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哥白尼

哥白尼

哥白尼哥白尼于1473年2月19日生于波兰一个富裕商人家庭。

在他10岁那年,瘟疫夺去了他父亲的生命。

从那时起,哥白尼一家开始跟随舅父务卡施生活。

哥白尼18岁那年,舅父把他送进了克拉科夫的雅盖降大学。

克拉科夫的大学是当时东欧传播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重要基地,这里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学派的教授,不满经院哲学的死板教条,在科学上有许多新的见解。

在这样的环境下,思想敏锐的哥白尼对天文学和数学发生了极大的兴趣。

他钻研数学,阅读了大量古代天文学书籍,钻研了“地心说”和“日心说”,做了许多笔记和计算,并开始用仪器观测天象,头脑里孕育着新的天文体系。

这时,正在三年级读书的哥白尼收到舅父的来信,要他到意大利学教会法。

这对热爱天文学、厌恶教会的哥白尼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

可当他得知这是为了打击十字骑士团对祖国的侵犯时,就毅然穿起袈裟前往意大利。

从1496年秋天起,在意大利留学10年。

他曾在学术空气更活跃的帕多瓦大学学习。

该校天文学教授诺瓦拉对“地心说”表示怀疑,认为宇宙结构可以通过更简单的图式表示出来。

哥白尼从诺瓦拉那里迸一步熟悉了“地心说”和“日心说”,产生了关于地球自转及行星围绕太阳公转的见解。

而且他还学习了医学和解剖学,获得了教会法博士学位。

1506年,哥白尼回到波兰。

舅父把他留在自己身边,协助反击十字骑士团。

6年后舅父务卡施逝世,哥白尼来到波兰东北部的弗隆堡,购置了城堡里七座箭楼中的一座,开始了进一步的天象观测。

太阳中心说既然是时代的产物,就必然受到时代的局限。

今天我们知道,太阳并不是宇宙的中心,也不是静止不动的。

但是,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修正了几个世纪以来一直为人们所接受的一些谬误,从科学上推翻了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给神权以沉重打击,从神学的束缚下解放了自然科学。

与此同时,为我们的现代科学奠定了基础。

哥白尼通过长期天象观测和研究,以及对地球大小的精确计算,早在意大利时就认定了大的太阳绕小的地球转是根本不可能的,只能是小的地球围绕大的太阳转,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回到祖国,他通过对木星和土星重合的观察,以及对行星顺行逆行的研究,进一步认定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因为行星的顺行逆行,是地球和其他行星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不同造成的假象,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太阳在绕地球转,实际上则是地球和其他行星一起,在绕太阳旋转。

就像我们坐在船上,明明是船在走,而却看到岸在走一样;更像我们坐在运动的船上,看着河岸上两个速度不同的运动目标一样。

在务卡施身边的日子里,哥白尼就曾把他的“日心说”主要观点写成一篇《浅说》,抄赠给一些朋友。

他的观测立即引起了欧洲各国的重视,可他不敢把它们全部写出来发表,害怕招致教会的迫害。

后来,他还是在踌躇中开始了《天体运行论》一书的写作。

哥白尼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是围绕太阳旋转的一颗行星。

除地球外,还有其他的行星,它们也在围绕着太阳旋转。

一直到1543年,哥白尼终于鼓起了勇气,决定反击“地心说”。

他坚定地表示:“我不会在任何人的责难面前退缩下来。

”“如果有人竟对我的设想横加指责,我将不予理睬。

我认为他们的判断是粗暴的,为此我完全蔑视。

”他把人们长期期待的手稿,拿到纽伦堡付印。

经过一番周折,《天体运行论》终于艰难地问世了。

可当印好的书送到哥白尼手上时,他已经处于生命的最后1个小时。

《天体运动论》出版了,哥白尼也逝世了,这时是1543年5月24日。

但这不是哥白尼生命的终结,而是哥白尼生命的开始!虽然他的著作被教会列为禁书,他的人身遭到了闹剧的嘲弄,但历史却使他的思想千秋万代光照环宇!哥白尼生平故事哥白尼(1473~1543)是波兰天文学家,日心说的创始人。

