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

浅析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

浅析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发表时间:2013-08-01T16:34:44.45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23期供稿作者:邹秋林[导读] 而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前期舒张压升高,应用六味地黄丸可以解决西药在此方面治疗的局限性邹秋林(九江市庐山区新港卫生院 332013)【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3-0156-02【摘要】高血压(hypertensive disease)是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疾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是其主要并发症。

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我国高血压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现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三大杀手之首。

因此,积极预防和治疗高血压,控制其发展是当务之急。

中医学和西医学对此病的防治有各自的特点,但也存在诸多缺陷。

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对高血压的治疗正在从单一用药向联合用药转变,这弥补了单独治疗本病的不足。

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关键词】高血压中西医结合治疗1 中医对高血压病的认识与治疗关于高血压病的中医病机,迄今尚无公认完整的理论。

传统中医以五脏为中心的理论认为高血压属“头痛”、“眩晕”等范畴。

其基本病机是气血阴阳失调,风、火、痰、瘀为患。

临证多见虚实夹杂,病证在肝、肾,涉及心、脾。

目前认为,情志失调伤肝;过劳或过逸、饮食不节、伤脾是高血压病机的起点。

中医学认为,高血压发病原因大多是先天不足,七情郁结,嗜食肥厚,内伤虚损,肝风内动,郁而化火,痰湿化热,气病及血,导致患者阴阳、气血、脏腑、经络关系平衡失调,进而出现痰浊,瘀血阻滞所致。

高血压病分虚证和实证。

虚证主要有肝肾阴虚、脾虚或阴阳两虚等,实证又有肝风、肝阳、痰浊及血瘀的不同。

在高血压病的早期以肝气郁结、肝阳上亢为主; 高血压病中期常在早期基础上出现肝肾阴虚、阴虚阳亢的病理变化; 在高血压病的晚期,进一步阴损及阳,出现阴阳两虚等病理变化,且易夹痰、夹瘀[1]。

在治疗上,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和辨病治疗。

从症状上,高血压可根据肝阴虚之主线,分为肝肾虚夹瘀、阴虚及阳夹痰两类证型,前者以六味地黄丸、后者以天麻丸为主方辨证施治。

对于无证可辨者,可根据饮食、睡眠及大小便等情况辨证用药;也可根据患者的体质状况、性格特征、个人嗜好以及气候变化、遗传倾向的不同辨证用药。

从对高血压病而言,首先要区分开原发性高血压与继发性高血压,然后采取相应的方法。

对于原发性高血压也应在辨清寒热虚实证型的基础上选择具有降压作用的药物,如热证高血压选用夏枯草;寒证高血压用杜仲等可增强药物来达到降压的效果。

2 西医对高血压病的认识与治疗西医学对高血压的病因及发病机制阐述尚不清,认为高血压病的发病与遗传、年龄、职业、环境、饮食习惯及生活习性等诸种因素的影响密切相关。

目前阐述其发病机制的主要学说有:遗传基因学说、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学说、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学说、细胞膜离子转运异常学说、心排血量改变学说、血管张力增高,管壁重塑学说、交感神经活性增加学说、胰岛素抵抗学说[2]。

此外,还发现高血压与炎性因子、神经递质以及基因表达的时间依从性及相关基因的诱导表达密切相关,炎症因素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与许多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3],而高血压通过其血流生物力学刺激又可促进炎症反应[4]。

在治疗上,西医主张直接用药,主要药物可分为:(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2)钙离子拮抗剂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等;(3)肾上腺素能受体组滞剂,如β受体阻滞剂盐酸普奈洛尔,α受体阻滞剂苯苄胺等;(4)利尿降压剂,如氢氯噻嗪、环戊甲噻嗪、呋塞米等;(5)中枢神经和交感神经抑制剂,如利血平、盐酸可乐定等;(6)血管扩张剂,如肼苯哒嗪、哌唑嗪、呱氰啶等。

3 中西药治疗高血压病各自的优势与不足中医和西医在治疗高血压病方面各有所长,同时也均有其不足之处。

西药的优势:降压作用较强,特别是近年来上市的许多强效降压药,可有效地控制血压;对于高血压急症,西药硝普钠、酚妥拉明等降压作用迅速;对某些靶器官受损有逆转作用,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有减轻心肌肥厚的作用。

西药的不足之处是:不良反应相对较严重,如影响水、盐代谢,影响血脂、血糖代谢,某些药物长期使用还可能影响性功能等;降压过程中血压波动较大,早期或老年人高血压对此尤为敏感;用药后血压虽能降至正常,但症状改善不理想;长期使用一种降压药,容易产生耐药性,必须增加剂量或药物种类才能有效控制血压,这又会对患者身体机能造成一定的损害。

