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不需要读书破万卷(2009-11-13 17:16:31)转载▼标签:杂谈正方一辩:谢谢主席,大家好!我方主张信息时代仍需读书破万卷,《辞海》上说,书是用文字、图画或其他符号在一定材料上记录知识、表达思想,并制成卷册的著作物。
读书不仅仅是一个动作,而且是人的一生获取知识社会体系,思想体系的漫长过程。
杜老先生一句“读书破万卷”更昭示着人类对知识的执着追求。
当今的社会正昂首阔步迈向信息时代,信息时代是指除各种生产资源、自然工具外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和财富影响着社会生活。
信息时代的首要特点是信息量大、更新快,而且知识问题急剧增加。
比起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来说,信息时代对一个人的素质和知识底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兴起,要求人类的知识结构不只是点和线,更是面和体。
所以信息时代仍需“读书破万卷”。
此外信息时代借助电子计算机网络等一系列先进的手段,使信息传递迅速、接受方便,为读书破万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先进的工具,而不是为不读书少读书提供借口,人们甚至可以足不出户,在网络上畅游世界图书馆。
千百年来,从龟甲兽骨到今天的电子书籍,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今天读书破万卷必将使人类沿着这个阶梯厚积薄发,去驾驭去推动去超越信息时代,构筑新世纪的伊甸园!谢谢大家!主席:谢谢正方一辩,下面请反方一辩发言。
反方一辩:谢谢主席,大家好!刚才正方一辩同学亲切的陈词告诉我们读书破万卷是如何的正确有效,那么就让我们和观众们一起用历史的事实来检验一下。
不可否认吧,即便在那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农业时代,读书破万卷所能培养的也只能是那些极少数脱离物质生产,埋头苦读万卷书以求自己成为百科全书的大师们。
但对方同学,这种封闭的、个体的求知方式和培养人才的途径与信息时代的要求相比,与其说是大大落后,不如说是格格不入。
其实人类对“读书破万卷”的认识也是一个从完全接受到部分补充,一直到不断置疑的过程。
起先,人们将读书破万卷视为真理,但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发现“一语不能卷,万卷全是虚”。
于是才有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醒悟。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
”躬行万里就是要走出封闭,就是要知行合一。
然而这种个体性的“读书破万卷”并没有因为这次的补充而能避免人们对它的继续挑战。
随着群体交流,学知互换意识提高,我们又知道了“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十年书啊,对方辩友,3600多个日日夜夜节约了!“请君莫唱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虽然我们的前人因为时代条件限制,一时找不到取代读书破万卷的求知新途径,但我们欣喜地看到,当中国这个巨人的一只脚已迈入信息时代的门槛时,机会向我们展现了。
电脑、网络、图像、音频、卫星远程传送、信息高速公路,声、光、像、立体多媒体等等精彩纷呈、目不暇接,站在理性知识的高峰,审视历史长河的变迁,我们有理由勇敢地说,信息时代无需读书破万卷,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主席:正方二辩同学请。
正方二辩:谢谢主席,大家好!我要说的是读书破卷绝对不等于死读书,反方一再强调不需要读书破万卷,看来反方对于什么是体系、什么是书,什么是读书实在是概念混淆,还是让我来解释一下吧。
何为体系?数据、公式、文字、符号不是体系,学科原理、篇章著作才是体系。