1473年2月19日生于波兰东部的托伦。

他的父亲是一位曾经当过市长的商人,母亲是一位富商的女儿。

哥白尼有一个哥哥和两个姊姊,他是家中最小的孩子。

在他10岁时,父亲染上瘟疫死亡。

全家由舅父务卡施接济。

哥白尼在文化名城沃茨瓦维克读了中学,1491哥白尼进入克拉科夫雅盖隆大学,在天文学家勃鲁泽夫斯基的指导下研读天文学和数学。

1496年,为了进一步深造,哥白尼前往欧洲文艺复兴的中心意大利留学,先后就读于波伦亚大学、帕多瓦大学和法拉腊大学,继续钻研数学、天文学、医学和法学。

他有幸结识了文艺复兴的杰出人物达·芬奇,并且拜敢于向旧观念挑战的学者诺瓦拉(1454—1504)为师。

正是在诺瓦拉的影响下,他开始对地心说产生了怀疑。

1506年哥白尼回到波兰,一面在里兹堡从医,一面从事天文学的研究。

1512年舅舅去世,哥白尼移居弗洛恩堡,在大教堂任僧正。

教堂城墙的一角有座箭楼,哥白尼用它建立了一个小天文台。

他自制了各种仪器,孜孜不倦地从事天文观测和研究达30多年。

他在1510年写成的《浅说》初稿中,毫不含糊地指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体,地球和行星都围绕着太阳运动,只有月亮才真正围绕地球旋转。

1530年,终于圆满地完成了日心说的建立工作。

于1543年3月用《天体运动论》书名出版,全书共有六大卷。

由于呕心沥血的辛勤劳动,从1542年起哥白尼健康日益恶化,经常出血、中风。

1543年5月24日,哥白尼与世长辞,终年70岁。

据说他闭目的时候,还用冰冷的双手抚摸着刚刚印好的《天体运动论》样书。

二、哥白尼趣闻轶事1.人小志大哥白尼从小受到良好的学校教育,喜欢观察天象。

他常常独自仰望繁星密布的夜空。

有一次,哥哥不解地问哥白尼:“你整夜守在窗边,望着天空发呆,难道这表示你对天主的孝敬?”哥白尼回答说:“不。

我要一辈子研究天时气象,叫人们望着天空不害怕。

我要让星空跟人交朋友,让它给海船校正航线,给水手指引航程。

”2.千呼万唤始出来由于托勒玫的地心说在当时已经成为维持教会统治的神学理论基础,哥白尼深知发表日心说的后果,这样写到:“我清楚地知道,一旦他们弄清楚我在论证天体运行的时候认为地球是运动的,就会竭力主张我必须为此受到宗教裁判……”,“他们就会大叫大嚷,当即把我轰下台。

”因此,哥白尼迟迟不愿意发表他的着作《天体运行论》。

直到1539年春天,在德国青年学者雷迪卡斯(1514—1576年)和其他一此朋友的敦促下,哥白尼才同意发表。

1541年秋天,雷迪卡斯把修改稿带到纽伦堡,请路德派的一位神学家奥幸德匿名撰写一篇前言,宣称“这部书不可能是一种科学的事实,而是一种富于戏剧性的幻想”。

在这样的情况下,才于1543年3月出版,从写成初稿到出版,前后竞搁置了近“四个九年”。

《天体运行论》三、哥白尼科学成就哥白尼在科学上最大的成就是创立了以太阳为中心的地动学说(日心说),否定了在西方统治达一千多年的以地球为中心的地静学说(地心说)。

哥白尼创立的日心说,即名着《天体运行论》的发表,不但是天文学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推动了天文学研究的飞速发展,而且引起了人类宇宙观的重大革新,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神权的统治,“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四、关于《天体运行论》《天体运行论》这部巨着共分六卷。

第一卷是宇宙论,论述了日心说的基本思想;第二卷全是数学公式,以三角学论证了天体运行的基本规律;第三卷用数学描述地球的运动;第四、五、六卷讨论了月亮和其他行星的运行规律。