[6]中医中药降压有以下优势:采用“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思维方式指导临床治疗。

根据不同个体辨证施治,避免了只见“血压”不见“人”的思维方式;降压作用缓和,稳定血压效果理想,可防止或缓和血压的较大波动;改善症状效果明显,能减轻患者的痛苦、有效地提高生活质量;中药副反应小,与西药合用能减量、减毒、增效; 一些研究发现中药在对某些器官损害的逆转以及并发症的防治方面有一定作用。

中药的不足之处有:服用不如西药方便。

高血压病为终生性疾病,目前无根治的方法,因此需要终生服药,而中药汤剂服用不方便,口感欠佳,所以患者难以长期坚持服用;降压速度不如西药快;目前尚无长效制剂[7, 8]。

4 中西医结合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中医治疗高血压主要以调理脏腑功能,恢复阴阳平衡为主,是中医中药治疗高血压的基本原则。

西药与中药联用可增加降压效果,减少西药降压药物的副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临床应用中,应该根据中西药物的不同作用特点及作用途径,择其善者而用之。

由于西药降压迅速,故急性期或收缩压超过180mmHg,或出现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时应立即选择西药降压。

但西药作用途径单一,功效相对专一,长期大量应用必然会出现许多副作用。

因此,相对稳定期或血压不太高时尽可能选择中药治疗。

吴启锋等[9]应用西药降压药联合中药补心气口服液治疗43例高血压病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患者,结果显示补心气口服液能够改善高血压病心气虚症状,改善左室舒张功能。

李小平[10]采用自拟方剂茶子饮联合西药降压药及降血脂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观察其对高血压病和血脂蛋白尿的影响,结果茶子饮配合西药治疗高血压及对血脂、蛋白尿的改善与纯西药对照组有明显差异,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及对血酯、蛋白尿的影响明显优于纯西医治疗。

秦扬等[11]治疗高血压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运用降压药物及降脂药物,在此治疗治疗的基础上服用加味地黄汤( 由大补地黄丸化裁) 加减,取得满意疗效。

而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前期舒张压升高,应用六味地黄丸可以解决西药在此方面治疗的局限性。

有慢性胃病者,避免应用利血平制剂及清热解毒药物,应选择钙拮抗剂及天麻制剂,有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应选择绞股蓝、红花;心动过缓者,避免应用ß受体阻滞剂及利血平制剂,应选择心宝或氨氯地平。

5 小结黄春林教授[12]认为,对于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应在充分发挥中医学辨证论治优势的同时,借鉴现代医学的理论知识指导中西医结合治疗。

目前,高血压治疗仍以西药为主,中药与西药相比,疗效较慢,但中药在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少脏器损伤及并发症上有其独特的优势,且能够对西药产生协同作用,减少西药用量,从而减少副反应的发生[13]。

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既能够克服中药降压效果慢、幅度小的不足,又能够降低西药用量,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降压疗效,中西医结合是高血压治疗的发展趋势。

中医和西医虽理论基础不同,治疗方法各异,但总的治疗目的是一致的,二者应该取长补短,有机结合,研究出更多更好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的方法。

参考文献[1] 尹目有,郭新民.高血压病辨证与成方治疗[M].北京: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78. [2]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53-254.[3]Badr K,Wainwright CL. Inflammation in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Here,thereand everwhere[J].Cart Opin Pharmacol, 2004,4(2) : 107 - 109.[4]Blake GL,Rifai N,Bueing JE,et al. Bloodpressure,C-reactiveprotein,and risk of futurecardio vascular events [J].Circulation,2003,108(24) :2993-2999.[5] 王博.老年高血压治疗进展[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17):125-126.[6] 宗智慧,冯亭亭,陈红艳,等.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9(8):990-991[7] 邓旭光.高血压病中西医结合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中医药科技,1999, 6: 86 88.[8] 陈学忠, 尹方, 苏凯, 等.中西医结合防治高血压病的切入点[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7, 19(2) : 112 114.[9] 吴启锋,温力勤,温茂祥.中西医结合治疗43例高血压病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临床观察[J].福建医药杂志,2007,29( 3) :134 - 136.[10] 李小平.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及对血脂蛋白尿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7) : 1339.[11] 秦扬,王勉.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合并高脂血症46 例总结[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 4) : 907,989.[12] 肖艳,吴瑜,黄春林(指导).黄春林教授治疗高血压病经验介绍[J].新中医,2010,(8):154-155.[13] 轧宗喜.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概述[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11,24(8):22-2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