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物学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普氏原羚的生存现状和保护
课程名称:保护生物学
学院:
专业:
学生姓名:
学号:
普氏原羚的生存现状和保护
摘要:普氏原羚,别名滩原羚、黄羊,曾经广泛分布于内蒙古、宁夏、甘肃及青海。
由于
人类活动影响及栖息地恶化,该物种的数量下降,分布区范围锐减,而现在普氏原羚只分布于中国青海省,包括青海湖周围,以及天峻县和共和县。
关键字:普氏原羚现状原因保护
一:普氏原羚简介
普氏原羚别名滩原羚、黄羊,1875年由俄罗斯博物学家普热瓦尔斯基在中国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上发现并命名。
普氏原羚全身黄褐色,臀斑白色。
仅雄性有角,双角角尖相向钩曲。
栖息于山间平盆地和湖周半荒漠地带,以数头或数十头为群,冬季往往结成大群。
以莎草科、禾本科及其他沙生植物为食。
曾经广泛分布于内蒙古、宁夏、甘肃及青海。
由于人类活动影响及栖息地恶化,该物种的数量下降,分布区范围锐减,而现在普氏原羚只分布于中国青海省,包括青海湖周围,以及天峻县和共和县。
普氏原羚体型似黄羊,但体形比黄羊略小,体长大约为110厘米左右,肩高约50厘米,雄羚长有一对具有环棱的黑色硬角,角尖相向内弯,角长约30厘米,角的下半段粗壮,近角尖处显著内弯而稍向上,末端形成相对钩曲,这点与朝内后方弯曲的黄羊角不同。
嘴唇黑色,颌下白色。
成年体重雄性个体重约27公斤,雌性个体重约23公斤。
尾巴较短,不足11厘米。
夏毛短而光亮,呈沙黄并略带楮石色,秋末换毛,冬季毛色较浅,略呈棕黄
色或乳白色,四肢内侧和腹部着白色毛被,其中间为醒目的棕黑色尾巴。
一旦受到惊吓,普氏原羚臀部的白毛会竖起外翻,在绿色和黄色草地的反衬下格外醒目,警示同伴有危险临近。
二:普氏原羚的种群特征和现状
普氏原羚种群数量少和种群参数变化较大,自然灾害更增加了普氏原羚的灭绝风险。
普
氏原羚雄性个体数量少可能导致近亲交配,增加遗传瓶颈效应,加以流行病和人类干扰导致了普氏原羚在当地有较高的灭绝风险。
普氏原羚由于种群隔离还面临着遗传多样性丢失的风险。
因此有必要监测普氏原羚的遗传多样性变化,尽可能建立生态走廊以利于基因交流或者通过交换繁殖个体来尽可能保存遗传多样性。
据1986年的调查及访问了解,但是种群尚有350只左右,不仅数量未增长,反而急剧下降,可以认为该种是世界上有蹄类中最濒危的一个种。
由于今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一系列保护普氏原羚的政策,其数量在缓慢地增长。
仅就目前所知,青海省青海湖四周仅残存有6-7个种群,即鸟岛附近1群,约20只;湖东种羊场及克土一带生存有160只左右;青海湖火车站附近一群约40只,湖之北岸海晏县甘子河乡1群约60只,刚察县哈尔盖乡的1群约100只,天峻县生格乡2群共约180只。
目前总数量恐不足600只。
三:普氏原羚数量下降的原因分析
普氏原羚数量急剧下降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人类的活动导致其数量锐减。
人类的活动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栖息地的缩小和破碎化
各个活动区域草场严重退化,沙化面积逐步扩大。
以前茂盛、丰富的草场,现在以狼毒花等杂草替代,草场质量急剧下降,鼠害严重,裸地、滩涂地增多,
家畜超载。
(二)围栏对普氏原羚自然活动的阻隔
在普氏原羚活动、交配、繁殖期间,围栏极大地方便了狼和狐狸对普氏原羚的捕猎,限制了普氏原羚的活动区域,增加了普氏原羚的死亡数量。
(三)家畜和普氏原羚的冲突严重
普氏原羚没有固定的觅食地、饮水地、活动区域家畜数量过多,牧场超载严重,造成了与家畜争抢夺食、你进我退、你退我进的现象。
(四)偷猎现象依然存在
(五)缺乏水源
(六)外寄生虫疾病发生率较多,并导致普氏原羚死亡现象
(七)近亲交配
人类活动增加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干扰和阻碍了普氏原羚栖息地的生态环境,致使普氏原羚栖息地生态环境植被被破坏、种群支离破碎,草场面积不断减少,致使普氏原羚的栖息地越来越小。
四:普氏原羚的保护
(一)种群特征与普氏原羚保护
普氏原羚种群数量少和种群参数变化较大,自然灾害更增加了普氏原羚的灭绝风险。
在过去的几年里,普氏原羚的分布面积在急剧减少,因此管理和保护行动不应该仅仅局限在普氏原羚种群,还应该研究普氏原羚的种群生境需求和最小可存活种群。
特别是在自然灾害条件下,必须保护足够的生境来维持普氏原羚最小可存活种群。