《天体运行论》中除了论述日心说外,还提出:“人们每天看到的太阳由东向西的运行,是因为地球每昼夜自转一周,而不是太阳在移动。

天上星宿的运行,也是由地球本身的转动引起,而不是星体围绕着静止的地球地转动。

火星、木星等在天空中有时顺行,有时逆行,这是由于它们和地球一起各依自己的轨道绕太阳运行而引起的,而不是它们有什么奇特的运动。

月亮是地球的卫星,一个月绕地球转一周。

”哥白尼在这着作中大体上描绘出太阳系结构的真实景象。

为了写《天体运行论》这部着作哥白尼几乎工作了一生。

他数十年如一日地观测天象积累资料,并以严密的数学运算来核实他的结论。

1509年和1511年的月食、1512年和1518年的火星位置、1520年的木星和土星位置、1525年金星和月亮和相食等,都符合他的科学推算。

直到他认为已有足够的旁证来证实他的学说时,才正式向世界宣布。

这已不是作为一个假设,而是作为一个事实了。

哥白尼的日心说引起了教会的恐慌,罗马教皇当时说过:如果地球是诸行星之一,那么圣经上所说的那些大事件就完全不能够在地面上出现了。

封建神权统治的理论支柱动摇了,他们必然要疯狂地进行反扑。

于是,他们宣布日心说为“邪说”,后来又把《天体运行论》列为禁书,对哥白尼以及他的拥护者进行攻击、迫害。

哥白尼并没有屈服,他坚持不懈地为研究天体运行的科学理论奋斗终生。

一生都在探索和追求——伽利略的故事伽利略1564年生于意大利的比萨城,就在著名的比萨斜塔旁边。

他的父亲是个破产贵族。

当伽利略来到人世时,他的家庭已经很穷了。

17岁那一年,伽利略考进了比萨大学。

在大学里,伽利略不仅努力学习,而且喜欢向老师提出问题。

哪怕是人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一些现象,他也要打破砂锅问(纹)到底,弄个一清二楚。

眼睛盯着天花板有一次,他站在比萨的的天主教堂里,眼睛盯着天花板,一动也不动。

他在干什么呢?原来,他用右手按左手的脉搏,看着天花板上来回摇摆的灯。

他发现,这灯的摆动虽然是越来越弱,以至每一次摆动的距离渐渐缩短,但是,每一次摇摆需要的时间却是一样的。

于是,伽利略做了一个适当长度的摆锤,测量了脉搏的速度和均匀度。

从这里,他找到了摆的规律。

钟就是根据他发现的这个规律制造出来的。

失学了就努力自学家庭生活的贫困,使伽利略不得不提前离开大学。

失学后,伽利略仍旧在家里刻苦钻研数学。

由于他的不断努力,在数学的研究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同时,他还发明了一种比重秤,写了一篇论文,题目为《固体的重心》。

此时,21岁的伽利略已经名闻全国,人们称他为“当代的阿基米德”。

在他25岁那年,比萨大学破例聘他当了数学教授。

举世闻名的落体实验在伽利略之前,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不一样的。

它的下落速度和它的重量成正比,物体越重,下落的速度越快。

比如说,10千克重的物体,下落的速度要比1千克重的物体快10倍。

1700多年前以来,人们一直把这个违背自然规律的学说当成不可怀疑的真理。

年轻的伽利略根据自己的经验推理,大胆地对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提出了疑问。

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亲自动手做一次实验。

他选择了比萨斜塔作实验场。

这一天,他带了两个大小一样但重量不等的铁球,一个重100磅,是实心的;另一个重1磅,是空心的。

伽利略站在比萨斜塔上面,望着塔下。

塔下面站满了前来观看的人,大家议论纷纷。

有人讽刺说:“这个小伙子的神经一定是有病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不会有错的!”实验开始了,伽利略两手各拿一个铁球,大声喊道:“下面的人们,你们看清楚,铁球就要落下去了。

”说完,他把两手同时张开。

人们看到,两个铁球平行下落,几乎同时落到了地面上。

所有的人都目瞪口呆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