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电路基础实验报告指导老师_____刘凤声____ 班级_____软件工程114__ 学号___119074258________ 姓名_______黄芳恺_______安徽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2012年11月目录1. 节点电压法电路计算及分析2. 含有受控源电路的设计与分析3. 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的应用4. 一阶动态电路分析5. 串联交流电路的阻抗及波形6. 三极管放大电路静态、动态分析实验7. 集成运算放大积分电路8. 整流滤波电路1. 实验2.1 节点电压法电路计算及分析一、实验目的1.掌握Multisim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
2.会用Multisim用节点电压法分析和计算电路。
二、实验原理与实验步骤电路原理图如实验图2-1。
实验图2-1 节点电压法电路图节点电压法电路的计算式:表2-1 实验2.1 物理量和实验结果记录表节点电压法电路物理量数据U1U2实验值计算值实验值计算值I s10.5U s27.5U s510U s310R52 6.218 6.218 1.641 1.642R 1 5 R 2 4 14 3 6.292 6.293 2.839 2.840R 3 12 R 4 6 21520102 12.948 12.947 3.024 3.024R 6 214 3 12.743 12.743 4.725 4.725节点电压法的实验步骤与分析:1、按实验 图2-1 连接图形并测试。
2、将物理量和实验结果记录填写到表2-1中。
3、也可进行网络实验,打开网址:jszx-web/jddyf.html (见如下图)。
2. 实验 2.2 含有受控源电路的设计与分析一、实验目的1.掌握Multisim 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
2.会用Multisim 分析含有受控源的电阻电路。
二、实验原理与实验步骤在电路分析课程中,对于含有受控源电路的分析一直是困扰学生的一个问题,对于受控源的受控量与控制量之间的关系总是在实际解题时产生混淆,实验中我们着重通过感性认识来了解受控源的特性。
实验电路如图2-2和图2-3所示,可以看到V1=V2。
实验 图2.-2 VCVS 电路1. 受电压控制的电压源(VCVS)电路分析(1) 改变可调电阻R L 的数值,观察受控源被控制支路的电压变化。
(2) 改变电压源方向和数值,观察受控源被控制支路的电压变化。
(3) 改变受控源电压比,观察受控源被控制支路的电压变化。
(4) 将实验结果记录在表2-2中。
表2-2 实验2.2结果记录表(一)电阻值/k Ω 电压源数值受控源电压比 4 6 1220 8 10 V1读数/V 4.601 5.862 4.601 5.862 4.601 5.862 V3读数/V36.81058.61736.81058.61736.81058.6172.受电流控制电压源(CCVS)电路分析 实验电路如图2-3所示。
电路 参数 测 量 值实验 图2-3 CCVS 电路(1) 改变可调电阻及的数值,观察受控源被控制支路的电压变化。
(2) 改变电源方向,观察受控源被控制支路的电压变化。
(3) 改变受控源电压比,观察受控源被控制支路的电压变化。
(4) 将实验结果记录在表2-3中。
表2-3 实验2.2结果记录表(二)电阻值/k Ω 电压源数值受控源电压比3 8 1615 68 A 读数/A -2.000 -1.154 -2.000 -1.154 -2.000 -1.154 V3读数/V -0.012-9.231-0.012-9.231-0.012-9.231电 路 参数 测 量 值3. 实验2.3 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的应用一、实验目的(1) 掌握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
(2) 会用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分析含有受控源的电路。
(3) 理解电路分解和等效的概念。
二、实验原理与实验步骤1. 关于电路的分解及等效对于实际网络的分析,一个重要的分析手段就是网络的分解,对于分解之后的网络的研究就需要对等效的概念有一个充分的理解和认识。
对于两个单口网络,如果它们端口的电压电流关系完全相同,则两个网络就是等效的。
那么等效的对象到底是什么呢?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对它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实验电路如图2-4所示。
(1)图2-4中(a)、(b)两个电路从ab端口向左看两个单口网络N和N1是等效的,在两个电路中分别接上一个1kΩ的负载电阻。
(2) 改变电阻阻值,观察两个电路的电压变化,将结果记录在表2-4中。
表2-4 实验2.3结果记录表(一)RL/k 1 1 2 3v 12 10 14 10万用表读数v 3.999 3.332 5.598 4.284实验图2-4 单口网络等效2.戴维南等效电路及诺顿等效电路戴维南和诺顿等效电路是含源单口网络的两种最简单的单口网络等效模型,在电路分析的很多应用中都要用到它们的概念。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的方法来找到网络的这两种等效模型。
实验电路如图2-5所示。
(1) 分别按图2-5所示完成电路连接。
(2)测量单口网络的开路电压、短路电流以及等效电阻,设计表格记录测量数据o开路电压U(V) 短路电流I(A) 等效电阻R(KΩ) 24.195 0.011 2.098(a)测开口电压,(b)测短路电流,(c)测内阻R0实验图2-5 实验电路图4. 实验3.1一阶动态电路分析一、实验目的1、熟悉电子工作平台(Multisim)软件的使用。
