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届山东省威海市高三一模历史试题(解析版)

2020届山东省威海市高三一模历史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威海市2020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如图为周成王(公元前1055年~公元前1021年)时期的青铜器——何尊。

何尊内底铸铭文12行122字,其中有周武王灭商后决定营建洛邑(今洛阳),即“宅兹中国”的记载。

据此可知A. 商周青铜铸造技术领先世界B.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西周C. 何尊是武王伐纣的直接产物D. 文物具有证实补史的重要作用『答案』D『解析』何尊是周成王时期的青铜器,属于第一手资料,青铜器中的铭文记录了周武王灭商后建都洛邑的记载,从而为史书对武王灭商的记载补充了重要的证据,即文物具有证实补史的重要作用,故选D;A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材料中出现“中国”一词,但是不能证明“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西周,B错误;何尊是公元前1055年到公元前1021年的文物,武王伐纣是公元前1046年,不能说何尊是武王伐纣的直接产物,C错误。

2.“这一学派要求君主为民、利民,反对过分剥削劳动人民;提出薄葬、短丧的观点”。

“这一学派”是A. 儒家B. 道家C. 墨家D. 法家『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家主张“君主为民、利民”、“提出薄葬、短丧的观点”。

因此“这一学派”是墨家,故C正确;儒家、道家和法家思想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BD错误。

3.下表为春秋战国时期有关农业的一些记述。

据此可知当时著作 内容《国语》 深耕而疾耰(平整土地)之,以待时雨《庄子》 深其耕而熟耰之,其禾繁以滋《孟子》 深耕易褥(锄草)A. 铁犁牛耕开始出现B. 耕作理念比较先进C.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D. 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答案』B『解析』题干中的农业记载认为深耕之后的土地平整、锄草有助于农业发展,这种理念较为先进,B 正确;A 错在“开始”,排除;题干未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关系,排除C ;题干记载内容是关于精耕细作的,与小农经济发展无关,排除D 。

4.秦汉史学家李开元认为:“汉初之政治结构,可以理解为宫廷皇权、诸侯王国和以丞相为中心的政府所形成的三权并立的政治结构。

而宫廷皇权实际上直到惠帝死后吕后当政时才真正形成……。

”作者在此主要强调汉初A. 社会局势动荡不安B. 皇权受到一定限制C. 官僚政治发展缓慢D. 王国势力十分强大 『答案』B『解析』材料认为汉初“为宫廷皇权、诸侯王国和以丞相为中心的政府所形成的三权并立的政治结构”,而直到吕后当政后宫廷皇权才真正形成,意味着之前皇权受到另外两种政治势力的制约,B 正确;题干强调的是汉初政治结构格局,并未提及汉初社会局势,排除A ;以丞相为中心的政府是政治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明当时官僚政治发展到了一定程度,C 排除;D 不是作者强调的中心,排除。

5.据《史记·吴王刘濞列传》载:“吴有豫章郡铜山,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煮海水为盐。

以故无赋,国用富饶。

”这一现象A. 增加了中央政府的收入B. 加剧了地方割据的隐患C. 反映了江南经济的发达D. 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吴有豫章郡铜山,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煮海水为盐。

以故无赋,国用富饶”体现了汉初吴国实力的强大。

这一现象加剧了地方割据的隐患,威胁到了中央集权,故B正确;材料体现了吴国财政收入的增加,故A说法错误;材料主旨不能体现出江南经济的发达,故C错误;一般认为,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开始于三国时期,故D错误。

6.秦汉时期,中原地区鲜有饮酪者,但《齐民要术》中却记载了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乳酪的生产加工技术。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中外文化沟通的密切B. 南北经济联系的扩大C. 古代农副牧业的发展D. 北方民族交流的加强『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和《齐民要术》的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乳酪生产加工技术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变化,其主要原因在于,北方民族交流的加强,D项正确;“中外文化沟通”不是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乳酪生产加工技术产生的主要原因,A项错误;南北经济联系的扩大不是北朝时黄河中下游地区乳酪生产加工技术出现的主要原因,B项错误;“古代农副牧业的发展”是乳酪生产加工技术发展的结果,不是原因,C项错误。

7.“这一行政模式的性质具有两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

“这一行政模式”是指A. 汉代刺史制度B. 元朝行省制度C. 明代三司制度D. 清代督抚制度『答案』B『解析』由材料信息“这一行政模式的性质具有两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可知,“这一行政模式”是指元朝的行省制度,故B正确;汉代刺史制度是监察地方的制度,不符合“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故A错误;明代三司制度只是地方行政制度,不具有两重性,故C错误;清代督抚制度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地方行政效率,不是“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故D错误。

8.明朝曾设都察院,“纠劾百官,辩明冤枉”;设六科给事中,监察六部官员;设按察司,监察地方。

同时,还设立了厂、卫秘密监察的特务制度。

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A. 削弱宰相权力B. 防止地方分裂C. 加强专制制度D. 健全监察体系『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都察院”、“给事中”“按察司”等都是君主加强对百官监察的措施,都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体现,C项正确;明朝没有宰相,排除A项;材料除了涉及地方,还涉及到中央百官,故B项不符合题意;D项不是其主要目的,监督体系的完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故排除D项。

