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空分装置爆炸危险与防控分析

空分装置爆炸危险与防控分析

关键词:空分装置;可爆物积聚;碳氢化合物; 爆炸
空分装置是石油化工、冶金行业的重要配套 装置之一,其作用在于为主生产装置提供氧气和 氮气。随着石油化工、冶金工业的发展,空分装置 逐年增加,装置的规模也向大型化发展。空分装置 的安全与主生产装置的安全、稳定、长周期运行密 切相关,而空分装置的防爆技术是装置安全运行 的重要环节,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b)强化液体的过滤措施,以防固体二氧化 碳、硅胶、珠光砂粉末带入液氧中。
20 2010 年第 10 卷第 10 期
王家见,等.空分装置爆炸危险与防控分析
安全技术
c)防止超压爆炸。 d)低温液体(液氧、液氮、液氩)储槽应设有 液位计、温度计、压力表及高液位报警设施,还应 设有超压及真空泄放设施。低温液体储存容积不 得超过容积的 90%。液氧、液氮储存系统设置的 中、高压液氧(液氮)泵与气化器间应设安全保护 联锁装置。 e)气瓶(氧气、氮气、氩气)应定期检验,充装 气瓶应防止超压、超温、混装,气瓶的充装、储存、运 输都应符合《气瓶安全监察规程》等规范的要求。
冷凝蒸发器的爆炸部位,随其结构型式不同 也有所不同:一般易发生在液氧面分界处,以及个
别液氧流通不畅的通道;也可能发生在下部管板 或上顶盖处,对辅助冷凝蒸发器,爆炸易发生在液 氧接近蒸发完毕的下部。
据统计,除冷凝蒸发器外,空分塔部分可能发 生爆炸的部位有:下塔液空进口下部、液空节流 阀、液空进口处的精馏塔板、液空吸附器、液空排 放管和阀门、液氧泵、液氮循环吸附器、辅助冷凝 蒸发器后的乙炔分离器、氧蓄冷器的自动阀箱或 可逆式换热器冷端的氧隔层等。不论哪一部分,只 要有液氧(或富氧液体)存在,并在蒸发过程中形 成可爆物的积聚或沉淀,在引爆条件下便可发生 爆炸。
5 参考文献
1 匡永泰,高维民主编.石油化工安全评价技术[M].北京:中国石 化出版社,2005
Explosion Hazards of Air Separation Units and Their Control
4 结语 空分装置发生的设备爆炸事故有多种,但危
害最严重的是空分塔冷凝蒸发器发生爆炸,而乙 炔及其它碳氢化合物等可爆物杂质的积聚是造成 空分塔爆炸的主要原因。只有减少、清除原料空气 中存在的可爆物等杂质;避免可爆物在设备、管 道、工艺物料(特别是液氧)中的积聚;严格空分装 置的设计、制造、施工及生产安全管理,才能确保 空分装置实现安全、长周期运行。
在空分装置运行过程中,当发生机械故障或 误操作时会造成设备超压;装置中带油、断水;在 充装气瓶时,由于超压或瓶中有可爆气体 (如氢) 存在等情况下,也会引起爆炸。
3 空分装置爆炸防控措施 3.1 减少可爆物进入空分塔
空分装置应选择在环境清洁地区,并布置在 有害气体及固体尘埃散发源的全年最小频率风向 的下风侧。空分装置与周围设施的防火间距,以及 装置内各设施及道路的布置、间距,应符合 GB50160- 2008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 GB16912- 1997 《氧气及相关气体安全技术规程》 的规定,以减少可燃物的吸入,保证原料空气的质 量。
除空分塔外,空分装置可能发生爆炸的部位 还有:空压机后的高压空气管道、分子筛吸附器、 氧压机和氧气瓶,特别是高压氧压机和氧气瓶,爆 炸的危险性更大。
