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仁政!观念及其当代意义王亚云a,王云祥b(四川大学a.哲学系,b.历史文化学院,成都 610065)摘要:孟子仁政!的核心是亲民!,亲民!不仅仅是情感上的,还体现在制度安排上。
孟子之所以提出如此之仁政!,是基于义!的原则来变革当时的社会制度,以求使社会达到公正、有序。
仁政!的基础是不忍人之心!,而不忍人之心!是一种本源情感!,正是本源情感的不忍人之心!使孟子的仁政!成为了可能。
也正是因为这些,重新研究仁政!具有当代意义。
关 键 词:仁政;仁爱;义;亲民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924(2009)09-0108-04仁政!是孟学中的一核心观念,也可说是孟学的最终关注点。
从孟学创立到现在的几千年间,各朝各家从各个不同方面,站在不同角度和立场研究孟学,对孟学中的仁政!做出了种种不同的阐释和评价,他们或尊孟、排孟,或扬孟、贬孟,孟学也因之有了不同面目。
与此有关的著作纷繁众多,给人的印象好像是孟学已经研究透彻了,没有继续研究的必要了,再去谈论仁政!已没有什么意义了。
但同一文本∀孟子#,同一观念仁政!在不同朝代、不同学者那里具有不同的阐释,这一事实本身也表明了经典文本的开放性,生活的历史性,从而也为继续研究孟学及其仁政!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
那么,在当代,在畅谈以民为本!、亲民!、惠民!的今天,如何认识孟学仁政!思想的当代意义,是今天研究儒学不能回避的问题。
1 孟子仁政!何以具有当代意义孟子仁政!的提出自然有其当时的针对性,但孟子仁政!学说对我们今天的意义是什么?今天,我们重提孟子仁政!又有何意义?本文认为可从仁政!中对民!的态度和孟子为何在当时提出仁政!,也就是孟子是基于什么原则提出仁政!的来加以分析。
1.1 仁政!中对民的态度一是情感上亲民!。
仁政!顾名思义,即仁之政,用孟子的话就是由仁施政!,也就是施政要能体现仁爱!。
儒家的仁爱!是爱有差等!之仁爱!,但同时又是万物一体之仁!。
正如孟子在∀尽心上#中所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也即是对象不同,在爱的次序和程度上是不同的。
朱熹转引程子的话对孟子的这句话作出这样的解释:仁,推己及人,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于民则可,于物则不可。
统而言人则皆仁;分而言之则有序。
![1]此解释准确地道出了儒家仁爱!情感的内涵:因对象不同,爱的次序和程度也不同。
也就是在对待亲、民、物!这样的对象时,爱的情感次序和程度是亲 仁 爱!。
可见,对物!,孟子用爱!这个词;对民!,用仁!。
但应该对这里的仁!作何理解呢?我们可从爱!与亲!的比较中得出。
由上可知,爱!是比亲!范围更广泛的概念,而亲!比爱!在程度上更强。
所以,在对民的态度上,孟子又有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扶持,则百姓亲睦!(∀孟子∃滕文公上#)、爱人不亲第23卷 第9期Vol.23 No.9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Journal of C hongq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09年9月Sep.2009收稿日期:2008-03-22作者简介:王亚云(1977 ),女,河南平顶山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史、儒家哲学研究。
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孟子∃离娄上#)、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孟子∃梁惠王下#)的说法。
也就是,孟子对不是亲人的一般人,或国君对臣民、臣民对国君也用亲!字。
可见,仁政!中对民的情感,是亲!,是亲民!,比爱!的情感程度更强。
且亲民!的说法也是儒家一贯的传统,∀大学#中就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说法。
所以,我们认为仁政!中对民的情感应用亲!,而不用爱!来界定。
因为情感上的亲民!,所以君主要把民!放在重要位置,也就是重民!、贵民!,也即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孟子的重民、贵民!思想可从朱子对此句的注释中看出:社,土神。
稷,谷神。
建国则立坛遗以祀之。
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1]464。
也就是说,在君主、国家、人民三者中,君主要以民为本、以民为重。
由此,可看出孟子仁政!中是以民为本、以民为重,也就是∀尚书∃盘庚#中的重我民,无尽刘!,而绝不是自康有为∀孟子微#以来所谓的民主!。
因为民主是一个西学词语,本义是多数人的统治,主权在民。
近代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卢梭等就提出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等口号来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多数人的统治。
而孟子仁政!中的民为贵!是针对君主主权而提出的,是主张君主在治理国家中要先亲民!,要以民为本。
亲民!不仅仅是表现在情感上的爱民!,以民为本!,还体现在制度规范建构上的亲民!。
二是制度规定上亲民!。
总的来说,就是制民恒产、痒序之教。
制民恒产。
国以民为本,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尚书∃五子之歌#)而民作为社会存在,首先要有得以稳定的生活物质基础,然后才能稳定!,有恒心!,正如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所以,孟子认为: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孟子∃梁惠王上#)制民之产!即是给民以土地,确保恒定的物质生活基础。