9.明清时期,文学作品中的言情成分明显增多,一些书商也喜欢鼓吹作品的言情内容;同时,很多神魔、侠客题材的作品也受到读者的推崇。

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 戏曲艺术的革新B. 平民教育的兴起C. 封建制度的衰落D. 商品经济的冲击『答案』D『解析』言情、神魔、侠客等题材的作品具有通俗性,属于世俗文学,符合市民阶层的品味,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冲击,故选D项;材料中的作品并非戏曲作品,无法反映戏曲艺术的革新,排除A项;材料中作品的出现虽反映了平民的欣赏口味,但与教育无关,排除B项;封建制度的衰落影响的是作品的内容和情节,比如导致直接揭露封建社会走向腐朽和没落的明清小说的出现,但是对文学作品的世俗化倾向影响并不明显,排除C项。

10.下表为乾隆、嘉庆时期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概况。

这表明当时经济领域( )地区特点江苏松江府纺织不止村落,虽城中亦然太湖地区环太湖诸山,乡人比户蚕桑为务四川荣昌南北一带多种麻,比户皆绩,机杼之声盈耳广东地区商人“春以糖本分与种蔗之农,冬而收其糖利”A. 地区分工比较明显B. 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C. 商帮经济发展迅速D. 农产品大量投放市场『答案』A『解析』材料提及不同地区均有各自的特色产业,比如松江的纺织、太湖的桑蚕、荣昌的麻、广东的糖,说明地区分工比较明显,故选A项;新的经济因素的产生必然伴随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但材料并未提及相关信息,排除B项;商帮是地域性的商人群体,材料中并未提到,排除C 项;材料并未提及农产品的买卖,无法体现农产品大量投放市场,排除D项。

11.1873年的《轮船招商局局规》规定:由诸商董中推举一位商总,总局和各分局分别由商总和商董主持。

总局须将各董信息“开单转详大宪(李鸿章)存查”,更换商总或商董时均须“察请大宪”。

这一规定A. 体现了官督商办的特点B. 阻碍了民用企业的发展C. 解决了军事企业的困难D. 反映了封建势力的强大『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总局须将各董信息‘开单转详大宪(李鸿章)存查’,更换商总或商董时均须‘察请大宪’”等信息可知,洋务派民用企业吸收部分私人资金,并允许商人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但是实权仍掌握在清朝官僚手中,体现了洋务派民用企业的“官督商办”特点,A项正确;洋务派民用企业吸收部分私人资金,并允许商人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这有利于民用企业的发展,并且材料内容没有体现阻碍民用企业的信息,B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时期军事企业的困难主要是资金,而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解决军事企业困难的信息,C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洋务企业官督商办的特点,封建势力的强大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内容,D项错误。

12.如图摘自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目录。

据此判断,第十章的主题应为A. 第二次鸦片战争B. 清末新政C. 太平天国运动D. 辛亥革命『答案』C根据“鸦片战争的影响”“自然灾害”“客家人和基督教”等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历史事件是太平天国运动,其爆发的原因是民族矛盾激化了阶级矛盾,同时伴以自然灾害以及西方宗教思想的影响等因素,C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客家人和基督教”无关,排除A;清末新政、辛亥革命发生在20世纪初,鸦片战争是19世纪40年代,距离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遥远,不能对这两件事情产生直接影响,排除B、D。

13.中法战争期间,北洋和南洋水师拒绝前去救援受敌攻击的福建水师。

甲午战争期间,当北洋水师独力抗击日本海军之时,南洋水师竞保持“中立”。

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 地方势力之间的倾轧 B. 东南互保运动的影响C. 帝国主义势力的干涉D. 中央集权体制的衰落『答案』D『解析』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期间,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水军各自为政,没有一致对外,反映出清政府中央集权体制的衰落,D项正确;地方势力之间的倾轧与“拒绝前去救援”,“保持‘中立’”不符,A项错误;“东南互保运动”开始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B项错误;帝国主义势力的干涉不是中国三支海军各自为战的主要原因,C项错误。

14.甲午战后,创办新式企业的官员和知识分子不断增加。

到清末时,新老状元及其他官绅转化为产业资本家的人数约占产业资本家总数的四分之一。

这表明A. 商人政治地位提升B. 传统社会观念改变C. 实业救国思潮萌发D. 民族企业数量增加『答案』B『解析』根据“创办新式企业的官员和知识分子不断增加”并结合所所学可知,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了对设厂的限制,有更多的知识分子以及官员从事近代企业的创办,这反映出传统的社会经商观念发生了变化,故B项正确;商人地位并没有提升,从材料中也无法体现,排除A项;从材料中看不出这些官员是受实业救国思潮影响而从事近代企业的创办,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资本家的成分问题,而不是企业数量,排除D项。

15.巴黎和会后,严复作诗“欧洲三百年科学,尽作驱禽食肉看”,并自注说:“战时公法,徒虚语耳。

甲寅欧战以来,利器及杀人之能事,皆所得于科学者也。

”这体现出作者A. 反思西方文明的不足B. 极力宣扬进化论思想C. 否定近代科技的作用D. 正视民族危机的严重『答案』A『解析』根据“战时公法,徒虚语耳。

甲寅欧战以来,利器及杀人之能事,皆所得于科学者也”可知,严复从一战和巴黎和会看到西方文明的弊端,反思西方文明的不足,故选A;材料信息没有涉及进化论,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严复对西方文明的反思,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不是强调民族危机,而是反思西方文明的局限性,排除D。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