何为书?图片、纸张、软盘硬盘不是书,但当它们记载下知识体系、思想体系时就是书。
何为读书?看图、看字、上机、联网不是读书,但通过看图、看字、上机、联网,获得体系化思想时就是读书,。
我方认为,信息时代仍需“读书破万卷”。
众所周知,读书可以使人获得知识、增长智慧、提高素质、陶冶情操。
人脑不同于电脑,它承载的绝不是一条条零散的信息,它更需要条理化、逻辑化的体系思想。
只有大量读书,才能给人类一个理性思考的空间,只有“读书破万卷”才能使人的思想不再是枝枝叶叶,而一棵完美的树。
若干年后,我们或许会忘掉某些公式、某些概念,然而,读书使人获得的思想,精神却溶入,永不褪色!试问还用哪一条途径能有如此刻铭心之魔力?即便到了信息时代,书的材料由纸张变成了光盘,由传统的印刷变成了简单的拷贝,但是读书这种获取体系的方式仍万古长青!蓦然回首,沧海桑田,人类在前行的过程中创造了无数灿烂辉煌的文明,如何利用前人的成果推动信息时代的进步,完全有赖于我们能否将昔日的智慧真正化为己有。
没有继承就没有发扬,只有广读博学,读书破万卷,人类才能得以站在巨人的肩上,更上一层楼!谢谢!主席:感谢正方二辩同学,下面请反方二辩同学发言。
反方二辩:谢谢主席,大家好!听了刚才对方同学的发言,我深深地为对方同学那种执着地追求知识的精神而感动。
今天,我们和对方同学一样地渴求知识,然而求知的目的何在,在于认识和改造世界。
因此,无论怎样求知,都必须适应这个目的。
我方同学认为信息时代无需通过读书破万卷的形式来达到这个目的。
首先,随着科技的发展,行业的分工越来越细,人类社会创造的知识总量已早成为一个巨大的知识金库了,面对信息量的骤增、知识量的爆炸,对方同学如何去选择呀?还有,读书破万卷的方式能行吗?人脑因为生理的原因,其记忆、储存、提取、容纳的程度总是有限,面对信息量的大规模流动与更新,对方同学如果说过去还能够通过读遍书而成为一个“通才”,那么,今天如果想通过读万卷书而成为一个通才行吗?时代要求我们打破这种读书破万卷的农业社会,田园文明的知识方式了。
先知是痛苦的,然而以为无知识不知现实就可以瞒天过海,那岂不更是自欺欺人吗?第二,信息时代的到来,使读书破万卷这种方式来获取知识和发展社会显得更不经济、更无效率。
信息时代,时间就是财富,时间就是发展,如何实现对时间的最优配置,是信息时代发展社会的首要任务。
我方认为,今天电脑的运用,网络的普及使人们能在最短的时间为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最大量的知识,因此,对方同学为何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呢?恐怕随对方同学成为年迈老翁的同时,而你所得的知识已成为昨日黄花了呀!一边是“读书破万卷”的事倍而功半,一边是现代科学的事半功倍;一边是“头悬梁、锥刺股”的辛苦与汗水,一边是网络科学的精彩与纷呈。
何去何从?难道对方同学还不明白吗?还要用陈旧的观点去改造社会、建设新时代吗?请对方同学三思而后行呀!主席:再次要求发言针对性,接下来请正方三辩同学发言。
正方三辩:谢谢主席,大家好!先指出反方一、二辩同学的几点错误:第一,对方说在网络上学习系统知识不是在读书,请问这是在干什么呢?在网络上学习只是知识的载体改变了形式,以最初竹简、丝帛、纸张直到以后的网络只是书的载体改变了;第二,对方说信息时代时间不允许,效率不高,那我告诉你们,事情恰恰相反,正因为电脑的出现,为我们读书破万卷创造了一定的可能性;第三,以社会分工精细之后就意味着少读书,这是什么逻辑呢?社会分工的精细恰恰要求我们精掌握----“破”呀!本世纪20年代,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出现,标志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电子技术的蓬勃发展,科学水平日新月异,除了各种自然资源、生产工具外,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和财富已经影响了社会的运转。
读书就真的“前尘往事成云烟”了吗?当然不是。
当今美国、德国的信息化程度举目可见,但是他们却是全世界读书册本量占第一、第二位的国家。
尤其在德国,读书处处可见,读者芸芸千万。
面对现实,对方还要对伟大的书籍高唱一首“我和你吻别,在狂乱的夜里”吗?其次,书籍不仅仅给人以感性的认识,更多的是给人以理性的思考空间。
