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艺术作品的表现与再现性

试论艺术作品的表现与再现性

试论艺术作品的表现与再现性
摘要:表现,是把要表达的艺术思想通过各种形式传达给受众,而再现指的是将原有的东西经过艺术家的重新构思或创作之后再次呈现出来。

在人类艺术史上,一切真正的艺术都既再现客观现实,又表现主观理想。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都是艺术在本质上不可缺少的因素。

关键词:艺术作品表现性再现性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谐统一
艺术作品的表现性与再现性
艺术应该是有意味形式的,能够激起人们审美感情的才能称之为艺术作品。

艺术形式的“意味”是隐藏在事物表象背后并赋予不同事物以不同意味的东西,它即可是具象又可是抽象的。

艺术作品的创造形式则应该充分利用色彩、线条、体面、明暗等表现出来,变异、夸张和含蓄是其内在的手段。

表现艺术——强调主观情感,不循规蹈矩,不机械模仿,不求绝对真实效果,而把扎实的基本功隐藏在背后,只充分利用基本功而不会滥用基本功。

并能充分运用各种符号形式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意趣,由于表现艺术摆脱了服从客观物象的束缚而得以充分显现它的意味,使之不断能创新。

再现艺术——以客观物象去描绘,虽然也有加工改造,也有主观表现因素在内,但作品中的物象与现实中的物象还是基本吻合。

画得最好,功夫最深也不过是千篇一律,真可谓画之辛苦,看之无味,尤其是那些专事描绘客观物象平庸的作品中,形式意味甚至是不存在的,早已被客观事物表象所掩盖扼杀了。

由此可见,就艺术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方面,表现性作品更有其意味形式,更具有创新的空间
巴洛克艺术就是具有很强的表现力的代表。

罗马是巴洛克艺术的诞生地,从这中心向外散布到整个欧洲,以及在美洲的属地。

这时期的画家倾向在画中使用弧线及对角线,画作中充满动势和戏剧性的光影及色彩,使画里的空间产生无限的错觉,藉以把观赏者的眼光带进画里。

代表性画家有:义大利的卡拉瓦吉欧、贝尼尼、法国的普桑,以及西班牙的委拉斯盖兹等。

除了画作外,巴洛克艺术也表现在建筑上。

充满装饰的建物,大量采用弧线的整体造型,圆屋顶、大扶梯以及十分考究的庭园、广场、喷泉、桂廊和雕刻,都是当时建筑物的特色。

决定本质特征的依据
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与科学、伦理等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一样,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能动地反映社会存在,并积极地影响人的精神世界,反作用于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

但是,艺术为一种满足人们特殊精神需要的审美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其特殊性。

作为观念形态的东西,艺术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形式的本质特征,首先取
决于它所反映的对象的特殊性和掌握方式的特殊性二者的统一。

艺术反映的对象虽是统一的客观世界,但却是客观世界的特殊方面,即在社会历史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能引起人们普遍兴趣的、具有各种审美特征的具体生活现象。

在一定意义上讲,艺术有其特殊的反映对象,即作为人的社会本质与其丰富多彩的具体表现相统一的生动、完整的社会生活。

所以,社会的人及其内心世界总是艺术反映的中心对象。

即使艺术作品中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其反映角度和意义也不同于自然科学中的研究对象。

这种自然景物的描绘不仅是自然本身的一些自然属性、特征的直接再现,同时也是人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面貌的一种间接表现。

它能满足人们对艺术的特殊审美要求,使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

审美对象的这种特殊性,从根本上决定了艺术必然要从本质与现象的统一、再现与表现的统一中去把握现实生活。

以形象揭示生活本质
艺术作为人对世界的一种特殊掌握方式,基本特征在于,它不是象科学那样用抽象的概念、范畴、理论体系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规律,而是用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和形象体系的形式揭示生活的本质。

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手段,是从本质与现象、个别与一般的有机统一中完整地把握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

艺术思维是一种创造性的形象思维。

艺术家对生活本质的把握,虽然必须从感性认识深化到理性认识,但这一思维过程始终不脱离对事物的具体的形象感受和情感体验,其结果不是概括出抽象的概念和理论体系,而是通过对生活素材的选择、提炼和集中,概括出显示生活本质的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典型形象或意境。

因此,艺术的形象思维以情感体验为中介,是本质化与个性化同时进行的过程。

现实生活通过艺术家的创作转化为艺术形象时,也就具有更典型、更理想、更有普遍性的特征。

再现因素与表现因素的统一
艺术能动地反映现实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艺术形象既是现实生活审美特性的概括,又是艺术家对现实的审美情感的呈现,它的内容是客观与主观,再现因素与表现因素的有机统一。

艺术作品作为审美意识的物态化形态,产生于创作主体与审美对象的相互作用中。

当艺术家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和概括时,不能不表现他对生活的理解、评价和理想。

艺术家的创作心理活动,首先要以知觉的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突出地选择和再现对象的形象特征,而这种知觉因素又是同想象紧密结合,并受其制约的。

这种创造性的想象不仅再现现成事物,而且能创造出新的形象。

艺术思维中的想象区别于科学思维中的想象,它带有浓厚的情感因素,并推动情感活动自由地扩展和抒发。

中国古代诗论和画论中称之为“情景交融”的境界。

艺术家对生活本质的理性认识在作品中不是以抽象的概念、逻辑推理的形式出现,而是蕴含、渗透在感知、想象和情感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和融合之中。

艺术形象既是对生活现象本质特征的集中、概括的反映,又蕴含着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而通过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和思想的表现,又往往反映和凝集着一定时代、一定阶级的人们的普遍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

在人类艺术史上,一切真正的艺术都既再现客观现实,又表现主观理想。

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都是艺术在本质上不可缺少的因素。

结束语
艺术作品需要表现性艺术去表达其内心强烈感受,同时也需要再现性艺术去展现其真实现象。

进行艺术作品的创作,应该兼顾其表现性和再现性,做到二者的和谐统一,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1、《谈美术教学中的表现性及方法》,李志勤,中国美术教育,1998(6).
2、《艺术学概论》,彭吉象,高等教育出版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