2、掌握一阶动态电路的分析、计算和测量;3、了解动态元件的充放电过程,观察输出波形。
4、熟悉Multisim中示波器的调整及测量方法。
二、预习要求1、熟悉电子工作平台(Multisim)软件的使用。
2、一阶动态电路的分析、计算和测量。
参照试验指导书中内容,熟悉一阶动态电路的分析、计算和测量。
三、电路和内容一阶动态电路如图3-1所示,用示波器观察其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的曲线,并测出时间常数τ。
图3-1四、电路基本原理在电路图3-1中(元件物理量见图3-1),当开关置于下边触点(接地)一段时间,电路已经处于稳态,此时的电容上端的电压Uc=0V 。
此时将开关由下边拨到上边触点(接10V直流电源),电容两端电压不会发生跃变,电容从电压为0V开始进行充电过程。
电路经过一段瞬态过程后,电路又处于稳定状态,此时电容上端的电压Uc=10V 。
再次将开关由上边拨到下边触点,电容两端电压不会发生跃变,电容从电压为10V开始进行放电过程。
电路经过一段瞬态过程后,电路又处于稳定状态,此时电容上端的电压Uc=0V。
电容充放电过程既对应于电路的零状态响应和零输入响应,如图3-2 a,b所示。
图3-2 电路时间常数的计算如下:由图3-2 a,根据一阶微分方程的求解得知:Uc =E(1-RCte-)=E(1-τ-te)当t=τ= R×C时,Uc = E(1-1e-)≈0.632 E=6.32V由图3-2 b,根据一阶微分方程的求解得知:Uc =ERCte-=Eτ-te当t=τ= R×C时,Uc = E1e-≈0.368 E=3.68V五、操作1.按实验内容连接好测试电路如图3-1所示。
开关K的操作相当于键盘中的空格键(也可以设置为其它的键值),当按下空格键键时,即可拨动开关。
激活电路(打开启动按钮),操作开关K,可通过示波器观察到电路的过渡过程(电压波形)如图3-3和3-4所示(示波器刻度参数见图3-3、3-4)。
将游标1置于充电(或放电)的起点,游标2置于电压(图中的y2)为6.32V(对于充电过程)和3.68V(对于放电过程),则游标1和2之间的时间间隔即为时间常数τ(在图3-3、3-4中为T2-T1)。
图3-3图3-42. 数据及分析记录一阶动态电路的零状态响应和零输入响应的波形,并测量出时间常数τ将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对比,进行分析。
元件参数Uc 波形τ(μs ) 测量 计算R=100K C=0.033μ零 状 态 (充电) 响 应3354 3300零 输 入 (放电) 响 应3345 3300六、思考题:三要素法分析电路网络实验图如下(jszx-web/sysfx .html),试比较计算数据和实验数据。
5. 实验4.1串联交流电路的阻抗及波形一、实验目的1.测量RLC串联电路的阻抗,并比较测量值与计算值。
2.测量RLC串联电路的阻抗角(选),并比较测量值与计算值。
3.熟悉Multisim中信号发生器及示波器的调整及测量方法。
二、实验器材(如图)1. 信号发生器2. 示波器3. 电流表4. 电压表5. 1mH电感6. 0.1mF电容7. ΩΩ10001、电阻 三、实验原理及实验电路如图4-1所示的电路。
由电路理论可知,RLC 串联电路的阻抗为:ϕωω∠=-+=Z CL j R Z )1( , ω=2πf 故:R C L ArctgC L R Z )1()1(22ωωϕωω-=-+= 该阻抗角即为电路中电压与电流的相位差。
当电路元件的参数不变时,阻抗的模和阻抗角均为频率的函数。
(如6KHz 时稳定时的值 0.020mV ,0.186μA 。
Z=U/I=107.5Ω。
计算时为Z=100+37.41j=107∠89.4°)R L C100Ω1mH 0.1mFab图4-1 RLC 串联电路四、实验步骤图4-2 RLC 串联阻抗实验电路1. 建立图4-2所示的RLC串联实验电路。
2. 因为Ω1电阻上的电压与回路电流相等,所以由示波器可以测得电压与电流的相位差。
由电压表和电流表测出的数值可以求出阻抗的模。
根据表4-1中的频率,分别改变信号源的频率并激活电路,将测到的电压和电流的相位差,以及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结果填入表4-1中,并将所计算的电路阻抗的模填入表4-1中。
6000Hz时的示波器刻度参数如图4-3表4-1 阻抗测试实验数据信号源)(VV)(mAA︱Z︱(Ω)度)(Zϕoffset 振幅(V)占空比频率(Hz)0 10 50 1 -10.000 0.281 -35.5870 10 50 10 -9.992 -0.010 999.20 10 50 100 -99.937 -0.103 970.2620 10 50 500 -499.670 0.479 -1043.1520 10 50 1000 -999.292 0.984 -1015.5410 10 50 2000 -1998 2.107 -948.268 0 10 50 4000 -3998 4.766 -838.859 0 10 50 6000 -5997 7.149 -838.859图4-3 6000Hz时的示波器参考刻度参数五、思考题1.理论计算所得的阻抗大小与用电压和电流测量值算出的阻抗大小比较,情况如何?答:当频率分别为1和10时,计算值不符,其他实验值与计算值较接近2.理论计算出的相位差与通过示波器测得的相位差比较情况如何?答:实验值没有相位的正负,实验值与计算值数值较接近3.当频率为多大时,电路阻抗最小?答:当频率为500HZ时阻抗最小6. 实验7.1三极管放大电路静态、动态分析实验一、实验目的1.学习晶体管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测试方法,进一步理解电路元件参数对静态工作点的影响,以及调整静态工作点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