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择业过程中的问题预测及解决办法
转眼四年大学生活走到了终点,逍遥自在的日子一去不还,我们开始为未来发愁。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我们不得不思考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我们有着怎样的核心竞争力,又是什么能让我们能找到一份好的合适的工作呢?面对各种就业岗位和各种繁杂的招聘信息,我们该如何抉择,离开了学校的庇护接下来的路我们该何去何从?
自高校扩招政策实施以来,毕业生数量迅速增长。
大学生就业人数总量巨大,造成大学生就业中存在就业难现象。
根据教育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宣布,大学毕业生人数近10年呈直线上升趋势。
大量毕业生涌入社会,超出社会经济增长对大学生的需求,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
我国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的不协调引起了结构性失业,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的结构性失业现象尤为突出。
在经济体制改革与产业结构调整中,出现了较多新生、新鲜的岗位,然而由于客观与主观的因素,大学生并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些岗位;同时,由于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许多毕业生热衷于一些稳定、体面的工作,从而出现了“公考热”、“考研热”等现象。
大学生就业市场中出现了一边大量毕业生等待就业、一边却有大量岗位空缺现象,造成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结构性失业现象严重。
对于即将走上社会的大学生,面对就业难的压力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态。
自负者有之,自卑者有之,盲目者有之,消极依赖的同学也不在少数。
每年的毕业季总有那么一批大学求职大学生,对于工作的心态总是高不成低不就,他们盲目攀高,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素质和条件,一心追求大城市、大公司、高工资,求职中不肯屈就,对稍有不符合自己期许的用人单位就抱拒绝态度,结果是错过机遇,难以就业。
还有的毕业生没有调整好自己的择业心态,只是想找待遇及工作条件最好的单位,或者是最热门的单位及最前沿的行业,而不顾自己的专业或自己的某些缺陷是否适合这一行业。
求职择业总是离不开大大小小的各种面试场合,在这个环节总会出现很多求
职者的能力与工作要求不对等的情况。
很多求职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怀疑自己,看不起自己,担心自己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
大学生在择业前,往往踌躇满志,很想一显身手。
而一旦受到挫折后,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自信心减弱,自尊心受损,从而对自己全盘否定。
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往往会伴有胆怯心理,不敢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从而造成就业机遇流失。
在求职的大军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个小集体扎堆签订一类工作,这个小集体中很多人并没有进行选择和思考,完全表现出一种从众心理。
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毕业生在择业时往往十分盲目、缺乏理性思考。
盲目、攀比、从众表现在择业过程中就是忽视自身特点,对自我缺乏客观正确的分析,不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不考虑所选单位是否适合自己。
作为一名“90后”的大学生,很多的学生都已经习惯了家长的安排和各种亲戚关系的庇护,这在择业时,对于工作心理期望值过高,一旦受挫就容易怨天尤人,自惭形秽,丧失自信。
由于缺乏主动参与和竞争意识,信心、勇气不足,所以将找工作寄希望于学校、家长、亲戚、熟人等,根本不能够把自己置身于就业市场之中。
产生以上几种心态的原因多半是因为大学生经历比较简单,对就业形势了解不清,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情绪波动性大,情感较为脆弱,遇到困难容易产生焦虑心理,受到打击后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由于心理上的不完全成熟,自我同一性混乱,这种混乱表现在大学生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特长以及适合职业的判断上紊乱不清、自主性弱化、自我目标的追求受他人和同伴群体的影响。
由于自我同一性的混乱,在就业中很容易出现心理失衡,盲目从众和攀比。
因为独立生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欠缺,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所以承受不起挫折和失败,容易依赖他人。
面对以上各种可能出现不利于求职和择业的心态,我们应该积极主动的去克服困难完善自己。
首先,端正态度,认清方向。
要正确地认识自我,有效地把握自我,对人生态度、兴趣和成功的理想有充分的认识。
兴趣可以弥补能力和知识的欠缺,因而,把兴趣和职业方向联系起来至关重要,千万不可因经济实惠的利益而抹杀自己的兴趣。
对成功的理解是确定职业的重要砝码。
“高薪水、高品位、高自由
度、高个性化的工作”,这是传统的中庸的成功思想。
自我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对自我的满足和承认,才是成功的本质。
其次,要正确地对知识、能力、个性、特长等方面进行分析,确定自己最适合干的事。
知识确定了专业背景,能力决定了职业素质,个性关系到发展前景,特长影响成功。
尽管你对某一职业感兴趣,也拥有相应的知识,但如果你的个性和能力表明你不适合从事这项职业,固执地选择,只会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的核心是坚持立足于社会的择业取向,大学毕业生要正确认识社会需要和个人价值的关系,把个人理想和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利益紧密结合,以国家需要、社会需要和人民需要为重。
深入基层,到人民群众最需的岗位上工作,先就业后择业,在就业过程中不断充实、丰富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力争在实践中磨炼自己的意志。
其次,找准目标,完善自己。
一、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找准职业倾向,择己所爱,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学会把外部学习技能内化成为自己能力的过程,变成学习的主人,拥有创造的愿望和乐趣,善于发现自己不足及乐于探究求新,为获得理想的职业积极做好准备。
二、正确进行自我评估和职业分析,发挥优势,改进不足;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充分了解职业的特性、现状及发展空间,以及对求职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要求等进行职业定位,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职业,跟据自己的实际找工作。
三、优化自身知识结构。
按照社会与职业发展要求,将已有知识科学地重组、交叉融合,培养和提高综合素质。
四、加强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要加强社会实践能力,除了掌握基础知识以外,提高实际运用能力,还需具备从事该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能力,积极投入到社会工作当中。
最后,培养抗压能力,学会自我心理调适。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要积极地面对困难和挫折,敢于面对失败,认真总结失败的原因,及时调整目标,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
此外,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心理问题时,要不断地自我暗示、自我鼓励,可以通过如跑步、健身、游泳等方式进行适当的宣泄,时刻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就业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