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府文庙导游词经典范文
泉州府文庙(又名府学) 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百源川池畔,始建于唐,宋太平兴国初(公元976-981年)移建今址,是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文庙建筑格局宏伟,殿宇壮丽,为江南较大的文庙建筑群,建筑风格在全国现存孔庙中罕见。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泉州府文庙导游词经典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泉州府文庙导游词1
泉州府文庙始建于唐开元末年,当时的宰相张九龄题匾“鲁司寇庙”。
北宋太平兴国初年移建文庙于此,其后几经修缮,左学右庙,规制逐步完整,规模不断扩大,占地面积近百亩,形成了以儒学为中心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东南沿海乃至东南亚地区广
为传播的重要基地。
是东南地区最大的文庙建筑群。
2001年文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目前福建省两处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文庙之一。
文庙内大成殿的重檐庑殿式结构是泉州目前惟一存在的这种建筑结构,这种结构代表了当时最高建筑规格。
国家文物局罗哲文、单士元及黄景略等专家几次考察文庙之后认为,大成殿基本保存了宋代结构,为福建省少见。
孔子有“素王”之称,历代由“宣尼公”晋封到“文宣王”,被树为“百世文官表,历代帝王师”。
孔庙建筑于贯穿南北的中轴线上,
原有规模较大,庙门在今涂门街(原称通淮路或府学口),至洙泗桥及中菜市场,均属孔庙的第一进院落。
大成门捏前为横星门、大成殿是孔庙的中心建筑。
东有海滨邹鲁亭、夫子泉、明伦堂、育英门、教授署、尊经阁等;西有泮宫、杏坛,庙学范围内还有十几座乡贤名“宦祠”、状元祠、占地一百多庙。
泮宫亦称圣贤门、在孔庙西南边、面临南大街,坐东朝西。
宋时建筑已废,后改为水泥,仿木建筑,歇山顶二层楼阁式、面阔三开间、三层中间为通道,门楣横书“泮宫”二字。
泮宫即学宫,周代诸侯的学校前有半月形的水池,名叫泮水,诸侯的学校就称泮宫,意在伴水边建学宫而名。
明清科举制度规定,学童考进县学为新进学员,须入学宫拜谒孔子,叫做入泮或游泮。
泮官楼上撰有榴联:“海国闽疆东南重镇;典章文物邹鲁遗风”。
泉州府文庙导游词2
泉州府文庙建筑规模宏大,是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建筑形式的孔庙古建筑群。
主体建筑大成殿为典型的宋代重檐庑殿式结构。
殿身为斗拱抬梁式结构,整座大殿用48根白石柱乘托,有石雕盘龙檐柱八根,大成殿正中有孔子像,梁上悬挂有清康熙帝御书“万世师表”。
大成殿东为崇圣殿,名宦祠、明伦堂。
庙内宋太守题诗的夫子泉井等诸多文物保存完好。
这些建筑物构成一个完整的文庙建筑群。
主体建筑大成殿是祭孔的正殿,面阔七开间,进深五间,为典型的宋代重檐庑殿式、抬梁式木构架,斗拱层叠,梁枋纵横,雕饰有小龙、飞禽走兽、花卉草木;殿柱皆石,前有露台,翼以扶栏,下为甬道、拜庭;庭外泮池,筑有元代石桥,桥面铺72块长方形条石,代表孔子的72个得意门生;东西为两庑,前为大成门、金声玉振门。
东畔明伦堂,为文庙现存主要附属建筑,堂前露庭、泮池和石桥均保存完好。
西有泮宫及乡贤名宦祠、状元祠十余座。
庙内陈列资料十分丰富。
大成殿正厅中央供奉着孔子圣像,东西两侧供奉四配及十二哲人,陈列祭孔礼器、乐器和泉州历代名人遗著遗物等文物共500余件。
灵星门邻涂门街地段,原为府文庙建筑群范畴,后辟为另用。
为了完整保护文庙建筑群,2000年,泉州市委、市政府作为重点工程,投资1.2亿元,拆迁菜市场及三个企、事业单位,建成文庙广场,既有效保护遗址,又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场所。
泉州府文庙导游词3
泉州这个多元文化城市,有许多特色景点,为了品味个中趣味,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与作文班的同学们来到府文庙采风。
随着导游的脚步,我们先来到“泮宫”。
