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务员职业道德的基本概念

公务员职业道德的基本概念

公务员职业道德的基本概念此为今年公务员培训班讲稿人都是向往自由的,人都希望无拘无束,但人又不可能是为所欲为的,因为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人,它必然处在人际关系、人群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

既然处在如此复杂的关系之中,则必须有共同遵守的准则。

道德就是一种为人处世所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职业道德则是作为职业人员所应该遵循的特殊的处世准则。

你要为人,你要处世,你就必须遵守道德,你就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你的自由理想,也只有在道德的天空下才能实现。

八十年代末,邓小平同志就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削弱了,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各级党委、政府都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从多方面加强了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也多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利益观、地位观,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

多年来,由于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重视精神文明和思想教育,各级党委、政府很抓落实,使公务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但尽管如此,公务员的职业道德并不都是很好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推进改革开放,公务员的职业道德随之也有变化,因此对公务员思想教育是始终不能放松的,它是职业道德建设的基础,是一项需要长抓不懈的工作。

首先要强化学习,不断提高公务员的思想认识,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把广大公务员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领导和各级政府的总体布暑中来。

其次要开展思想教育活动,大力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艰苦创业、廉洁从政等宣传教育,把职业道德教育与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相结合。

把学习孔繁森、宋鱼水等先进人物与学习本系统、本单位的先进典型相结合;提高公务员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公务员遵守职业道德的自觉性。

在此,我讲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道德的本质与职业道德,二是职业道德的社会功能,三是公务员行为规范。

第一节道德的本质与职业道德一、道德的本质1、道德的含义“道”最初的含义是道路,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这里的道,乃是做人治国的道理或根本原则。

古代思想家老子把道提升为宇宙之本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他讲道,无非指行为的最高原则。

“德”在甲骨文中即已出现,是所得的意思。

古代思想家庄子说:“物得以生为之德”。

在他看来,德的主体不仅是人,而且有物,天地万物得之自然即为德。

道德的含义可以这样来理解:“道”是指人们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德”则是指行为的效果,是指人们因遵守了应该遵守的准则而有所得。

因为道与德两个概念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联性,有道必有德,合二为一,成为道德。

道德表示为人处世应该遵守的原则、规范。

在西方文化中,道德一词起源于拉丁文“摩里斯”(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引申为规则、规范、行为品质和善恶评价等含义。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罪恶即是对于道德所应知的许多事物的无知,道德即知识。

近代法国唯物主义思想家霍尔巴赫把道德规定为善的行为,他说:做善事,为旁人的幸福尽力,扶助旁人,就是道德。

道德只能是为社会的利益、幸福、安全而尽力的行动。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道德是“主观意志的法”,道德的基本内容要求人们在内心中规定善恶标准,从而在行动中扬善去恶。

由此可见,中西方文化对于道德的概念的基本含义是相同的,都表示为人处世所应遵守的原则规范。

2、伦理思想史上对道德本质的不同看法对道德概念含义的考察尚未充分揭示道德的本质,而只是为我们考察道德的本质提供了一个起点,或者说一个大概的线索。

道德作为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它的根本特征是什么?它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等等。

这些问题在不断地引起人们的思考,人类伦理思想史上对道德的本质问题有许多不同的看法。

其中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1)客观唯心主义观点这种观点认为,道德是从上帝的意志和神的启示中产生出来的,是神或上帝批示圣人面上人们提出来的行为规范。

如,古希腊的柏拉图说,道德是“神”把善的理念放到人的灵魂中的结果,由于人的灵魂不同,等级不同,才产生不同等级的德性。

神学家认为,道德是上帝意志的表现。

在中国,汉代大儒家董仲舒把道德规范说成是天的旨意。

他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他从“天人合一”、“天人相符”的思想出发,认为人所具有的一切包括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秉性都是由上天注定的;并且,天在制定一系列的原则规范后,还随时监视着人的行为,如果发现人的行为违背了天意,天则先以灾害警告之,继以怪异事件恐吓,最后如果人们还未醒悟而改正错误则给以严厉的惩罚。

显然,这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未能揭示道德的本质,反而把道德的真正本质掩盖起来了,他们把道德推到了神秘主义的世界,剥夺了人之创造道德的主体地位,使人沦为被统治、被驱使的客体;这是一种为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服务的理论。

(2)主观唯心主义观点这种观点认为,道德是先天的、与行俱来的,是人心所固有的东西。

如,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认为,道德与功利幸福毫无关系,它是一种实践理性的命令,而这些实践理性的命令是人的头脑所固有的,它能够判断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十七世纪英国的沙甫兹伯利是“道德官能”说的主要代表,他认为,道德是每个人身上天生就具有识别善恶的器官,就像人天生具有识别美丑的器官一样。

