业发展迅速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三 1899年生在宁波的法学家吴经熊说:“1911年革命后,剪辫子成了时尚,但我大娘并不知道这件事。
有一天,我的辫子被同学剪掉了;我回家时,把辫子拿在手里,看上去像一条死蛇。
可怜的大娘一见到我就吓得号啕大哭起来。
……这辫子可是她十年里每天早上都静心地梳理的。
”――《历史教学》2015年第5期(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1911年革命”指是什么历史事件?举一例说明“剪辫子成了时尚”。
剪辫子的依据是什么?普通百姓对剪辫子是怎样的态度?专题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能力训练】阅读以下大事年表,回答问题。
(10分)5月大事记:4日,北京大学等学校三千多名学生到天安门前集会,举行游行示威,遭到军警镇压。
5日,学生请校方出面救人。
警察总监答曰:无权释放。
8日,总统要求审判学生,整顿学风。
9日,蔡元培辞去北京大学校长之职。
10日,32名学生受审。
13日,北京各大专学校校长同时上交辞呈。
14日,政府命令武力镇压学生活动。
19日,北京所有大专学校的学生拒绝上课。
20日,全市所有的中学也开始罢课。
(1)材料反映的是哪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根据材料,指出当时学生斗争的两种方式。
(4分)(2)根据材料,指出当时政府和校长对学生活动分别作出了哪些反应?请各举一例。
(4分)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评价学生或校长的表现。
(2分)专题八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抗日战争【能力训练】解答图片型历史试题的方法:1、图片题一般由图片、文字说明、标题三部分构成,图片是主体,直观的再现历史史实。
标题直接说明图片的主体。
文字说明部分是对图片所反映的历史史实的有效补充。
2、方法:首先审读图片和标题获取显性信息,明确图片反映的历史人物或事件。
其次从图片或文字说明中提取隐性信息,实现与历史课本史实的有效连接。
最后,再根据问题设计来解答问题。
例:1、图一的事件发生后,国民党政府日军的侵略是什么态度?造成了什么后果?2、根据图二请分析国民党政府对日军的态度有了什么变化?并说出此事件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3、结合所学知识和图三说一说抗日战争对中国有何影响?专题九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探索和改革阶段时间主要事件新中国成立1949.10.1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通过,具有的作用。
2、的举行,标志新中国的成立。
初期探索1949-1956年(过渡时期)3、中国人民志愿军在的率领下赴朝作战。
4、1950年,中共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开展了轰轰烈烈的。
5、一五计划以发展为主。
6、到1956年底,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
7、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标志着制度的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的国家根本大法。
8、国家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制度。
曲折发展1957-1978年9、大跃进运动的表现是农业大跃进中的和工业大跃进中的。
10、文革十年(1966-1976年),使党和国家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转折1978年底11、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的思想路线,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的伟大决策,平反冤假错案。
【能力训练】数据型材料解析注意:1、注意数据图表和具体事项的名称。
2、准确把握数据图表中数据的变化。
3、将图表数据内容转换成文字表述,分析数据所反映的背后信息,结合时期回归课本知识分析原因得出结论。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肩负民族复兴重任,领导全国人民进行艰难探索,成功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52年中印美人均钢和电的产量对照表材料二建国后至20世纪末,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变化图国家项目中国印度美国钢产量(千克) 2.37 4 538.3发电量(千瓦时) 2.76 10.9 2949(1)依据材料一,比较中印美在钢产量、发电量上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为了改变这种状况,1953年党和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2)依据材料二,指出1957-1962年,1980-1997年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分别发生怎样的变化?分析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
专题十改革开放与外交、统一改革开放统一外交科技70、80年代1、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改革开放的序幕;2、农村实行;3、十二大提出1、1980年,设置了四个经济特区:广东的、珠海、和福建省的;1、80年代邓小平针对问题提出的伟大构想;(50年代1、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1955年召开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1、70年代,培养出籼型杂交水稻;2、1970年,我国发【能力训练】从近代中国的屈辱到新中国既充满艰辛又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新中国在外交、科技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既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又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