让人去感受、去体会信息时代我们要了解李白的浪漫、体会柳永的感伤、感受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悲剧的凄婉,去深思红岩烈士的艰辛和苦难。
不读书你有何它法呢?其实,信息时代仍需要读书破万卷,原因很简单,因为书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阶梯,而且永远是这样!谢谢大家!主席:感谢正方三辩同学,再请反方三辩同学发言。
反方三辩:谢谢主席,大家好!我方从未否认读书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作用。
但是,是否今天我们的辩题就要改成“信息时代是否需要读书”了呢?我想,没有这个必要吧。
针对于此,我方提出我们的观点,我方认为信息时代应该求知用新途。
何为求知?求知,一是知晓,二是含括读书在内的对信息与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用新途是充分利用高新科技手段来达到读书破万卷而远不能达到的目的。
对此,我方论证如下:第一,求知用新途是高效经济的思维模式,在浩渺的知识海洋中,无论你想得到龙虾还是鲜贝,首先,你要先找到它们的藏身之处。
其次,你还要找到合适的捕捞工具,否则的话,你只能“望洋兴叹”了。
而求知用新途是最具前沿意识的思维模式,在竞争激烈的信息时代必须掌握最先进的科研思想、学术动态,加入信息高速公路,一份电子邮件您就可以和各个领域的代表人物展开学术交流,触摸到最前沿的思想脉络,而靠读书破万卷这张旧船票早已不上信息时代这艘新客船了!第三,求知用新途是开放的、全方位的求知模式,在信息时代,新的知识结构将各个门类的知识互相联系,形成众多交叉学科与边缘学科,读书早已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它需要群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呀!因此,我方认为“读书破万卷在信息时代是不必要的”。
谢谢大家!主席:感谢双方辩手的发言,全面阐述部分到这是就全部结束了。
下面进行轮流问答部分。
正反方同学分别向对方问两组问题,每组问题包括三个提问。
必须针对问题进行回答。
这是一个新增部分,目的就是为了显示辩论赛真正的对抗性,请辩手在听到我发出“请提问”,“请回答”的指示之后再提问或回答。
好,下面我们开始。
首先我请正方先向反方提出第一个问题。
正方四辩:刚才对方同学告诉我们求知用新途,可不管是新锄、旧锄,它都是一把锄头,同样,知识的载体变了,可它还是知识,还是书呀!我想请问对方辩友,信息时代如果不通过读破万卷,那么获取知识,提高素质能力的方式又是什么呢?反方一辩:对方辩友问我们用什么方式,那么我来告诉大家,如果仅仅用读书,那么也许你们是条理性的,但如果你们用了信息时代为你们提供的多种途径的读书方式,你们不仅是条理性获取知识,而且还是科学性、有序性,而且还能培养你们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对方同学,两者相比,谁优谁劣,一下便知了。
谢谢。
(掌声)主席:请正方同学反驳并追问。
正方三辩:反方一辩其实没有回答我方问题,而逃避了问题。
反方一辩说“多种读书方式”,那归根到底不还是要读书嘛。
而且,对方辩友否认书的定义,那我告诉您,书以最初的龟甲兽到简到丝帛再到白纸黑字,到信息时代的电脑网络,只是载体形式变了,但记载传播知识的功能和本质并没变。
在电脑上学习不是读书,那么请问对方辩友,我们今天所说的电子书籍究竟指的是什么?席:好,提问完毕,请反方同学回答。
反方四辩:首先,要告诉正方同学,电脑的用途可不仅仅是用来读书呀!我想回答的是信息时代需要分子模拟,需要让画在纸上的立体几何转动起来,需要把“两只黄鹂鸣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诗意用清新流畅的画面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运用那种“读书破万卷”的方式您能做得到吗?这就是我方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