所以孟子讲: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孟子∃梁惠王上#)在制民之产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取民有制!,要划清公田、私田的界限。
夫仁政必自经界始。
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
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孟子∃滕文公上#)孟子主张要正经界!,也就是主张按西周实行的井田制来划分公田、私田。
国君把土地以份地的形式分配给农民耕种,并在份地之内保留公田,受地农民无偿地在公地上劳动,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滕文公上#)。
孟子强调正经界!是因为公田是国君以下的各级官吏贵族俸禄的主要来源。
那么,公田、私田的田界正与不正,直接关系到民得到土地实际的亩数,直接关系到民的恒定土地数。
正如朱熹所说:%田之经界&此法不修,则田无定分,而豪强得以兼并。
故井地不均,赋无定法,而贪暴得以多取,故谷禄有不平。
此欲行行政者所以必从此始,而暴君污吏则必欲慢而废之也。
![1]317在经界正了以后,要对民薄其税敛!。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民在得到土地的基础上,得到恒定的收入、恒定的产业。
也只有在保证民有恒定产业以后,才有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才能满足民众自然生命的存在。
也就是只有在富民!的基础上,才能讲教民!。
痒序之教。
在民众的自然生命得以保证的基础上,要进行教民!。
教民!就是用道德规范去教化,是依靠民众的自觉能动性来实现的,也就是治国上要以德治国!,这也就是孔子的为政以德!(∀论语∃为政#),但孔子在强调为政以德!的同时还以德为本,以礼为主,以刑为辅![2]。
荀子在隆礼!的同时重法!,教化!与惩罚!并重;而孟子却针对当时仁义充塞!的现实,特注重仁义道德规范的教化,只讲教化!(当然也是与他仁政的依据分不开的,此在下文具体阐述)。
教的目的是明人伦!。
为达到明人伦!的目的,孟子继承了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将人伦分为5个方面,并提出了具体要求,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
人伦是基于血亲关系之上的,孟子在仁政!中强调道德教化,并把道德教化的内容局限于人伦孝悌之义,是与孟子心中所认为的理想社会 西周宗法社会分不开的,宗法社会是家国一体!,家既是国,国既是家,故君主要在治理国家中以仁爱!的情感去亲民!,而民也要报君以亲!。
如此,则可得民心,从而得天下。
由此可见,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仅是君主情感上的亲民!,在内心上以民为主!,还表现在制度规范的建构中,即用制民恒产来保证民的自109王亚云,等:孟子仁政!观念及其当代意义然生命存在,用痒民之教!来进行道德教化,提升民的个体修养,使社会呈现和谐、有序之情景。
1.2 孟子为何提出仁政!孟子在当时提出仁政!,并强调亲民!是基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根据义!的原则提出的。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代。
当时,周王朝已名存实亡,社会混乱,诸侯之间互相讨伐,连年征战,民不聊生,当时社会之无序,比起孔子所生活的时代,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时之社会,用孟子的话来形容是: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 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
!(∀孟子∃滕文公下#)儒家在社会中的地位,也已远不比从前,那时诸子百家争鸣,杨朱、墨家之流已成为显学。
杨朱之流纯粹从自我个体利益出发,拔一毛而为天下,不为也!(∀孟子∃尽心上#)。
墨家主张兼爱! 非攻!,但却用交相利!即功利主义去衡量一切,正像朱熹在∀四书集注#中所注:杨朱但知爱身,而不复知有致身之义,故无君;墨子爱无差等,而视其亲无异众人,故无父;无父无君,则人道灭绝,是亦禽兽而已,公明仪之言,义见首篇。
充塞仁义,谓邪说遍满,妨于仁义也。
![1]340处士横议!中的处士!即法家、纵横家也成为社会中的活跃分子。
法家主张法、术、势,把赏罚作为纯粹的工具、手段,认为君主对内实行纯粹的赏罚,而不讲仁义教化,对外以武力夺取土地。
纵横家或主张合纵!或力主连横!,正像杨国荣所说:如果说,杨墨等主张在理论上向儒家提出了挑战,那么,张仪之流的纵横家,则以其政治权谋,从实际上否定了儒家成圣的人格理想。
![3]纵横家玩弄谋略权术,常常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而不择手段,种种学说造成了孟子所生活时代的诸侯以利!为目的,靠武力相互讨伐,致使虐政暴民!,社会呈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混乱、悲惨局面。
人民的生活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
礼坏乐崩!之如此严重,孟子认为是孔子之道不著!,孔子之道!即仁义之道!,孔子之道不著!即仁义充塞!。
正是孟子认为因为生活中仁义充塞!,致使出现虐政暴民!情景。
也正是仁爱!不现,制度规范不以民为本!,才导致出现此现象的发生,也即是当时的社会是不仁、不义的。
而孟子认为仁!是由于义!(此处的仁!是道德意义的仁),也就是居仁由义!,又有义,人之正路也!(∀孟子∃离娄上#)。
也就是仁!是由于义!。
而义!,朱熹解为:义者,宜也。
![1]352也就是义!是正当的、适宜的等意思。
也即当时的制度规范是不合适宜、不正当的。
不正当就应该变动,才能体现公平、公正,才能体现出义!。
制度规范的建构属于广义上的礼!,而孟子认为礼!的建构依据是义!,正如黄玉顺先生所说:礼的规范既然是历史地变动的,那么,礼之变动、规范的改造,其根据是什么?这就是%义&∋∋它的基本语义是:正义的、公正的、正当的、适当的、合适的、适宜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