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同义词语的语用探析
摘要:同义词语的语用研究是在传统的语义学、语法学研究范畴的基础上的延伸探讨,恰当地使用同义词语在言语情景和言语交流中起到一定的表达效果。
本文试图通过语境和语用原则的需要来分析同义词语的细微之别和运用之妙,并探求语用变异的规律。
关键词:同义词语语境修辞语用原则变异
chinese synonyms pragmatic analysis
chen ke
(teachers school for advanced studies of shangqiu liangyuan district, shangqiu 476000,china )
abstract:synonyms pragmatic research is in the traditional semantics, grammar study areas based on an extension to explore the proper use of synonyms in speech and speech communication scenarios to play the expression of a certain effect. in this paper, the principle of contextual and pragmatic analysis of the needs of synonyms subtle difference and use excellence, seeking the regularity of pragmatic variation.
key words:synonyms;context;rhetoric;pragmatic principles;variation
一、引言
对同义词语的认识,人们大多局限在语义学范畴的一些问题,首
先我们先界定一下同义词语。
“同义词语”这个术语是刘叔新先生提出的,之所以用这个术语,是因为同义的词汇单位不仅仅是词,也可以是固定语,①这将同义词的范畴扩大了,同时也拓宽了同义词的研究空间。
这样,同义词语就是意义和用法相同或相近的词或固定语,可以分为绝对同义词语和相对同义词语,并且相对同义词语占相当大的比例,它们只是在意义的程度深浅、感情色彩、语体风格、搭配上存在着细微差别。
同时有些词语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才可成为同义词语,脱离了语境就不成为同义词语了,这样的词语称为语境同义词语或临时同义词语,也可以成为“无定同义词语”。
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相对同义词语在脱离语境的情况下仍有同义的关系,即是静态的;而语境同义词语在离开其语境后就不再有同义关系了,因此是动态的。
因此,在语用范畴里,同义词语的运用更加灵活多变。
二、语境与同义词语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的交际功能要实现,除了需要必要的语言材料外,必须依赖一定的语境。
语境,就是语言单位出现时的环境,它包含言语交际的言语环境,而不是语言环境。
语境有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两种,语境因素包括言语交际的时间、地点、场合、说话人和听话人所处的地位、立场、处境以及使用语言的目的等。
言语交际中任何一个句子所表达的意义都跟一定的语境相紧密联系的,因为作为言语交际中的一个句子(即作为“言语的句子”)它所传递的信息实际上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作为“语
言的句子”本身所具有的理性意义,一是语境所赋予的意义。
②人们理解一个词语往往要通过联系语境方可判断,否则交际中传递的信息将会产生误解。
因此可知,语境是变化的,言语也是变化的,亦是动态的。
三、同义选用与语用原则
一句话百样说,同一思想内容可以选择许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我们在写英语作文时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同样一个意思这样表达不清或找不到确切的单词,就选择另一种表达方式或其他熟悉的词组。
但选择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言语交际中汉语的同义词语的选用也必须遵循一定的言语规则,这便是语用原则。
合作是会话的前提,如果双方违反了合作原则,那么交际也便无法顺利进行,也就会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让对方一头雾水。
合作原则首先应遵循真实原则,也就是要实事求是。
但实际的言语交际中往往因遵循礼貌原则而违反真实原则。
对礼貌原则,利奇分出六类,即得体、慷慨、赞誉、谦逊、一致、同情。
通常一些惯用语都是以同义形式出现的,如老狐狸、老油条、老滑头、鬼聪明、老江湖、变色龙等,这些人老奸巨猾,善于察言观色,善于看风头,在风云多变的政治风浪中他们是“不倒翁”“骑墙派”,于是百姓给他们这些外号,但一般情况下都带有贬义。
四、同义词语的语用与变异
人们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一方面要遵守现成的规范,一方面也不断地追求创新,以新形式表达同样的内容。
有常规就有变异,
变异和规范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变异促使人们进行语言规范以达到交流。
语言学家安蒂拉认为变异可以看作是形式与意义之间的某种特定关系,变异是某一个意义与好几种形式相对应,同义词语的语用正是通过同一意义与多种表达形式的对应关系来体现的。
同义词语的选用就是一种语言的创新,在规范和变异中求发展。
对语用者而言,色彩变化就是美的,在求同存异中寻找合适的表达方式是语用的特色之一。
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思维、认知工具,语言总是在变异的动态过程中不断发展的,而语用修辞的运用正是对语言变异的巧妙的调节,使之达到和谐统一。
语用变异既是对语言体系的创新和突破,又是对语言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反语和隐喻的同义选用,是语用者非常规的表达方式,同时也是语言变化中的语用和谐,起到了一定的语言表达效果,也较为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重排本)[m].商务印书馆出版,2005,(10)第二版.
[2]廖秋玲. 同义词的语用研究[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5(6):100-102.
[3]陆俭明.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重排版)[m].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4.
[4]邢福义吴振国.语言学概论[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徐大明.语言变异与变化[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