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退役士兵安置措施和办法

退役士兵安置措施和办法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军队履行使命任务相适应的新型退役士兵安置模式的措施办法XXX(XX年X月XX日)XX总人口XXX万人,现有各类优抚对象万人,每年向部队输送新兵人,本籍现役军人人,每年接收退役士兵(转业士官)等余人。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XX各级各部门和有关用人单位顾全大局、克服困难、主动作为、创新勇为,使国家退役士兵安置政策得到了较好地落实。

现就有关情况汇报如下:一、我县落实退役士兵安置政策基本情况新的《退役士兵安置条例》颁布实施后,XX共接收退役士兵人,其中选择新政策在部队办理自主就业的退役士兵人,选择原安置政策的城镇退役士兵人(按新的《退役士兵安置条例》规定,人中符合安置条件的人);接收军队退休干部和无军籍职工人、军队复员干部人、伤病残退役士兵人。

XX年以来,我县财政部门共拨付安置保障金万元,切实保障了退役士兵各项经费及时足额发放。

二、我县落实退役士兵安置政策主要做法(一)统筹考虑,精心安排,在夯实安置基础上狠下功夫。

一是认真统计,及时接收。

由民政部门做好每年的退役士兵(含转业士官等)报到、登记以及档案的接收工作,分别建档,分类归档。

二是前期摸排,有序实施。

在每年度做好退役士兵的接收报到和档案接收整理工作的基础上,对符合安置条件的退役士兵(含转业士官等)做好登记、调查和档案审查工作。

同时,积极解决部分退役士兵待安置期间的生活难题,把困难家庭及时纳入城乡低保范围。

三是出台政策,制定方案。

出台了《XX退役士兵安置方案》(X政发[XX]X 号)等安置政策,明确规定了退役士兵安置原则、安置办法、上岗期限及各单位责任。

(二)合理设岗,尊重意愿,在完善安置措施上狠下功夫。

一是合理设岗。

根据当年退役的符合安置条件的人数,由县编办拿出事业编制安排分配岗位。

XX年,为符合安置条件的人(转业士官),设置了个事业岗位。

二是考聘选岗。

按照安置岗位实行文化考试和实绩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对军龄、军衔、职务、学历、政治面貌、伤残、表彰等量化积分,综合考试分数高的统一公开选岗,确保公平、公开、公正。

XX年月日,我县在民政部门公开进行选岗考试,县人武部、县编办、民政、财政、人社等部门参与,纪检、监察等全程监督,符合安置条件的人参加了应试。

三是自主择岗。

规定对自愿放弃安置或录用岗位的,可申请自谋职业。

先后有选择了自谋职业,人经考试选聘安置上岗。

在充分尊重个人意愿的前提下,符合安置条件的人员,当年全部得到妥善安置。

(三)优兵优分,优先安置,在落实安置政策上狠下功夫。

一是切合实际,伤残优分。

XX年以来,我县接收伤病残退人员人,占全市接收任务的%。

针对实际情况,我县规定对伤残等退役士兵坚持“五个优先”的安置办法,即立功、伤残、抢险救灾、艰苦地区、特困家庭的退役士兵优先安置。

二是随到随接,安置优先。

不片面强调局部利益和困难,对符合接收条件的伤病残退人员做到随到随接。

目前,除部队暂未移交的人外,另名伤病残退人员全部接收。

三是妥善照顾,政策优待。

严格按照伤病残退优待政策,及时落实各项待遇。

对一至四级残疾退役士兵的住房保障,全部按接收时本县商品住宅均价给予补差;对五至六级精神残疾退役士兵,按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标准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助。

XX年,共拨付住房保障金万元、一次性经济补助金万元,并及时按《XX重点优抚对象医疗实施细则(试行)》规定,落实了医疗保障。

(四)注重教育,加强培训,在创造安置条件上狠下功夫。

一是自主选择,免费培训。

采取政府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坚持“自主选择、免费培训”的原则,扎实开展退役士兵免费职业技能教育培训。