高密度狼可能影响着普氏原羚的生存。
为了预防狼捕食对其种群造成威胁,有必要控制狼密度的增长。
另外,也可以考虑异地保护和在当地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宣传。
(二)食物资源,普氏原羚的生长发育和普氏原羚的保护
青海湖地区优良牧草多,营养价值高,但是由于青海湖地区自然条件严酷,冬季漫长,草场匮乏,严重制约着普氏原羚种群数量的增长。
所以在普氏原羚的产仔期,划分禁牧区,减少对普氏原羚的人为干扰。
在产仔哺乳期,适当补饲,利于普氏原羚母体营养和幼体存活。
(三)家畜,草原管理和普氏原羚保护
野生动物种群和家畜种群数量处于波动之中,因此要强调草原管理措施的灵活性。
要吸收当地长期形成的行之有效适合当地实际管理措施,如季节性放牧。
要对草场进行优化季节配置,特别要注意保证冬春季牧场的面积,使各季牧场的牧草总供给与总需求得到平衡。
要进行优良牧草选育及建立人工草场。
对退化草地要通过封育,选育优良牧草品种,优化配置群落结构和除琇灭杂来恢复和重建。
(四)草原围栏与普氏原羚保护
构建围栏是人类管理草原生态系统的措施。
围栏除了调节草食动物的采食强度以外,还
会对草原生态系统内的野生动物产生影响。
围栏阻止野生动物的迁移,导致生境斑块化,近
亲繁殖加剧。
野生有蹄类动物试图越过围栏时,围栏能够导致野生动物受伤,甚至死亡。
对于普氏原羚这种种群数量小的动物,这些损失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在青海海晏县克图地区,围栏导致的死亡时影响普氏原羚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围栏对普氏原羚的食物采食的选择,生境选择等影响显著。
虽然围栏能够提高普氏原羚的食物资源的现存量,但是负面影响显著,如围栏影响普氏原羚的迁移。
由于普氏原羚与家畜在体型大小,运动能力等存在差异,建议结合普氏原羚和家畜的生物特征和行为特点等,设计围栏的走向,高度,宽度等,达到禁止家畜牧食和允许普氏原羚迁移的目的。
设计围栏时还应该考虑到普氏原羚基本生境需求,如食物,水和隐蔽物等;围栏内封育草原适度放牧将有利于提高草原的生产力和普氏原羚的保护,但是具体的载畜量有待于进一步的放牧实验研究。
(五)人类活动与普氏原羚保护
普氏原羚仅分布在青海湖沿岸有限的区域内,没有圈养种群,一旦灭绝,将无法恢复。
在保护普氏原羚时,要考虑牧民及其家畜的需要,需保持生态系统不受破坏,维持生物种群的丰富度。
只有如此,普氏原羚的保护才能真正有可能成功。
普氏原羚种群数量收多因素影响,人类通过狩猎可以直接影响普氏原羚的数量,也通过影响与普氏原羚所处生态系统中的一些相关因子来影响普氏原羚种群。
如果野生动物分布区的群众积极参与野生动物的保护并且从中获益,野生动物资源就能够得到长期有效的管理。
草场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是相辅相成的。
对青海湖草原生态系统,应采用多种措施,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和普氏原羚的保护。
合理利用草原资源,优化放牧模式,发展季节畜牧业使青海湖草原生态系统发挥更大的潜力。
除了生境与物种保护管理外,在普氏原羚的保护中更重要的是加强对人的管理,关键不在于有什么样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在与保护措施能不能得到保障,能不能管住人。
因此,国家和政府都应高度重视对人的管理工作,开展教育和提高意识,让人们增加对动物保护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能力,同时约束人类自己的行为。
还有就是使用政策和法律手段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最后一个重要的工作设法改善民生与经济,因为想要有效保护物种就必须得到当地人民的配合,就必须考虑当地人民的生活出路和经济,通过各种措施来改善经济,减少开发,增强责任感,帮助人们自觉参与普氏原羚的保护工作中来。
总之,人类将最终决定普氏原羚的命运。
我们人类应该共同携手来保护普氏原羚。
参考文献【1】孟秀祥,保护生物学研究,出版社:中央民族出版社,出版时间:2004.6。
第三章普氏原羚的保护,第十二章普氏原羚的采食对策,第十四章中国青海湖东地区普氏原羚种群特征研究。
【2】贾竞波,保护生物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6.第八章第三节物种多样性保护
图片来自百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