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通逻辑学PPT

普通逻辑学PPT


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
(三)反对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是互 相排斥的,且其外延之和小于它们属概 念的外延。。。
AB
红色——白色 大学——中学 (下棋时的)输——赢 马克思主义者——反马克思主义者 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
在现实中,往往是几个概念之间形成一种更 为复杂的关系(如下图):
1.A青年 B共青团员 C青年大学生 2.A学生 B大学生 C青年 3.A花 B女人 C非干部女人 D干部 4.A工人 B农民 C商人 D 学生 5.A学生 B大学生 C中学生 6.A大学生运动员 B大学生 C运动员 D 北方人 7.A女青年工人 B工人 C男人 D男青年工人 8A动物 B植物 C松树 D菊花
二、普通逻辑的性质
客观性:普通逻辑所研究的思维形式及其规律 是客观事物的规律性的反映,不是主观臆造或 先验的东西。 工具性:它给人们提供的是认识事物、表达思 想时经常运用的一种必要的逻辑工具。它不是 哲学,不是世界观。 全人类性:它没有阶级性,对任何阶级、民族、 时代都一视同仁,任何不同学科的思维及其论 著都离不开普通逻辑这个工具。
三、正(肯定)概念、负(否定)概念 (根据反映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
正概念:在思维中反映对象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如:正 确、有机物、正义战争、合法、有礼貌、人。 负概念:在思维中反映对象不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如: 不正确、无机物、非正义战争、不合法、无礼貌、非人。 负概念总是相对于一个正概念而存在的。一个负概念的论 域(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定范围)一般指这个负概念和 与之相对应的正概念共同的临近的属概念。任何负概念及 其相对的正概念的外延之和都等于它们的整个论域。如: “非正义战争” 和“正义战争”的论域都是“战争”。 负概念一定要用带有“非”、“不”、“无”等否定词的 短语来表达,但不一定所有带有这类字样的语词都表达负 概念,如“不丹”、“非洲”就不是负概念。
不能对概念进行正确限制的逻辑错误有: 缺少限制:对使用的概念该限制而不限制。 缺少限制的概念不准确,容易使人发生误解。 (例P39) 多余限制:对使用的概念不该限制而加以限 制。多余限制造成语言累赘或堆砌。(例 P40) 限制不当:对概念限制的结果出现了逻辑矛 盾或概念不准确。(例P40)
(二)思维的基本特性:抽象概括性、间接性、同语言的 不可分割性 1.抽象概括性:思维能够从个别事物的各种各样的属性中 舍弃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内在的本质 的属性。 2.间接性:思维能够根据已有的认识经过推理得到新的认 识,并不停留在直接认识而止步不前。 3.同语言的不可分割性:思维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借助于 语言来实现的,思维形式总是表现为一定的语言形式。
文学—— 内涵:以语言为工具形象地反映生活和作者 内心感受的艺术品。 外延:古今中外已有的以及将来可能出现的 一切文学作品。
平行四边形—— 内涵:对边平行的四边形。 外延:具有“对边平行”属性的一切四边形 (矩形、菱形、正方形)。
(二)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确定性与灵活性
确定性:在一定条件下,概念有其确定的内涵 和外延,因此,概念之间互相区别,界限分明, 不能任意替换、互相混淆。 灵活性:概念随着事物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深 入而发生变化,不能固定不变。
(三)概念要明确 所谓概念要明确,就是要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 延,即明确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 明确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所指的范围。 只有概念明确,才能作出恰当的判断、进行合 乎逻辑的推理、获得正确的认识。
第二节 概念的种类
一、普遍概念、单独概念、空概念(根据 外延大小)
普遍概念:反映某一类对象的概念, 它的外延所反映的是两个以上分子 组成的类。如:人、桌子、国家、 星体。语词中的普通名词都表达普 遍概念。普遍概念有“有限普遍概 念”和“无限普遍概念”之分。
二、概念和语词的联系与区别
(一)概念与语词的联系
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语词是概念 的语言形式。任何概念都是通过语词 来表达的。一般来说,简单概念由词 来表达,复杂概念由短语来表达。
(二)概念与语词的区别
1.并非所有的语词都表达概念。在汉语 中,一般来说,反映一定事物、具有实 在意义的词(名、动、数、量、代词等) 表达概念;不反映一定事物、无实在意 义的词(副、介、连、助、叹、语气词) 不表达概念。 2.同一概念可用不同词语表达。 3.同一词语在不同情况可表达不同概念。
单独概念:反映一个对象的概念, 它的外延所反映的是一个分子组成 的类。如:北京、鲁迅、五四运动、 这位同志、南京的锺山、中国共产 党、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语词 中的专用名词和某些短语表达单独 概念。