2 爆炸原因分析 2.1 可爆物积聚
空分装置的原料为空气,空气中的可爆物杂 质主要有:乙炔和其它碳氢化合物,如甲烷、乙烷、 丙烷、乙烯、丙烯等。
收稿日期:2010- 07- 13 作者简介:王家见,高级工程师,毕业于北京化 工学院,长期从事石化企业安全评价工作。
e)物理爆炸。在低温下储存的液氧、液氮、液 氩遇热发生膨胀、气化。由于压力急剧上升,可引 起设备、管道因超压而产生物理爆炸。氧在常压、 - 183℃时为液体,常温下会急剧蒸发,体积可扩大 800 倍。盛装液氧、液氮、液氩的容器,如遇热可发 生物理爆炸,爆炸泄漏的大量氧气与可燃物质相 遇,又可引起燃烧或化学爆炸。
1 爆炸部位及危害性分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空分装置发生的设备爆炸主要有气瓶爆炸、
空分塔冷凝蒸发器爆炸、氧压机爆炸以及罐体、管 道爆炸等,其中以空分塔冷凝蒸发器爆炸所造成 的损失最为严重。
空分塔的爆炸及爆炸部位在某种程度上与空 分装置所采用的流程有关。在高、中压流程和双压 流程中,发生爆炸的概率相对较大,冷凝蒸发器则 是发生爆炸的主要部位。
c) 不 断 抽 取 含 乙 炔 浓 度 较 高 的 液 氧 到 塔 外 蒸发,或当液空、液氧中的乙炔和其它碳氢化合物 的浓度接近允许极限时,排放掉部分或全部液体。
d)使液氧循环通过液氧吸附器,清除残留于 液氧中的乙炔和其它碳氢化合物。
e)及时对设备进行局部或全部加热清洗。按 设备制造商提出的要求,空分设备每运行满 1 个 周期后,应停车进行全面加温 1 次,彻底清除设备 内的碳氢化合物和油脂。
当液氧在冷凝蒸发器中蒸发时,随气氧带走的 乙炔量约为液氧中的 1/24,随着液氧的蒸发,液氧 中的乙炔浓度不断提高,当超过其溶解度时,就会 以固态析出,实际发生的情况往往是乙炔的总含 量没有超过溶解度。但由于主冷蒸发器的结构不合
理、或某些管道堵塞,造成液氧局部流动性不好, 使乙炔在某些死角浓缩而析出,发生微弱爆炸。
S AFETY HEALTH & ENVIRONMENT
19
安全、 健康和
环境
安全技术
能达到较高的电位。 c)臭氧等物质的作用。实验表明,臭氧将使
液氧—可燃物混合物的爆炸敏感性增大。例如:一 定量的乙炔在臭氧含量为 5%的液氧中并不发生 爆炸。而当液氧蒸发约剩 1/5,臭氧浓缩到 25% 时,会发生强烈的爆炸。试验也表明,当臭氧与二 氧化氮同时存在时,混合物的燃烧敏感性比只有 臭氧时要高些。由此可见,臭氧等物质虽然不能导 致爆炸,但可促使爆炸的发生。
当空分装置在停车时,液空、液氧自然蒸发, 则液体中的乙炔浓度将增加,也可能造成局部析 出和聚集,而引发爆炸。 2.2 助燃物(氧)
纯氧和液氧是空分装置的产品,属强氧化剂, 氧化反应异常激烈,并放出大量热量,氧遇可燃物 质极易发生燃烧爆炸事故。输送氧气的管道内,如 存有油脂、溶剂、橡胶等可燃物质,在气流的作用 下,杂质与管道发生摩擦,能产生高温而发生燃 烧。输送氧气的管道如采用普通钢管,可因氧气流 速过大,而引起钢管燃烧,甚至将钢管烧熔。氧气 压缩机如气缸内有可燃物、密封磨损、超压等,也 极易发生爆炸事故。
在纯氧的环境中,可燃物质的自燃点会下 降 ,爆 炸 极 限 范 围 会 扩 大 ,爆 炸 的 危 险 性 也 就 增 大。 2.3 引爆的因素