据导游介绍,这可是以前的学校呢!只见“泮宫”两个字大气磅礴地立在城门上。
导游说,这是泉州最后一名状元——吴鲁题的字。
旁边还有一块板,
上面写着:北宋大观三年始建民国三年南安李功藏重建。
可那是1914年间建的,离现在都有105年了,怎么还这么新呢?原来呀,它被翻新过了。
我还看到了现存的“原泮宫门楼屋顶保护展示记”,古建筑的保存可真是不容易呀。
往西走,是文庙广场,据说这里有3000块石板,这是为了呼应那句“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而建的。
我们还看了“棂星门”,但天公不作美,忽然之间阴沉沉的,不知道是不是打翻了墨水瓶,“滴滴答答……”雨水不断地往下落,我们便走到大城门下避雨。
导游顺势介绍了大城门的历史,连城门的“丁”字砖都不放过,真是尽心尽力呀。
我们则个个听得津津有味,对于历史人物故事都心驰神往。
变天如翻书,雨停了,我们继续游文庙。
在泮池边,导游讲解了朱熹的故事,并让我们吟诵起朱熹的《观书有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人如临朱熹所见之现场。
紧接着,我们走到了20XX年“春晚”泉州分会场——文庙中心,见识了现代文化与历史文化满怀相撞的震撼,我内心澎湃万千。
前面就是大成殿了。
一进去,就是一座孔子的大塑像。
真大呀!天花板上还有一块块的字板。
“万世施表”、“道洽打通”、“斯文在兹”……听导游说,这都是历代皇帝题的字。
四边还有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孟子、曾子等,还有他的孙子们。
左边还有许多的乐器:古琴、箫、大鼓……我还见到了我熟悉的古筝,看到“箫”
的时候,我想到了“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句诗句,仿佛在那古韵里,也曾有我吟诵的身影,只有斯人已去,光疏影凋,我再也寻不见那身影,只能在回忆中牵挂着他的箫声几何。
在不知不觉中,府文庙之旅结束了,我又学到了许多知识,特别是看到万圣先师——孔子时,我暗下决心,期望今后在那书香翰林中也有我匍匐前行的身影!
泉州府文庙导游词4
泉州府孔庙位于市区中心、百源川池西畔。
现存占地10700平方米,是泉州古代文化教育的殿堂,也是泉州现存大型宋代建筑之一,在全国上千座文庙里是罕见的,有很高的科学、艺术和历史价值。
大成殿为文庙的主体建筑、陈列有古代祭文礼器、乐器及泉州历代名人遗著、遗物等,是了解泉州古代文化教育的珍贵实物资料。
泉州府文庙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宋太平兴国初(976-981)移建今址。
北宋大观元年(1107年)建泮宫门。
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按照“左学右庙”(即东学西庙)建制,重建明伦堂、大成殿、东西两庑,南宋嘉泰元年(1201年)建棂星门。
总占地一百多亩。
主体建筑大成殿为典型的宋代重檐庑殿式结构。
面阔7间35.3米,进深5间22.7米,斗拱抬梁式木结构,以48根白石柱承托,正面有浮雕盘龙檐柱8根,风格古朴,在全国现存文庙中
甚属罕见。
殿前砌露台,台明嵌有仰莲、复莲、扶桑、山茶、牡丹、芙蓉等辉绿岩石浮雕。
台下通道、拜庭,两旁古榕垂荫,庭外为半月形泮池。
上有元代建的泮桥,梁式石构,中部拱起,两边有石构护栏。
大成殿前东西两侧筑有东庑和西庑,全长112米,宽10米。
两庑前正中为大成门三开间,二进深,左为金声,右为玉振,三门联成一体,宽60米,深10米。
门外为露埕宽66米,深60米,可容数千人,左右为礼门、义路。
西面临中山街建有泮宫门。
庙东有明伦堂七开间,宽36.8米,五进深21.4米,前有宽深36米的露庭,东西两书斋,庭前有方池宽29米,长43.8米,中有4米宽的石桥,围以石护栏。
外为育英门,再往东原存有尊经阁和名宦、乡贤祠等建筑。
文庙内设有“泉州府文庙文物陈列馆”、“泉州历史名人纪念馆”、“泉州古代教育展览馆”。
“泉州府文庙文物陈列馆”设在大成殿内,正中有孔子塑像,两旁有四配十二哲画像。
主要文物有传世祭孔乐器、舞器、礼器等。
其中六件青铜豆铸有“乾隆十一年台湾知府蒋元枢捐造,贡生蒋鸿皋监制”和铸有“同治六年五月铸,州同御即造,训导郑秉经郊行李树监铸”及“台湾北路淡水同知严金清谨制”的铭文编钟。
是研究泉州文庙与台湾文庙的历史渊源关系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