我国历史上的孟子也认为,道德是人生来就具有的天性。

他说:“人之所不能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孟子·尽心上)又:“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告子上)这种观点把道德归结为先验的善良意志,而否定了道德的客观的社会基础和内容,使道德成为先于人和人类社会的东西,也就从根本上歪曲了道德的本质。

(3)旧唯物主义的观点旧唯物主义者认为,人生来就有一种追求幸福的欲望,能够满足人的这种欲望的行为使人感到快乐,即是善的行为;不能满足这种欲望的行为使人感觉痛苦,那是恶的行为。

所以,他认为,道德是从人的天性的欲望中产生的,或者说,是由人的苦乐感觉所决定的。

如,十八世纪唯物主义者霍尔巴赫说:“适合于人的道德学应当建立在人性上;它应当告诉人什么是人,什么是给自己提出的目的,以及达到目的的方法……这就是全部道德学的纲要。

”19世纪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也认为人的感觉是道德的根源。

他在其《幸福论》中写道:“没有快乐感和不快乐感的地方,也就不会有善与恶的区别”,人们追求幸福的欲望是与生俱来的,所以应该成为一切道德的基础。

我国历史上一些旧唯物主义思想家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他们认为道德与社会物质消费水平有关。

管子提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王充认为,为善恶之行,不在人之本性,而在于岁之饥穰。

所以,礼义之行,在食足也。

旧唯物主义者虽然把道德同人的现实生活、物质利益联系起来了,但由于他们不理解人的社会性,不懂得人的社会实践在道德形成中的决定作用,而把人归结为生活学上的自然人,把道德看作是与人们的社会存在无关的先验的、永恒的东西,所以,最终还是与唯心主义殊途同归了。

(4)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对道德本质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正确地揭示了道德的本质,它认为道德是在人类社会的一定生产方式或经济关系中产生的,它受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也就是经济关系的的制约,并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革而发生变化的,不同时代的人们,包括阶级社会中的各个阶级的成员,都依据自己赖以生存的经济关系形成不同的道德原则和规范。

道德是一种具体的历史范畴,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形成不同的道德历史类型。

在原始社会里,生产力极低,人们不得不在共同劳动、共同分配的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中生活,自然形成了一种分工协作的氏族社会关系。

在人们的思想上也自发地形成了一种平等、互助和每个氏族成员对氏族整体的职责等风俗习惯,并逐渐成为维护氏族社会公共生活秩序的行为规范。

原始社会的风俗习惯或行为规范,实际上就是原始社会道德。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出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和对立的阶级,原始社会被奴隶社会所代替,原始社会的道德随之被否定。

从此,统一的社会共同道德便分裂为阶级道德,维护奴隶制社会关系的道德,成为奴隶社会占统治地位的道德。

在实现了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的经济关系变革之后,以等级服从为核心的封建道德取代了奴隶主阶级的道德。

由于商品生产和大工业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关系逐渐形成,伴随着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的社会变革,在社会道德方面,也引起了相应的改变,资产阶级从其自身的利益中引申出来的并在反封建斗争中形成的道德观念和规范体系,取代封建道德成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道德。

在私有制社会里,出现了与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的道德相对立的奴隶阶级的道德、无产阶级的道德以及其他劳动阶级的道德。

随着资本主义私有制被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代替,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共产主义道德,必然代替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资产阶级道德,它将随着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迈进,逐渐成为全社会统一的道德形式。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社会意识形态,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持的,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3、经济对道德的作用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不可能是人的主观自生的,也不是神的意志的体现,更不能用抽象的人性来说明。

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必然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反映。

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进行生产,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必然形成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产生如何看待这些关系以及如何协调这些关系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对这些行为的善恶评价与判断。

经济关系对道德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直接决定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道德体系是指各种道德现象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主要包括道德意识、道德规范、道德活动。

而道德活动是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规范的指导下进行的。

从归根到底的意义上说,道德意识和道德规范是一定的经济关系在人们思想中的反映,是一定的经济关系对人们的道德行为的要求。

因此,有什么样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关系,就会有什么样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要求。

在人类历史上,与不同的经济结构相适应,产生了不同的道德原则和不同的道德规范。

因此,便出现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不同的道德体系。

(2)在经济生活中处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道德观念在道德生活中也处于统治地位。

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的人虽然处于同一经济结构中,但是由于人们的经济地位不同,实际的经济利益不同,其道德观念、道德情感也有所不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