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宫观
新余市仰岗庙
新余市仰岗庙,宫观,原名仰山孚惠灵祠,又名仰天庙、仰山庙,为新余道教文化交流中心。
仰天岗,原名仰冈、仰山,位于新余市城区西北,距仙女湖18公里,海拔约450米。
康熙年间《新余县志》卷五载“仰天岗,高峻若屏,为邑之祖山。
山顶有仰山庙,庙前有仰天池,泉甘岁旱不竭”。
相传,北宋年间,新喻长乐乡(今观巢镇)茂山村,出了个黄公真人。
黄公真人,姓黄,名希璋,字石丘,亦号紫云真人,生于庆历元年(1040年),卒于嘉佑癸卯年(1063年)。
黄公真人“幼敏颖异,不类群儿,状赋严厉,孝敬父母。
”刚满十三岁时,“知大上道教之法,明养生玄旨之术,历览古今,父师皆奇之。
一日,父命牧牛,往于仰冈之麓。
遇二禅道,高品玄谈,厂衣道履,拂尘摩胸。
指曰:‘可导引救济生灵之术。
’子闻之即跪伏,愿拜为师,请明以教。
二道见其恳祷之诚,遂以神咒、令旗、画角授之曰:‘汝牛
久失,急觅之。
’去不二三步,反目不见道士矣。
顿悟曰:‘非仙即神也!’执其所授,舞蹈如意。
巡其牛迹,俄而至于三珠石,见牛卧于其间,叱而起之曰:‘此间石列三台,僻静无垠,正为修道之处,莫非天地为吾所设!’于是,日夕居于其间,唪诵神咒,蹈舞旗角,不期年而得道。
其石岭有一山禽,效其唪诵舞蹈,怪而异之曰:‘吾欲击之,奈莫能升!’默见不已,其禽数飞于前,上下其间,鸣默若引而登之状。
君于是恍然不觉身轻鸿毛,飞升石岭。
见鸟入于泉窃之里,君曰:‘鸟能入于石,吾亦能之。
’嗟曰:‘夺吾神此禽,益吾道此禽也!’归拜父母曰:‘恐不教罪,吾道教未成,当入山记师,以求精焉。
’遽别人于三珠石。
”仙逝之前,他嘱咐父亲:"死后,封尸鼓中,让鼓任意滚转,鼓停之处,便是葬所。
"家人依言而行,鼓转之后,竟往仰天岗上跳七八里,转到其母坟墓附近的黄节陵,就停止不前了。
其父就在那里将他埋葬。
从此,乡人就称那里为转鼓陵。
黄公真人得道成仙后,依然泽被乡里、护国为民。
据新余茂山《黄氏族谱》和《新余县志》记载,北宋宣和七年(1125
年),金人破辽之后,撕毁盟约,大举兴兵南犯,转而攻宋,大军很快逼近宋都开封,把都城围个水泄不通。
宋王朝仓促应战,派大将张孝纯、孙翊率兵迎敌,双方对峙,鏖战经年,金兵不退,满朝文武,惊恐万状,宋徽宗一筹莫展。
正在危难之际,宋徽宗忽然看见一位道童手执令旗,手舞足蹈,画符念咒,在阵前指挥,挥动三军,驱兵掩杀。
金人抵挡不住,纷纷败退,遂解都城之围。
宋徽宗立即遣人追问道童姓名,道童回答:“我是新喻仰冈道人。
”
第二年,即靖康元年(1126年),宋钦宗继位,索查道童根底,获悉道童系新喻县人,名黄希嶂,在六十二年前已经逝世。
逝世后,常有英灵显圣,为民造福,乡人乃为之建立庙堂,四季祭祀,香火不绝。
这次在国难当头之时,又显现真身,挥军御寇,保家护国。
于是,钦宗皇帝惊叹不已,为褒奖英灵,遂降旨刺封黄希嶂为“真君”,赐法号为“仰天冈开山得道护国孚惠石丘黄公真人”,并为之重修庙宇,再塑金身,赐其庙匾日:“仰山孚惠灵祠”。
在御封中,钦宗皇帝将“仰冈”改为“仰天冈”,其意在于“仰仗天恩,使
英灵显圣,护国佑民”。
在古代社会有人得了皇封,这是无上的光荣。
从此“仰冈”改称“仰天冈”。
又因“冈”与“岗”通用,后人即呼为“仰天岗”。
至明嘉靖二年(1523)六月,新喻干旱,知县黄瀛祭庙求雨,旋而大雨如注,全县因此获得好收成。
然而,由于庙宇破烂不堪,无法修补,并且庙的位置不好,朝拜者晨夕拜祭行动不便。
由新余籍的官员朝散郎、新授邵阳通判肖遵提议重建,新余籍进士罗松、李梦熊二人协助拟订建庙方案,由僧人智印具体负责庙宇设计和施工事务。
筹划人员选好了庙址(即现在的仰天岗顶),择定吉日良辰,于同年秋初动工兴建。
年底,大庙落成。
第二年,雕塑造形,丹表彩绘,装点完毕。
庙堂飞檐阿桷,咬龙腾奋,金身闪光,新貌灿烂壮观。
据《新余县志》记载,建庙之初,因庙址选在山顶,至山脚有十华里长,山高、路陡、林密,仅有一条羊肠小道相通,所需木材又长又粗,难以搬上,民工苦不堪言。
庙内有一泉井,一天晚上,民工梦见神人对他们说:“你们可以从岭上的井中提取木材,要多少供给多少,保证供足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