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教学片段及评析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教学片段及评析

让学生在想象中感悟秋之美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教学片段及评析[情景说明]
《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

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丰收的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

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发感情,这些被艺术化了的语言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

教学中要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从而使学生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并积累语言。

下面我选取的是第二自然段的教学片段实录,展示师生、生生互动中感悟、想象、积累、创新的情景。

[片段再现]
师:秋天的雨把美丽的颜色送给谁了呢?请大家默读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把带颜色的词画下来。

(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在读书的时候有个孩子问我“五彩缤纷”是什么意思?(板书:五彩缤纷)他提的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我相信你把第二自然段读懂了就会弄明白。

谁来说说秋天的雨都把颜色送给谁了呀?
生:秋天的雨把黄色送给了银杏树。

生:秋天的雨把红色送给了枫树。

生:秋天的雨把金黄色送给了田野。

生:秋天的雨把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送给了菊花。

生:秋天的雨把橙红色送给了果树……
师:这么多颜色真漂亮啊,你们小声地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把你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再美美地读一读。

(生自读第二自然段。


师:现在我们一块交流交流,谁想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我最喜欢这一句“你看,它把黄色给……秋天的凉爽。


[点评:学生读时缺乏感情,教师再次示范朗读课文,直到学生读出感情,加强了学生的朗读训练和指导。

]
师:你们看见过枫叶吗?
生:我看见过。

有一次我在公园看到枫叶,火红火红的。

生:我也看见过。

秋天到了,枫叶就会变红,一片一片飘落下来,可好看了!
师:那课文中作者把枫叶比作邮票,好吗?
生:好。

枫叶飘落下来,天气就变凉爽了。

生:枫叶飘啊飘啊,告诉我们秋天来了,就像秋姑娘写给小朋友的信。

师:是呀,红红的枫叶飘啊飘啊,轻轻的,柔柔的,迎来了秋天的凉爽。

老师想读读这句话,好吗?
生:好!
(师范读。


师:谁来挑战老师?
[点评:生争着朗读,读得非常生动。

]
师:读得真好,就像小播音员一样!谁还想读自己喜欢的其他句子?
生:菊花仙子……频频点头
师:她把菊花仙子的美丽读出来了,谁还想再读一读这句。

(指名读。


师:瞧,她在读的时候真是带着微笑美美地读的。

是呀,秋天的颜色可真多、真美!谁来通过朗读带我们去看一看?其余同学闭眼想象。

[点评:一学生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教师带头为她鼓掌,全班掌声雷动,读出来了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读出来了秋天的韵味美。

]
师:读得真是富有诗意,果然是不负众望。

从她的朗读中,你仿佛看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见了金色的田野,微风一吹,田野翻起了金色的海浪。

师:你的眼前出现了一片金黄,真美!
生:我仿佛看到一片片火红的枫叶飘落下来,像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

师:你的眼前出现了火红,更美!
生:我仿佛看到了五颜六色的菊花,有紫红的、雪白的、淡黄的……
师:你的眼前出现了紫红的、雪白的、淡黄的……美极了!这么多的颜色出现在我们眼前,书中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
生:五彩缤纷。

(学生齐读词语)
师:说说这个词语可以换成哪些词语?
生:五颜六色。

生:绚丽多彩。

生:五光十色……
[点评:学生在换词中不仅体味了作者用词的巧妙,而且借助老师引导的想象的浮现的黄色的银杏叶、红红的枫叶、金色的田野和美丽的菊花时,就自然而然地知道了“五彩缤纷”的意思是什么了。

]
师:秋雨把这么多好看的颜色送给了大地,让我们带着对秋雨的喜爱一起读读这段吧。

(教师播放轻音乐学生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朗读课文)
生:自由读。

生:配乐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生:小组赛读。

生:男女生比读,
……
[点评:孩子们忘情地诵读着。

教师又配上音乐,孩子们想像的翅膀在优美的旋律中飞升着,轻声地吟诵着,那纯真的表情,那夸张的动作,那动人的声调,真切地让人感受到“诗意”的魅力。

] [片段评析]
课堂上,孩子们活泼可爱,充满活力。

绵绵无声、细细温柔的秋雨洒进了孩子的心灵,秋的气息在教室里流淌。

细细品味,这个片段案例有以下巧妙之处:
一、放飞想象,为语文学习插上翅膀。

阅读是一种他人无法代替的个性化行为,阅读者将获得他人无法取代的心灵体验。

教师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并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将想象与美读紧密结合起来,以诵读为“经”,以想象为“纬”,适当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美的意境,引导学生在充分的阅读实践中品悟语言的魅力,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秋的美好,开启了学生的情感世界,这样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

学生们在听读、自读、比读、赛读、配乐读的过程中,在各自脑海中想象秋雨给大地带来的多种颜色,从而理解词语“五彩缤纷”,感悟秋天的美好;在诵读中放飞想象的翅膀,以读传递各自的感受……入情入境,体味诗意,徜徉于文本的诗情画意间,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又让学生获得了审美的熏陶。

二、再现生活,为学习语文创设情境。

叶圣陶先生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通过了这道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会面,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的确,只有当这些文字
“活”起来,学生才能与作者心心相印,才能与文本对话,才能感悟文本的美。

学生初读“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时缺乏感情,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将枫叶与邮票建立起相应的联系。

教师深谙其因,转而问学生有没有看到过枫叶,唤醒了学生沉睡的记忆,打开了他们的生活库存,使学生头脑中呈现了枫叶飘落的美丽画面。

这时课文所描述的意境就不仅仅是作者的体验,同时也是学生的感受。

这一移情,让学生朗读得有声有色。

正是这样生活的再现,使语言文字所蕴含的形象鲜活无比,跃然纸上,为学生学习语文创设了情境,学生与文本融为了一体。

可想而知,写得再美的文章,如果学生难与作者心灵相通,读起来也就与课文貌合神离,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

因此,我们要设法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备的与语言文字有关的表象,使语言与活性的形象建立联系,并在鲜明的形象中获得生命的活力。

三、以情激情,为学生滋润心灵拓宽空间。

如果学生即使再有丰富的生活积累,我们如果不去激活它们,让它们为学生所用,它们就丝毫没有价值,随着岁月的流逝,它们也必将从学生的库存里消失。

在本片段案例中,教师自始至终包含热情,让学生打开“心灵之门”,让学生去触摸生活。

同时,教师也善于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谁来挑战老师?”这种激发性的话语就象火种,迅速点燃了学生尝试的欲望。

教师还十分善于激励学生,“读得真是富有诗意,果然是不负众望。

”“读得真好,就像小播音员
一样!”这些话语犹如春风荡漾在学生的心间,激励孩子们不断超越,不断向前。

可见,教师的以情激情,为学生舒展心灵拓展了一个无比宽广的空间。

让绵绵秋雨悄无声息地洒进每个学生的心灵,整个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气息,让学生在感悟秋之美中放飞想象的翅膀。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觉得语文教学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推动教师读书上,因为我始终深信:一位热爱读书的老师才会像勤劳的农人一样,在孩子纯洁的心田播下一粒粒热爱读书的种子。

我坚信,只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尽量采用或创造新颖、活泼的教学方式,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不断感染和影响自己的学生,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声音美、神韵美,就一定能让学生的阅读思维在朗读中尽情地放飞,那么我们的课堂上也会出现更多意想不到的精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