空概念:外延是空类的概念。这种概 念所反映的“类”在现实中不存在任 何具体的分子,它是人们在头脑中把 不同对象的属性加以综合并根据这些 属性构成的一个特定的“类”。如: 大于2小于1的数、正方形的圆、永动 机、神仙、凤凰、龙。空概念也有内 涵,但无外延。它的特殊性在于:它仅 存在于思维中,在客观现实中不存在相 应的事物。
二、集合概念、非集合概念(根据反映对象 是否为集合体) 集合概念:以事物的集合体为反映对象的概 念。集合体是由若干个个体组成的统一整体, 个体和集合体之间的关系是部分和整体的关 系,部分不具有整体属性。如:森林、丛书、 班级、工人阶级、中国共产党。
非集合概念:不以事物的集合体为反映对象的 概念。它反映的是一类对象,这个类或由一个 分子组成、或由若干分子组成,类中的分子具 有类的属性,二者之间是属种关系,所以,有 些非集合概念既可适用于它所反映的类,也可 适用于类中的分子。如地球、月亮/书、人、树、 同学、工人。
白菜、胡萝卜、西红柿、茄 子、黄瓜…… (同一属概念:蔬菜) 笔、墨、纸、砚(同一属概 念:文房四宝) 沙发、水、天空、坦克 (不同属概念中的种概念)
ABCD E
(二)矛盾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 是互相排斥的,而且这两个概念的 外延之和等于它们属概念的外延。
生—死 男人——女人
A
B
红色——非红色
公有制——非公有制
一、相容关系:外延全部或部分重合的两个 概念之间的关系。 (一)全同关系:外延完全重合的两个概念 之间的关系(A=B)
鲁迅—《祝福》的作者
A
指南针—指北针
母亲—妈妈
B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
(二)属种关系: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 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的两个概念之间的 关系(A包含B、B包含于A)
教师——教授 学生——大学生
一、概念的限制:是通过增加概念的内 涵以缩小概念的外延,即由外延较大的 属概念过度到外延较小的种概念的逻辑 方法。限制的极限:单独概念。 艺术作品→文学作品→小说→短篇小说 →鲁迅的短篇小说→《阿Q正传》 词→实词→动词→及物动词 概念的限制是思维重点由一般转向特殊、 由概括转向具体的过程。当我们对事物 不满足于一般认识而要求具体化时就用 限制的方法。限制所要解决的是概念如 何准确反映事物的特殊性。
基本规律——同一律(A是A)、不矛盾律(A不是非 A)、排中律(A或者非A)充足理由律(A真,因为 B真并且B能推出A)。它反映普通逻辑学所研究的全 部对象的基本特征,对各类逻辑形式的正确运用具有 普遍意义。(一般规律)
(三)简单的逻辑方法:根据事实材料或思维材料, 按照逻辑规律、规则,形成概念、明确概念、作出判 断、进行推理的方法。如比较、分析、综合、限制、 概括、定义、划分及探求现象间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 等。这些都是以思维的确定性为前提的。
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一)什么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有 属性或本质属性,它是概念的“质”的 方面。对象的本质属性只有当其被反映 到概念中时,才能成为概念的内涵。 概念的外延: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 性或本质属性的对象,即通常所谓概念 的适用范围。对象的数量只有当其被反 映到概念中时,才能成为概念的外延。
二、逻辑学的构成
逻辑学
传统形式逻辑
形式逻辑
现代形式逻辑 辩证逻辑
演绎逻辑 (普通逻辑) 归纳逻辑 数理逻辑
模态逻辑 多值逻辑 认识逻辑 时态逻辑 模糊逻辑
逻辑学的三大发源地:古代希腊、古代中国、古代印度
三、思 维
(一)什么是思维 思维是人在脑子运用概念以作出判断和推理的过程,是 人脑对于客观世界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形式逻辑学
聂 焱 讲授
第一章 引论
第一节认识、思维和逻辑
一、“逻辑”(Logic)的含 义
原义为:思想、言辞、理性、规律等。在现代汉 语里指: (一)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二)思维的规律、规则 (三)某种特殊的理论、观点或看问题的方法 (四)逻辑学: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及其基本规 律以及人们认识现实的简单逻辑方法的科学。
第二节 普通逻辑学的对象和性质
一、普通逻辑学的对象
(一)思维的逻辑形式:人们的思维过程都要 概念、判断和推理来承担和表现。概念、判断 和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反映在概念、判断、 推理中的特定对象及其属性就是思维的具体内 容。思维的具体内容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赖以 联系的构造方式就是思维的逻辑形式。思维的 逻辑形式是从具有不同内容的思维形式中抽象 概括出来的,是该类思维形式所共有的。
教师不是体力劳动者 作家不是教师
—————————— 所以,作家是体力劳动者 (错误:两个否定前提不能得出结论)
如果一个干部以权谋私,那么他就不是一个好干部 某人并未以权谋私
—————————————————————— 所以,不能说他不是一个好干部
(错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
群众是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英雄 我是群众
第三节 学习普通逻辑学的意义
普通逻辑既是表述、论证的工具,又是认识工 具,既有表述论证作用,又有认识作用。
一、能给人们提供探求新知识的逻辑工具 二、能帮助人们更好地表达思想 三、掌握逻辑知识,还有利于学习、理解、 掌握其他科学知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