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阶教学实录与评点 Revised by Hanlin on 10 January 2021执教:余映潮评点:苏丽时间:2013年9月11日。
地点: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克昭中学。
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一篇小说,一篇讲父亲的小说。
大家先把作者简介读一读。
(屏显):李森祥,浙江人。
当代作家,浙江省作协的专业作家。
(生齐读)师:再读作品简介。
(屏显):《台阶》以“农民的儿子”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叙述了“父亲”为盖新屋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现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双重感情色彩。
(生齐读)师:请做三个字的笔记——“叙述者”,大家记在书上。
读小说,就要看它的叙述者是谁,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要学习作者构思的技巧。
比如说,我们学过的《最后一课》的叙述者是一个小孩儿,他是从儿童的角度来观察世界的。
而这篇文章的叙述者,是“我”,从“我”的角度来观察他的父亲。
好,这节课,我们欣赏两个重点。
(屏显):人物细节评:简洁的导入,直奔教学内容,为后面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同时,强调学生作笔记——“叙述者”,渗透了小说的文体知识。
余老师的课,从上课的第一分钟就在学语文。
师:我们先开始第一个学习活动——品析人物。
(屏显):用一句话概说“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句中要用上一个四字短语。
师:想挑战难度的同学,也可用上两个四字短语。
给大家三分钟时间,开始吧!师:(提醒)用你们手中的笔,随时把你的思考所得变成文字。
(学生读书、思考)师:好了,咱们开始说话。
为什么要用含有四字短语的句子说话呢有两个目的:第一训练概括能力,第二让大家学用语言。
生1:父亲是一个执着追求、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坚持不懈的人。
师:一口气用了四个,核心关键词是吃苦耐劳,为他的新屋准备了大半辈子。
生2:父亲是一个老实厚道的人。
师:是啊,父亲低眉顺眼了一辈子。
生3:父亲是一个不辞辛劳、不甘落后的人。
师:对,因为不甘落后,因为想自己家的台阶高一点,因为要自尊,所以不辞辛劳。
生4:父亲是一个忠厚老实、热爱劳动的人。
师:是啊,好像一辈子都没休息过啊,文中有这样的描写,一年到头,只有过年的时候才有那半个月的时间用来打草鞋。
多辛苦的父亲啊!生5:父亲过得非常困苦艰难,即使在这样的生活条件下,父亲仍是一个忠厚老实、任劳任怨的人。
师:对,终于用无声的行动,为这个家盖起了新屋。
生6:我觉得父亲是一个有理想、有自尊,为生活勤奋刻苦的人。
师:是啊,像牛一样地工作,直到老去。
生7:我认为父亲是一个有恒心、有毅力的勤俭持家的人。
师:他捡鹅卵石捡了大半辈子,终于要把修新屋的鹅卵石堆得像山一样的高了。
师:好,一起来看一看,我们眼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屏显):一位体壮如牛、吃苦耐劳、要自立于受人尊重行列的父亲。
(学生齐读)师:这样一位父亲,想受到人家的尊重,他常说“我们家的台阶低啊”。
升高台阶,是这位农民的理想。
(屏显):一位老实厚道、低眉顺眼、含辛茹苦一辈子的父亲。
(学生齐读)师:请大家把“含辛茹苦”四个字批在文中的这个地方——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一辈子。
“含”“茹”都是吃的意思,“含辛茹苦”就是吃苦。
(屏显:)一位俭朴谦卑、沉默寡言、不怕千辛万苦的父亲。