空分设备内的引爆源主要由下列因素造成。 a)摩擦与撞击的机械作用。固体颗粒,特别 是乙炔和其它碳氢化合物固体与器壁及主冷通道 的摩擦、撞击产生的能量,可引发空分塔发生爆 炸。 液氧采用液氧泵输送,泵出口压力高。如液氧 泵内进入异物,异物与叶轮、泵壳摩擦,液氧泵有 可能发生泵体爆炸。爆炸造成液氧大量泄漏,遇可 燃物还可引发火灾事故。如液氧泵在预冷开车或 运行中,密封发生泄漏,氧与润滑油等可燃物接 触,也可引发泵壳体外爆炸、着火。 输送氧气的管道内,如存有可燃固体物质,固 体物质与管道发生摩擦,也能产生高温而发生燃 烧。其燃烧的危险性与杂质的种类、粒度和氧气流 速有直接关系。杂质的粒度越细,氧气流速越大, 越愈燃烧。 b)静电作用。静电荷放电可引起可爆物爆 炸。液氧的体积电阻很高,所产生的静电位可达 3 kV。研究表明,产生静电荷的强度取决于固体 微粒在液氧中的运动速度、杂质的数量和性质。 静电荷的极性取决于杂质的极性。当液氧流速提 高时,静电场强度迅速加强,因此,当液氧在空分 塔内各种设备中运动和沸腾时,可能带电而且可
对采用润滑油的活塞式空压机和活塞式膨胀
机,会有少量油滴和油雾带入空分塔内。采用无油 润滑的压缩机和膨胀机或汽轮压缩机和膨胀机, 可以基本上杜绝润滑油及其轻馏分的来源。 3.2 清除可爆物
a) 对 小 型 中 压 制 氧 , 采 用 常 温 分 子 筛 纯 化 器,吸附乙炔。
b)在下塔底部导入上塔的液空管路上设置 液空吸附器,清除溶解在液空中的乙炔和其它碳 氢化合物。
在这些可爆物杂质中,乙炔是形成爆炸最危 险的物质。这是因为乙炔在液氧中的溶解度比在 液空中的低。而且随着温度的下降,其溶解度也下 降。析出的乙炔就会以白色固态微粒悬浮在液氧 中,而乙炔是不饱和的碳氢化合物,具有很高的化 学活性,性质极不稳定。
乙 炔 在 空 气 中 的 含 量 极 少 , 约 为 0.001 ~ 0.1 cm3/m3,在乙炔站或(石油)化工企业附近,可高 达 0.5~1.0 cm3/m3。由于乙炔在空气中的分压很 低,即使将空气冷却至 - 173℃,乙炔也不会以固态 形式析出,将随空气带入空分塔中;它在液空中的 溶解度较大,一般不会在液空中析出,而随液空进 入上塔,往往在液氧中析出。
f)氧气管道(管件)内壁应平滑,无锐边、毛刺 及焊瘤,管道内部无油脂、杂质。开工前,氧气设 备、管线必须清扫、吹洗、脱脂合格。 3.3 防止可爆物局部浓缩
有的精馏塔爆炸是在液氧中乙炔含量不高的 情况下发生,可能是由于乙炔、碳氢化合物在设备 某些死角局部浓缩而析出造成的,因此要采取措 施防止可爆物局部浓缩。
固态乙炔在液氧中的爆炸敏感性极高,甚至 比液氧炸药的可爆系数高 18 倍左右。由此可见, 乙炔是造成空分塔爆炸的最危险的物质。
其它不饱和碳氢化合物也能发生爆炸分解反 应,如乙烯、丙烯等。但它们在液氧中的溶解度比 乙炔高,所以以固态析出的可能性较小,故危险 性小些。但由于吸附器对其它碳氢化合物的吸附 能力小,因此也有在液氧中积聚而构成爆炸的可 能,实际也发生过液氧中乙炔含量并不高而发生 主冷蒸发器爆炸事故,因此对其它碳氢化合物也 不应忽视。
18 2010 年第 10 卷第 10 期
王家见,等.空分装置爆炸危险与防控分析
安全技术
乙炔及其它碳氢化合物局部浓缩积聚发生爆 炸,有 3 种情况:①乙炔在无氧情况下的分解爆 炸;② 乙炔与氧气的燃烧爆炸;③ 固体乙炔析出 与液氧、其它碳氢化合物固态析出与液氧形成爆 炸混合物,在冲击摩擦或静电等引爆源作用下,引 起爆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