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词汇研究概说词汇学开始的较早,最早研究词汇的训诂专著——西汉的《尔雅》,在词汇史上有重要地位,但是后来的词汇研究渐渐发展滞后了。
这是因为词汇较之语音和语法等方面,情况要复杂得多,所以在词汇研究方面,至今没有一部完备精深的词汇史的研究著述。
从古代研究词汇的训诂学专著,近代的继承和发展,再到现代的创新研究,都推进了词汇学研究的进程。
虽然词汇学研究也在不断的发展当中,但较之其他语言学科的发展还是比较薄弱。
汉语词汇研究经过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创建期,七八十年代的恢复与发展期,90年代进入了迅速发展的时期。
进入21世纪以后,现代汉语词汇研究较之以前又有了更大的发展。
关于现代汉语词汇的研究是有成绩的,不过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行钻研和讨论,也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简单来说,有三方面:(1)有关理论方面的建设,主要介绍词汇系统的研究,因为它丰富了词汇研究的理论;(2)研究词汇教学方面的实际问题,以加速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水平;(3)研究编纂各种语文词典的方法,适应社会上不同的需要。
下面我们就这三个方面的研究重点做一阐述。
一、相关理论的建设从五十年代开始对词汇系统的研究使得词汇研究的相关理论越来越完善。
1、词汇是否成系统之争现代汉语的词汇到底是不是一个系统?应该怎样认识词汇的系统性?这是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汉语词汇界的问题。
20世纪50年代以前,人们仿佛觉得词汇像是一盘散沙。
古训诂学以训释词语为主要任务,对词汇学研究是零散的。
而现代汉语研究多侧重于词的结构形式、词义组成等方面,50年代后期,受外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学说的影响,我国学者开始了词汇系统的研究。
1958年周祖漠《词汇和词汇学》一文中说明:“语言中的词尽管多,在构词、词义各方面仍然有一定的联系,并且构成一个统一的词汇系统。
”他是首先接触词汇问题的学者。
1961年,黄景欣发表《试论词汇学中的几个问题》认为词汇是成体系的。
1964年刘叔新针对黄景欣的观点发表了《论词汇体系问题》,刘认为:“词汇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含有种种小组织的整体,只不过不足于成为体系。
”1984年邢公碗在给刘叔新的论文集《词汇学和词典学问题研究》所写的序中表示支持刘的观点。
1990年刘叔新的《汉语描写词汇学》中,刘氏又发掘出一些结构组织,现代汉语中的任何一个词语单位都没有遗漏地被网络进去,他才又宣布“现代汉语词汇形成一个体系”。
从20世纪60年代起,语言学界就针对词汇系统问题断断续续地进行过几次论争和讨论,最后以刘叔新先生在《汉语描写词汇学》中对此所作的似乎比较圆满的结论为标志,结束了几十年的讨论。
但是刘叔新先生的方法和结论还有可以商榷之处。
比如成语、惯用语的分析方法,我们用其方法并不能完全把二者区别开来,不能为人们公认。
2、现代汉语词汇成系统的表现王力先生早在上世纪50 年代就指出“同源词”是汉语词汇成系统的一个很好的证明,沿着这条思路走下去,首先是在汉语词汇内部多找一些这样的类聚,可以使得系统性的表现更加充分。
上世纪50 年代周祖谟先生先后两次撰文,共举了四个词汇系统性的表现:词族、从构词方法角度分出的词群、词义的发展以及词与词在意义方面的联系。
此后研究学者的思路大致相似,只是方法和角度上日益完善。
词汇的系统性表现在许多方面,往往是多层次、多角度的。
徐国庆对此问题发表了很好的见解,提出了词汇研究的三个平面:要素平面、聚合平面、层级平面。
词汇体系的这三个平面各有特点,不能混淆,给词汇学开辟了研究词汇体系性质的三个视角,只有全面观察,才能正确认识词汇的系统性。
3、词汇系统的结构层级研究一个大的总的系统都是由若干个子系统构成,每个子系统又是由更小的结构单位构成。
这如同一台机器是由几个大的部分构成,每个部分又是由各个零部件组配而成一样。
在词汇系统研究中,也必须先弄清不同层级中的子系统的问题。
首先推出“词汇层”研究的是黄景新先生。
黄先生从词汇的功能出发,按照词汇-语法的范畴,认为词汇系统的最高一层为几个最大的词类(实词、虚词,体词、谓词、加词),其下层是一级一级的次类词、动词、形容词等。
此后,武占坤和王勤两位先生从词汇体系的内部构成要素人手,继续对词汇层进行研究,认为词汇里的不同级次的词汇层是构成词汇体系的不同平面。
从词汇的整体着眼,整个词汇成分分属三个层次:(1)语素层;(2)词层;(3)熟语层。
再以后,刘叔新先生根据它所揭示的11种词汇聚合结构组织,进一步认为,汉语词汇系统可以划分出两个层次:一是由全部词语构成的最低层次,二是由11种词语结构组织组成的高层次。
最后徐国庆先生也同黄景新先生一样,从词的整体功能出发划分层次。
然而,他所划分的层次还是有别于黄景新的。
他认为词汇系统的最高层为“功能词汇层”,具体包括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所有的语素,另一部分是所有的词和固定短语。
其共同的功能是造句,因而可称为“造句词汇层”。
另外,徐国庆还提出了“潜在词汇层”的概念,即包括所有尚未进人普通话词汇系统的词语,具体指偶发词语、方言词语、衰变词语。
二、汉语词汇教学研究词汇教学对提高中外学生的语言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十分重要,因此需要大大加强,其中特别要加强汉语书面词语的教学。
目前无论是语文教学还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都不太重视汉语词汇教学,从而影响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掌握。
其根本原因,在于汉语词汇研究薄弱;而词汇研究之所以薄弱,有其客观原因。
要扭转汉语词汇教学薄弱的状况,必须加强汉语词汇研究,特别是词语使用的语义背景的研究,以及汉语词语基础性的应用研究。
然而我们知道,一个人要丰富词汇,必须从小学、中学开始注意积累;一个外国学生,必须在开始学习汉语时就注意积累。
而词语教学对学生积累、丰富词汇起着关键的作用。