(学生齐读)师:注意,这篇小说没有具体描写父亲的语言,所以是沉默寡言,作者专写他的行动,这就是构思的技巧。
(屏显:)一位在漫长的准备之中积铢累寸,终于如愿以偿的父亲。
师:“积铢累寸”这四个字,旁批在“父亲就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这里。
它形容什么东西都要一点一点的收起来,积攒起来。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齐读。
(屏显:)一位体壮如牛、吃苦耐劳、要自立于受人尊重行列的父亲。
一位老实厚道、低眉顺眼、含辛茹苦一辈子的父亲。
一位俭朴谦卑、沉默寡言、不怕千辛万苦的父亲。
一位在漫长的准备之中积铢累寸,终于如愿以偿的父亲。
一位不甘低人一等、在坚忍不拔的奋斗中老去的父亲。
(学生齐读)师:小说就写了这样一位让我们很尊敬、又很让人心疼的父亲。
好,对父亲的形象概括就到这里。
评:这是本课的第一个教学板块——品析人物。
教师运用了主问题设计手法。
这一精当的主问题代替了课堂上众多的碎问碎答,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也让学生积累了描写人物的四字词组,师生对话精致,教师讲析精彩,真是简洁而高效的课堂活动设计。
师:我们下面还要认一认字,大家读一下。
(屏显学生朗读)一颗颗硬币大的小凹凼我流着一大串涎水沟里嵌着沙子和泥土烟枪的铜盏对着青石板嘎嘎地敲一敲身上淌着一片大汗,顾不得揩一把黏性很强的黄泥掺上一些石灰水他就憋住了不磕硌了一硌师:硌了一硌(gè),硬的物品对人的身体造成的疼痛就叫做硌,比如牙齿被沙子硌了一下。
这里面有个字的笔画很难,“他就憋住了不磕”中“憋”字怎样写(老师和学生一起边说笔画边写)评:这里插入一笔,学习生字词,既夯实了学生的基础,也调整了课堂的节奏。
在具体的句子里识字,强调“硌”的意思和用法、“憋”的笔顺。
原来,枯燥的字词教学也可以具有精细之美。
师:我们再进行第二个学习活动——赏析细节。
师:一起研读课文第9段到第16段,赏析细节描写的表现力,赏析小说表现人物的技巧和手法。
这个部分写父亲为盖新屋所进行的准备工作,大家看哪些细节写得特别感人,在读的过程中做好批注。
比如:“一个冬天下来,父亲的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大家觉得这一句的表现力在哪里呢这就是品析。
请大家开始读书。
(学生安静的读书、批注)师:我们来交流看法吧。
生1:“于是,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
”这里用了具体的数字,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一年十二个月都不得空,从侧面写出了父亲的含辛茹苦和吃苦耐劳。
师:对,不仅是侧面的,也是正面的。
所谓侧面描写,就是没有一个字写他多么的辛劳啊。
这位同学说的是数字,也就是与时间有关的数字,用时间的力量来表现人物,大家看,七个月种田,四个月砍柴,半个月捡卵石,剩下的半个月编草鞋,写出了父亲的辛劳和坚持。
生2:“大热天父亲挑一担谷子回来,身上淌着一片大汗,顾不得揩一把,就往门口的台阶上一坐。
”“大热天”、“躺”、“揩”、“坐”四个词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父亲不管在多么恶劣的环境中也在为生活而奔忙,也在含辛茹苦地日夜操劳。
师:恩,很好。
他太累了,顾不得把汗揩上一把就往台阶上一坐。
我再给你加一个词语“大汗淋漓”。
同学们注意,这一段的表达很有技巧,先看前半段,写的什么啊一年四季吧,接着就写什么季节生3:夏季师:大热天,大家再找一下,与大热天相照应的,是哪一句话,用笔画出来。
生4:冬天师:对,文章的层次感就出来了,一年里父亲是怎样辛劳的,大致地写一下,再用“大热天”和“冬天”这两个最让人劳累的季节来写父亲。
生5:第10段,“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
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
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
