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罪与罚读书笔记

罪与罚读书笔记

《罪与罚》读书报告
书籍名称;《罪与罚》
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著,非琴译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1993年7月第一版
页数:六零零
内容大意:一心想成为拿破仑式的人物、认定自己是个超人的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受无政府主义思想毒害,为生活所迫,杀死放高利贷的房东老太婆和她的无辜的妹妹,制造了一起震惊全俄的凶杀案。

经历了一场内心痛苦的忏悔后,他最终在基督教徒索尼雅姑娘的规劝下,投案自首,被判流放西伯利亚。

作品着重表现主人公行凶后良心受到谴责,内心深感孤独、恐惧的精神状态,刻画他犯罪前后的心理变化。

小说一方面描绘了俄国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揭露贵族社会的罪恶;一方面也宣扬逆来顺受,从宗教中求解脱的思想。

心得:
论《罪与罚》中深刻的心理描写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学家,19世纪群星灿烂的俄国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与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人齐名,是俄国文学的卓越代表。

代表作为《罪与罚》。

他和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并称为俄罗斯文学“三巨头”,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汪介之认为:“屠格涅夫以诗意的眼光看待生活,以诗意的笔调展现美好。

托尔斯泰具有思想家的灵性,能洞悉社会的全貌。

而陀思妥耶夫斯基注重人性的发掘,逼视着人性的阴暗面。

他沉郁的风格,与他的经历和精神状态密切相关。


陀思妥耶夫斯基并非开创心理叙事的鼻祖,但他绝对是发展心理和意识描写的一代宗师,其于身后影响巨大,西方的众多作家都将其奉为圭臬,以至于在他们的作品中都可或多或少地发现陀氏的影子。

在《罪与罚》中,作者对拉斯柯尔尼科夫杀人前后的迥然不同的心理进行了深刻的描写。

主要的心理描写方法有以下两种:
一、通过对话与内心独白描写人物心理;
在小说起始时,拉斯柯尔尼科夫为日后的杀人计划做准备,而前往老太婆家,下决心做“重大”的事,却害怕一些微不足道的琐事,甚至途中因一对工友以对方帽子互为昵称,而对自己的帽子产生了怀疑,展开了复杂而深刻的内心独白。

“不管什么不起眼的细节,都会破坏整个计划!是啊,帽子太容易被记住了……细节总会出问题,毁掉一切……”这些喃喃自语,正体现了主人公精心筹谋时面对可能的罪恶的恐惧,这也说明了主人公内心中还是对杀人充满了抗拒;在守门人以自己的推测认为主人公是杀人凶手时,主人公“陷入了热病发作的状态”,神经紧张,感情激动,此时,其身带有的拿破仑情结凸显,认为自己在实现拿破仑那般的伟业,杀死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算不了什么,自己只是杀死了原则,而非人;主人公不愿为社会的幸福添砖加瓦,而要追求个人的幸福,在其眼中,人类皆为虱子,自己不过杀了一只较小的,来满足自己的追求与事业而已。

而在波尔菲里运用各种方式在言语中希望找到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漏洞时,两人的对话可谓各藏细致的心理描写。

在跟随主人公的内心独白时,我们渐渐理解了他,不知不觉产生同情。

二、梦境与无意识动作的描写
正如作者自己所言,“一个处于病态中的人做梦,梦境往往异常清晰、鲜明,而且与现实极其相像。

”因此,在拉斯柯尔尼科夫预谋杀人时,他本人陷入了一种无意识的狂热,做了一个可怕的梦。

在梦中,他梦见幼时的自己与父亲为弟弟做弥撒时,看见一群人鞭打一匹母马。

这反映了拉斯柯尔尼科夫潜意识中认为人可以分为两部分,平凡的人只能如那匹母马那样任人鞭打,而不平凡的人却有特权,可以随意处置平凡的人。

被警局传唤时,主人公陷入了无意识的狂热,刚刚套上衣服,又把它拉下来,含糊不清地自言自语,重新回到杀人地点,无意识地描述杀人细节……这些莫名其妙的行为,正体现了他杀人后的矛盾与痛苦。

行文至此,不禁掩卷沉思,在不平凡的人有强权,平凡的人任人宰割的时代,马尔梅拉多夫的问题:“我不是猪猡?”成了难以回答的问题。

虽然最后主人公受索尼娅的感染,自首认罪,但社会中的罪与罚从未停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