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氨酯化学与工艺泡沫
研究认为,在单位体积的液相中分散一定体 积的气体时,若要产生分散比较均匀的微细泡沫,
必须要给体系施加一定的自由能(ΔF),如下式表示
ΔF=γA
式中: ΔF为自由能;γ为表面张力; A为气泡界面总面积
由于在液体泡沫体系中,始终存 在着气-液两个相界面表面积减少的 趋势,如若不给予体系足够的自由
能。那么,液相中的气泡就会产生 合并或气泡崩塌现象。
(4)气泡液膜的双面电性效应对泡膜的减薄 也有一定作用。
下列因素能促使气泡液膜减薄,使液膜破裂。
(1)因液膜的毛细管作用使液膜产生流散,其中因重 力作用产生的流散现象影响最大。
(2)气泡壁液膜因个别部位上的热点或消泡助剂的存 在造成表面张力降低。
Chemistry and Technology of Polyurethane Polyurethane Foam
第四章 聚氨酯泡沫
4.1 性能特点及分类
聚氨酯泡沫塑料:由大量微细孔洞及聚氨酯 树脂孔壁组成的多孔性聚氨酯材料,一般称之 为“聚氨酯泡沫塑料”(Polyurethane Foam or Cellular Polyurethane)。
聚氨酯泡沫是聚氨酯材料中用量最大的品 种之一,用量在50%以上。
主要特征:多孔性、低密度、比强度高、无臭、 透气性好(软泡)、高绝热性(硬泡)、泡 孔均匀、耐老化,对金属、木材、玻璃、纤 维等具有很强的粘附性。
根据所用原料品种不同及配方用量的变化, 可以制成不同密度、不同性能的软泡、半硬 质以及硬质泡沫材料,用于各种保温隔热材 料、缓冲材料、座椅靠垫及床垫等。
dγ=-ΣΓdμ
其中:Γ为组分的化学电位; μ为该组分的表面过剩量
根据上述关系,在一定数量溶质的情况下,表面积 的增加将使表面过剩量减少。提高表面张力将会阻碍 表面积的进一步扩大,即阻碍气泡膜进一步减薄。因 此,降低表面张力能阻止泡壁的减薄,有助于气泡的 稳定。
气泡壁膜上的液体,由于毛细管作用,会产生液体流散 现象(drainage),这是影响泡孔稳定的因素之一。
• 根据上式的原理在体系中加入降 低表面张力γ的物质,如硅油类表 面活性剂,可在同样能量ΔF的 条件下获得较大的气泡界面总面 积(A),因此,加入适当的表面 活性剂有利于生成细微的气泡分 散体。
根据经典理论,在发泡过程中,圆球状气泡内的气 体压力比周围液体的压力要大,小气泡中气体的压力 要比大气泡中的气体压力要大,它们的压力与压力差 分别以Δp和Δp'表示
气泡壁部分放大剖面模型
液体流散的结果势必造成气泡液膜膜 壁变薄,对气泡的稳定性越发不利,而 液体粘度越大,液体的流散就越困难, 因此,液体粘度的增加,无疑将对泡沫 的稳定起到积极的作用。
如在液体反应体系中添加某些能促进液体凝胶反 应的催化剂,加速液体粘度增加速度,必将使液膜流 散量减少,有利泡沫体稳定性的增加。
在配方中加入诸如硅油等助剂,可降低液 体物料的表面张力,能使气体尽快地进入自 行“核化”区域(Ⅱ区);
在原料温度条件一定的情况下,使用较强 的促进气体发生的催化剂,也能迅速提高物 料中的气体浓度,使系统加速进入自行“核 化”区域,并产生较多的气体。以得到更多、 更细密的泡沫体。
二、泡沫的稳定作用 1、气相的作用
根据上述分析,避免泡沫液膜变薄,提高泡 沫稳定性的因素,总结归纳如下: (1)增加气泡总的表面积,即增加自由能。 (2)当气泡液膜壁变薄时,减少被吸附组分的表 面过剩量,使表面张力增加,表面积增加所 需的自由能,可阻止泡膜壁变薄和破裂。
(3)增加物料粘度能有效地延阻气泡膜壁减 薄的趋势,该因素最为重要,在聚氨酯发 泡反应的40~60s内,该因素的影响力将 超过其他因素。
气泡内压力:Δp=2γ/R
压力差:Δp'= 2γ( 1 - 1 ) R1 R2
γ为表面张力;R为气泡半径; R1,R2分别为小气泡和大气泡的半径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气泡会逐渐扩大、 扩散并合并到大气泡中、使气泡的形状和体 积逐渐变大。如果在配方中添加有利于降低 表面张力的助剂,可降低大、小气泡间的压 力差,提高泡沫的稳定性,能生产出泡孔较 细密的泡沫结构。
PU foam type
PU foam type
Rigid foam
Density kg/m3
10-200
Approximate mixing ratio (polyol/isocyanate)
1:1
Rigid integral-skin foam
180-1100
1:1
Semi-rigid integral-skin foam
150-1100
2:1
Semi-rigid filling foam
100-300
2:1
Cold-curing flexible foam
20-70
3:1
Hot-curing flexible foam
25-50
2:1
4.2 聚氨酯泡沫制备的化学反应
聚氨酯泡沫体的制备是比较复杂的过程,它主要有 以下几个特点: ①反应速度快。 ②聚氨酯泡沫体的合成过程伴随着大量热量放出。 ③反应类型复杂、多样,且彼此间有选择性和竞争性。 ④从原料到产品,相态会产生突变,体积会快速增长。 ⑤聚氨酯制备所用基础原料来源多样。