”这段话写出了父亲辛苦劳作的过程,又从正面体现出了父亲有毅力。
师:是啊,每一句话都写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以后的每一天有没有捡呢肯定有。
大家继续看这一段,它的结构极其精致。
第一层,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
写漫长的有几句话呢“今天”,“明天”,把“漫长”具体化了。
最妙的还是最后一句话:虽然这些事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这叫议论、评议,有叙述有评议。
这个段,先概写一下,再细写,还有评议,这是一个很美的段落。
生6:我找的是第15段。
冬天,父亲还穿着草鞋,写出了父亲吃苦耐劳的精神。
师:是啊,我们现在穿着什么棉鞋。
生活对于他来说没有什么温暖。
请继续往下看,砍柴这个细节写得同样含义深刻。
生7:第13自然段。
“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
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父亲对高台阶的向往和羡慕。
师:是啊,他盯着人家的台阶,人家的台阶多高啊。
这里写了专注的目光,还用烟雾来表现父亲的沉思,写得很好。
生8:课文中写道,父亲习惯在旧屋的台阶上敲烟灰,而在新屋的台阶上准备敲烟灰时却犹豫了一下,可见他对新屋台阶特别小心翼翼的维护着。
师:是啊,新屋盖好后怎么舍得敲啊,这就叫照应,前后呼应起来,就能表现一个人物的思想情感。
生9:第15自然段。
“那时我不知道山有多远,只知道鸡叫三遍时父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垒在门墙边。
”鸡叫和黄昏从时间上体现了父亲早出晚归、含辛茹苦。
师:是啊,没有直接说几个小时,这就是生动的表述。
鸡叫三遍时父亲就出发,黄昏贴近家门的时候才归来,同样用时间的力量来表现父亲。
多辛苦的父亲啊!还有这里的又一个“坐”字,父亲非常劳累的时候才坐一下。
生10:“匆忙”一词写出了父亲不愿浪费一丝一毫的时间,挤出了时间去工作就是为了尽早盖新房。
高高的台阶是父亲人生的动力,让他舍不得浪费一丝一毫的时间。
师:分析得太好了,“匆忙”二字,仿佛让我们看到了父亲的背影,听到了父亲的脚步声。
生11:第11自然段。
这一段说明父亲把时间安排得满满的,没有给自己留一点儿时间去闲聊、休息,他非常辛苦。
师:是啊,劳动生活安排得满满的,时间安排得紧紧的。
生12:第16段和前面第11段编草鞋是照应的,从侧面体现出了父亲对这件事很执着很专注。
师: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那么高,这就侧面写出了父亲的劳累辛苦。
生13:第15自然段与第10自然段照应,写出了父亲准备盖新房的准备工作即将完成,一个含辛茹苦、吃苦耐劳的人,而且没有任何抱怨。
师:是啊,大家把这两个自然段中的“准备”二字圈下来。
父亲的准备工作是漫长的,准备了大半辈子。
“他日夜盼着”,大家看第16自然段里面与之照应的词是——“终于觉得”(生齐答)。
师:你们还有一个地方没有品到,我来告诉你们,就是写父亲砍柴的片段。
砍的柴是一元一担,父亲每天砍一担半,为什么大家想想“一担半”有什么含义生14:一担半可换回一元五毛钱,可能是一元为了家用,剩下的五毛可能是为了存起来准备盖新屋。
师:是啊,为了多五毛钱。
这里写像牛一样的父亲,人家只能砍一担,他非要砍一担半,这个细节让做儿女的感觉心里很酸很酸,本来只需完成正常的劳动量,可他非要加重,就为了多赚五毛钱。
师:最后我来小结一下课文这个部分细节描写的表现力:(屏显)一线串珠概写细写巧用数字以景衬人侧面烘托妙用照应情在文中师:这个片段用一个词串起了整个故事,哪个词,大家一起说。
生:(齐)准备。
师:好,请做笔记。
一词串珠:围绕“准备”这个词来写父亲的劳累、写父亲的奋斗。
第10段也是这样,“漫长”一词,串起了很多细节。
概写细写:刚才讲到写一年是概写,写大热天和冬天就是细写,重点写两个季节,把最能够表现父亲的典型材料集中到这里来,没有写一年四季,没有平均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