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人与山水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文人与山水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古至今,都从未停止山水之思考,未停止山水之领悟。独品山之刚毅,独品水之轻柔,山水交溶,刚柔并济。 魏晋时代欣赏自然美蔚然成风,
士大夫以不会欣赏山水为耻。山水诗文,自魏晋南北朝时期兴起以后,到了唐代进入了成熟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宋代文人山水画从注重写实变为更加注重意境。明清时期出现的山水游记与耐人寻味的园林文化也值得称道。这无一不在展现着文人的山水情结。
研究结果:古今文人在他们的作品中留下了大量有关山水的文字。
在中国秦汉以前的诸子百家中,就有人明确地把山水作为审美对象来欣赏和描写。老子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孔子提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观点。仁者喜居而近山,不仅可以获得仁义道理,也可享受山坚强与弘毅。智者喜居而近水,不仅可以获得无限哲理,也可享受水给人身心带来的净化。
文人与山水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小组成员:倪佳、丁颖、杜笑寒、张晁铭、钱钟旭
课题:文人与山水
指导老师:陈家国
课题的目的:小组成员通过文人与山水,结合一定历史知识,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提高自己的素养,陶冶情操。
课题的方法:上网游览,图书馆查询,组内交流讨论。
研究过程:小组成员讨论,交流,以自己所学知识结合历史背景,了解不同时期的文人山水之间的情感。在遇到困难不懂得方面,小组成员合作寻找答案,一部分去机房上网游览,一部分去图书馆翻阅资料,一部分询问老师寻找答案,最后小组成员分类汇总。将每个人的资料汇总,得到大概的结构框架与资料背景。小组成员依据时间,分类研究从魏晋时期到民国时期的文人与山水。
中国的文人似乎总看不到最后的那重山,所以没有多少文人出家。出家人中有名的算佛印了,其诗其文却少有人知;张志和的“桃花流水鳜鱼肥,春江水暧鸭先知”是熟悉了,但仅此一首而已;诗作丰富的王维被称为诗佛了,他的诗也只能如“秋水芙蓉,倚风自笑”了。所以看透了风景的也就难成文人了。
中国文人一生步履匆匆却翻不过那重山,他们的生命线一端系在“魏阙”,一端系在“江湖”。身在魏阙的,目光越过碧瓦飞甍,落在青山绿水之间,朦胧中山水似在含情相邀;身在江湖的,频频回眸帝王宫阙,投注在天子身上,眼波哀而不怨。就这样,儒、佛、道三家共同教化下的中国文人被佛、道催促着走进山水,却又被儒家长绳一抖,限定了步伐。“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闲适除了王维没有多少文人有幸品味,他们的山水之行或是因被贬谪,如柳宗元、欧阳修;或是因被闲置,如袁宏道;总是带着点苦旅的意味。于是,山水在他们眼中不复是山水,却成了他们心中的一股隐痛,眉梢的一抹失意,手中的一壶佳酿,笔下的一篇美文。
山水之中的情趣,并不只仅仅是山水。胸中有丘壑,心中存河泊。此种境界成端实稳重,江海宽容。山和水的特点反映在文人这个群体之中。致情山水,使心灵发生微妙的变化,气质变得高雅,思想变得深刻。锦绣山川,磅礴江海让人感到造化的神奇。文人将治学与游历山水结合起来,真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国古代虽有浓重的乡土情结,但也有治学与游历山水相结合的优良传统。他们临山川而感自然变化、观沧海而知气势磅礴。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