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




虚寒证 补阳(阴病治阳,益火 足
之源,以消阴翳。)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学说认为木、火、土、金、 水五种基本物质构成了整个世界, 五种物质的不同配比,组成了万物。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尚书.洪范》曰:“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 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 资生,是为人用”。 战国晚期,先哲们还根据五行的特点,将自 然界的许多事物或现象,最终归纳为五大类。 并认为五者之间有着内在的次序和联系,遂 建构起一整体关联的世界图景。这一学说渗 透进入中医学,成为中医学家认识生命的一 大方法。
二、阴阳的属性特征
从事物属性看


天火男 地 水女
从事物运动变化看


活动的 沉静的
功能的 亢奋的
物质的 抑郁的
阴阳学说是 对自然界相 互关联的某 些事物和现 象对立双方 的概括。
三、阴阳的变化规律
1.相互对立 是指阴阳双方是对立和矛盾的。 如上与下、天与地、动与静、男与女等
2.相互依存 是指阴阳双方是以对方的存在而 存在。如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没有男的也就 无所谓女。

相生
相克



土土
五 行 生 克 圖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 是指 木、火、土、金、水五种基 本物质;“ 行”,有两层涵义:一是指 行列、次序;二是指运动变化。因此, 可将“五行”定义为:木、火、土、金、 水五种物质及与之相关的不同事物之间 的联系和变化。就性质而言,五行学说 也是古贤用以解释世界和探求自然规律 的一种自然观和方法论。
和向下的特性。凡具有寒凉、滋润、 向下、静藏等特性和作用的事物或现 象,均可归属于“ 水”。
三、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
1.五行相生
“相生”,指五行中某一事物对于另一事 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作用。五行相 生的规律和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 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2. 五行相克
“相克”,指五行中某一事物对于另一 事物具有抑制、约束、削弱等作用。五 行相克的规律和次序是:木克土、土克 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者为火;“克我”者为金, “ 我克”者为土。 ‘在《难经》中被喻为“母”和 “子”。 “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克我”和“我克”在《内经》中又称作“所 不胜” 和“ 所胜”。


肾水
火心
金土


三、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
4. 相乘相侮的关系(病理)
相乘 是指乘虚侵袭 相侮 是指以强凌弱 如:金本克木,木本克土,但当木气太盛,
四、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指导诊断疾病 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
4.指导临床治疗 如:滋水涵木 培土生金 益火补土
相生治法 相克治法
滋水涵木法 益火补土法 培土生金法 金水相生法
抑木扶土法 培土制水法 平木佐金法 泻火补水法
滋肾阴以养肝阴 温心阳以补脾阳 健脾气以补肺气 养肺阴以滋肾阴
二、五行的特性
土的属于 “ 土”。由于农耕生产方 式影响,故有“ 土载四行” 万物土中生, 万物土中灭”以及“ 土为万物之母”等说 法。
二、五行的特性
金的特性: 金性清肃、收敛。凡具有这类特
性的事物或现象,皆可归属于 “ 金”。
二、五行的特性
水的特性: “水性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
二、五行的特性
木的特性:
“木曰曲直”。所谓“ 曲直”, 是以树干曲曲直直地向上、向外伸长 舒展的生发姿态来形容具有生长、升 发、条达、舒畅等事物及现象。凡具 有这类特性的事物或现象都可归属于 “木”。
二、五行的特性
火的特性: “火曰炎上”。所谓 “炎上”,是
指火具有温热、升腾、向上的特征。 因此,凡具有温热、升腾等特性的 事物或现象,均可归属于 “ 火”。
3.相互消长 是指阴阳双方始终处于动态的平 衡之中,如阴消阳长,阳消阴长只是量的变化
4.相互转化 是指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向 各自对立面转化。如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 是质的变化。
阴阳消长
阴 阳
阴 阳





阴 阳 互 根

阴阳转化
对立制约
互根互用
消长平衡
相互转化
四、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阴阳 偏盛
阴 阳 失 调
阴阳 偏衰
阴盛 阳盛
实寒证(阴胜则寒) 实热证(阳胜则热)
阴不制阳
阴虚
虚热证(阴虚则热)
阳虚 阳不制阴 虚寒证(阳虚则寒)
阴盛
阴阳
偏盛
实证
阳盛




阴虚
阴阳
偏衰
虚证
阳虚
实寒证 寒者热之(热性方药)


实热证 热者寒之(寒性方药) 有 余
虚热证 补阴(阳病治阴,壮水 补
之主,以制阳光。)
疏肝健脾 补脾利水 泻肝清肺 泻心火滋肾阴
三、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
3. 相生相克的关系(生理) 张介宾说:“ 造化之机, 不可无生,亦不可无
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
根据生克次序,对五行中的任何一行来说, 都存在着 “生我”、“我生”和 “克我”、 “我克”方面的联系。
三、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
3. 相生相克的关系(生理) 以木为例:木之“生我”者为水,“ 我生”
阴阳学说渗透到中医学领域,用 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 能和病理变化并指导着临床实践。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善诊 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阳阴
部位: 上 下 表里 背胸
脏腑: 六腑 五脏
经络: 行于四肢外侧的经脉 阳
行于四肢内侧的经脉 阴
四、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组织结构 《内经》“人生有形,不离 阴阳”。如体表为阳,体内为阴,五脏为阴六 腑为阳。 2.概括生理功能 物质是属于阴,功能属于阳; 气为阳,血为阴 3.阐明病理变化 阴阳的偏盛和偏衰 4.指导疾病诊断 表、热、实属于阳;里、虚、 寒属于阴 5.指导疾病治疗 阴病用阳药,阳病用阴药
土气虚衰,金不能对木加以正常的克制时, 过盛的木不仅要乘土之虚而制之,同时还 会反过来侮金。



肾 水 火 心 乘


侮木
火 刑
旺 乘 土

金土


四、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解释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如:肝属于木,其禀性也喜条达 如:木克土 肝对脾的功能有影响。
2.解释脏腑的病理变化 如:相乘 相侮 母病及子 子病累母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
了解阴阳五行学说的形成 熟悉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 掌握阴阳五行学说的变化规律及相 互关系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它 萌生于商周,成熟于战国与秦汉之际。 是用来解释宇宙和自然的理性知识,包 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和方法论的内容。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 界是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滋生、发 展和变化着的;古代思想家认为阴阳者, 万物之能始也”。“天地合而万物生, 阴阳接而变化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