2、液相的作用 作为气液两相的另一方,液体的作用是气泡 稳定的另一主题。不论液体表面张力如何,纯 净的液体都不可能得到稳定的气泡。如若需要 获得相对稳定的气泡。则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 件
第一、体系中至少具备两个以上的组分
第二、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优先吸附在气泡表面
根据Gibbs理论,液体的表面张力是由被吸附溶质的 类型和数量决定的。
在聚氨酯泡沫发展过程中,在工艺技术上有两 大突破,有效地推动了这一品种的高速增长。 第一、使用廉价的聚醚多元醇取代聚酯多元醇。 第二、聚氨酯泡沫塑料专用催化剂的研制和使用是该 材料得以高速发展的“催化剂”。 第三、各种加工新装备的研制和使用。
由于生产工艺的不同以及配方组分的可调性,聚氨 酯可以制备许多不同品种的泡沫塑料,分类如下。 ⑴硬泡及软泡 ⑵高密度及低密度泡沫 ⑶聚酯型、聚醚型泡沫 ⑷TDI型、MDI型泡沫 ⑸聚氨酯泡沫及聚异氰脲酸酯泡沫 ⑹一步法及预聚法生产 ⑺连续法及间歇法生产 ⑻块状泡沫和模塑泡沫
NHCONH + CO2
上述几个反应产生大量热量,这此热量可促使反应 体系温度的迅速增加,使发泡反应在很短的时间内完 成。并且,反应热为物理发泡剂(辅助发泡剂)的气化发 泡提供了能量。
2)交联反应
在聚氨酯的合成过程中,所用原料官能度通常均 大于2或等于2,当f=2时,正常条件下反应得到线形 分子,当f>2时,生成的聚氨酯分子将出现支化和交联 网状结构,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即使是f=2,也能生 成支化和交联网状结构。
根据拉派莱斯和扬氏(Laplace, young)理论,液相泡孔壁膜由于在 ①和②处的压力低于壁膜③处的压 力,使壁膜③处的液体向①、②二 处流散(压力流散),同时由于重 力的影响,大部分液体将向②处流 动(重力流散) 。液体流散数量与 ①、 ② 两端距离L成正比关系,即L 距离越大,液体的流散量越大。
物料体系温度升高,液体粘度将下降,表面张力减 小,气泡液壁减薄的趋势增加,会加速气泡壁膜的破 裂。
在泡沫稳定中还存在双面电性效应,例如气泡膜 壁双面上的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由于气泡的膨胀, 在液膜被牵引的情况下,会在液膜的内、外表面上 产生电荷积累,当膜壁面靠近时。电性的相斥力将 会阻止气泡膜壁变薄,而液壁两面的范德华力在相 互吸引的作用下,会使气泡壁膜变薄,但这种作用 力相对较弱。
聚氨酯化学与工艺
Chap.4 聚氨酯泡沫塑料
• 4.1 性能特点及分类 • 4.2 聚氨酯泡沫塑料合成的化学反应 • 4.3 聚氨酯泡沫体的胶体化学及物理化学
教学目的及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聚氨酯泡沫材料的 分类,熟悉掌握形成泡沫的化学反应、成 泡原理、稳定原理,了解泡沫材料的加工 工艺方法,了解块状泡沫、模塑泡沫的制 备方法,掌握制备泡沫材料所用原料种类, 熟悉软泡、硬泡、高回弹等泡沫的配方计 算方法,了解泡沫材料的用途。
在聚氨酯的合成过程中,生成的脲基和氨基甲酸酯 都含有-NH-结构,在高温下(120℃~140℃)和 100℃下和-NCO反应生成脲基甲酸酯和缩二脲交联。
NCO + NHCOOR NCO + NHCONH
NHCON COOR NHCO N CONH
3)异氰酸酯的自聚反应
异氰酸酯的三聚化反应也是十分重要的反应之一, 在适当的催化剂下,生成N-C六元环结构,目前已发展 成为异脲氰酸酯类型的泡沫塑料(PIR)。
基团的反应式如下:
NCO + HO
NHCOO
在有水存在的发泡体系中,例如聚氨酯软泡发泡 体系、水发泡聚氨酯硬泡体系,多异氰酸酯与水的反 应不仅是生成脲的交联(凝胶)反应,而且是重要的产气 发泡反应。所谓“发泡反应”, 一般是指有水与异氰 酸酯反应生成取代脲,并放出CO2的反应。
NCO + H2中反应或依靠反应产生的温度产生 气体物质并使气体挥发。随着反应的进行和反应热量 的大量产生,气体物质的发生量和挥发量不断增加。 气体浓度增加到超过饱和浓度后,在溶液相中开始形 成细微的气泡、并上升,即发泡历程中所示的I区。在I 区即将结束时,在液相聚氨酯混合物料中即出现乳白 现象。该时间在聚氨酯泡沫体生成中称为乳白时间 (cream time)。
聚氨酯材料的发泡成型过程 是物理、化学作用同时存在 并相互影响的过程,影响泡 沫上升、凝固的过程比较复 杂。
1) 基本反应(-NCO与-OH、-NH2、H2O的反应) 多元醇与多异氰酸酯生成聚氨酯的反应,是所有
聚氨酯泡沫塑料制备中都存在的反应。发泡过程中 的“凝胶反应”一般即指氨基甲酸酯的形成反应。 因为泡沫原料采用多官能度原料,得到的是交联网 络,这使得发泡体系能够迅速凝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