所谓积累、丰富词汇,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认的词语不断增多,二是对每个词语的意义、用法的理解和词语的运用日趋准确、到位、得体。
前者指量,后者指质。
这两都很重要。
那么怎样算是真正学习并掌握了所学的词语了呢?陆俭明先生提出了衡量的标准:字形对号、语音对号、意义对号、用法对号。
1、词汇教学的方法怎样让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词语,达到真正掌握呢?这在词语教学中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第一,要准确而透彻地讲解所教词语的意义,特别是书面语词语的意义。
这是确保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基础。
第二,更要注重词语用法的讲解,特别是对外国学生。
许多用词不当的病句,问题主要不是出在学生不了解词语的意义,而是出在不确切了解词语的具体用法上。
例如:当我走进教室的时候,周老师正在跟班长商议辅导的时间。
这里的“商议”大词小用,这里用“商量”就行了。
第三,一定要紧密结合课文分析、讲解课文中词语使用得好的实例。
应该看到,学生都有一种获取新知的求知欲,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他们当然想了解课文中每个新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更希望老师能告诉他们在课文中哪些词语用得好,富于表现力。
老师对课文中用得好的词语给学生进行透辟的分析讲解,让学生有茅塞顿开的感觉,这会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很深的印象。
其结果不仅有助于学生记住、掌握所学的词语,而且更会让学生懂得该怎么用词。
为此,老师要有意识地结合课文讲解文中用词用得好的实例。
例如:朱自清《背影》里一段文字: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
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觉些,不要受凉。
(朱自清《背影》)这里没有华丽的辞藻,“拣定”、“嘱”、“警觉”,都是很普通的词语,但在这里用作谓语动词都很到位,让人感到质朴而有神韵,字字传情,真切地表现了父爱。
老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来先让学生思考:(a)这里的“拣定”改用“找”或单用“拣”,好不好?(b)在“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里的“靠车门的”这一修饰语似乎也可以去掉,但作者用了这个修饰语,用意是什么?(c)将“嘱”改为“要”、“叫”怎么样?为什么用“嘱”好?在提出这些问题的同时,可以先告诉学生,当思考这些问题时,一定要联系全文的主题。
2、词汇学习的工具关于词汇教学方面的问题要从教与学两方面来看,研究怎样便于教和便于学而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我想有两件事情是当务之急。
一是编出常用词汇表,一是编出词汇学习手册。
要编出常用词汇表有必要先做好词汇的频率统计,有了统计的数据就可以分清哪些词是常用的,哪些词是不常用的。
有了常用词汇表,在编辑语文课本和进行语文教育时就可以从中选择常用词和基本的构词词素有计划地进行教学了。
至于常用词汇表的编排方式如何,可以根据需要而定。
另一件事,即编出词汇学习手册,内容可以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项目可以多一些,要求实际有用。
3、重视词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是不是也需要帮助外国学生学习、掌握好书面语词语呢?应该承认,二者还是有所区别的,对本族学生来说,母语的口语是通过习得获得的,母语的书面语是通过学得获得的,语文教学主要让孩子学得书面语,特别是书面语词汇与书面语句法。
对外国学生来说,无论是汉语的口语或书面语,都主要是通过学习得来获得。
所以他们既要学习汉语口语,同时又得学习书面语。
从汉语教学的长远目标来看,教外国学生学习、掌握好汉语书面语的词汇与句法更为重要,除非有的外国人只要求自己会说几句口语就行了。
因为,第一,如果他们只学“说的汉语”、“听的汉语”,不学汉字,不学习掌握书面语词汇与句法,那日后只能成为会说汉语的“文盲”;第二,一个外族人或外国人,他如果真要想了解、认识、学习,甚至要研究中国文化,就不能不学汉语书面语,掌握好汉语书面语的词汇与句法;第三,虽然汉语早被确定为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可是实际上在国际上基本没有汉语的话语权。
据英国《金融时报》2006年1月23日文章《全球兴起中文热》所说,现在汉语在国际上和互联网上的使用率只占百分之几。
要取得汉语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就得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不仅学习掌握好汉语口语,而且学习掌握好汉语书面语。
只有当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不仅能说一口汉语,而且能用中文进行较顺畅的阅读与写作,具备书面语的运用能力,汉语在国际上才能逐步取。
但是近10多年来,自称是针对外国学习者学习汉语用的辞书也出版不少,但基本是《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词典》的删节本,很少说明词语的用法,更不用说指明词语使用的语义背景了。
可喜的是去年9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由北京语言大学执教多年的鲁健冀、吕文华两位教授合编的《商务馆学汉语词典》,这部词典“比较注意说明词的使用环境”。
但是,即使是这样一部词典,也还是多数词条的释义没有说明词的使用语境。
例如“优美”,《商务馆学汉语词典》注释为“非常好,非常美”。
显然,这一注释仍然不能帮助外国学生防止出现“优美”一词使用不当的毛病。
三、字典辞书的编纂现代汉语词汇的研究,值得一提的还有辞书编纂工作,近年字典辞书的编纂工作做得还是比较到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