民政、人社等部门配合,对退役士兵开展计算机操作、电工操作等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帮助他们取得相应的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的能力。

XX年以来,共有人参加了职业技能培训。

二是学用结合,适用实用。

结合退役士兵文化水平、自身特点、市场和社会需求等,要求承训机构改进教学方法,精心设置培训专业和课程,切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是拓展方式,丰富内容。

通过印发宣传单、给退役士兵一封信等形式,积极搭建退役士兵自主创业、用工单位多向选择的就业平台。

同时,适时组织开展退役士兵招聘周活动。

人社、民政、人武部等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形式发布招聘周活动安排、参加招聘企业情况和用工岗位信息等,在招聘周设专人为退役人员提供就业指导和就业推荐。

XX年至今,共有家企业、余人次(退役人员)进场参加招聘活动,提供岗位信息余条,签订就业意向人。

(五)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在解决安置问题上狠下功夫。

近年来,我县始终把妥善解决退役士兵安置中遗留问题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从讲政治的高度着力解决、认真落实。

一是明确责任主体,落实工作责任。

认真贯彻国发[2005]23号和皖政[2005]1号文件精神,对过去存在的安置遗留问题,采取摸清情况,分清责任,制定措施,妥善解决退役士兵安置中的遗留问题。

同时,要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必须无条件地负责接收安置好退役士兵。

二是加强组织领导,妥善解决问题。

把退役士兵安置遗留问题纳入县政府的目标管理,建立健全了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同时,经梳理后将遗留安置问题分解细化,落实到具体单位,具体到责任人,真正做到“责任到位、工作到位、政策到位、资金到位”。

此外,对责任心不强、工作不力、作风不实、工作落实受影响和不能按规定完成任务的单位和部门,规定从严追究主要领导人的责任。

三是多种渠道安置,多样方式就业。

强化政府的调控职能,采取灵活就业方式,实行安置就业与经济补助后自谋职业相结合的办法,切实解决好安置对象的遗留问题。

对凡能提供稳定就业岗位的,妥善安置上岗;对提供就业岗位有困难或本人自愿自谋职业的,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助,自谋职业安置;对家庭生活困难且符合城乡低保条件的,优先纳入城乡低保保障范围。

三、我县落实退役士兵安置政策存在的难点(一)扶持性政策应具体化。

国家对促进退役士兵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不少,但有些太笼统,不易操作,实施起来有难度,对刚刚起步创业的退役人员扶持帮助作用不明显。

(二)培训性政策应有针对性。

退役人员特别是退役义务兵人员,一般年龄较小、家庭较好,对于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认识不高,出现了“家长一厢情愿,退役人员不太情愿”的现象。

因此,对培训性政策要积极改革,增强针对性,以调动退役人员参与的积极性,也能适应自主安置的需要。

(三)安置性政策应切合实际。

事实证明,一方面转业士官对安置的岗位期望过高,回到地方后工资水平较低,对工资对岗位不满意;另一方面地方上可满足安置的岗位较少,各级倍感安置压力大,特别对我县这样的经济欠发达、国有企业少且条件差、大型企业不多的国家级贫困县,对退役安置人员没有太大的吸引力。

国家对公务员和财政供给事业单位编制,实行“逢进必考”的政策,在经济发展滞后县,对退役人员安置最好的岗位是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但县级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较少,对每年都需安置的不多岗位,地方政府压力较大、难度较大。

(四)优待性政策应适度调整。

对自谋职业和自主择业一次性经济补助配套资金比例不合理,不能体现国防义务均衡负担的原则,造成参军入伍人数越多地方财政负担越重的现象。

特别是伤病残退人员的安置,移交时一方面存在个别残疾士兵家属对部队要求过高,特别是经济补助要求过高,另一方面存在个别部队对相关政策理解不透,对退役残疾士兵及家属思想工作不够细致,存在移交地方“卸包袱”的现象,造成残退人员家庭信访、上访、缠访不断,给地方安置造成了压力。

此外,军队离退休干部移交安置时,存在医疗保险接续问题。

四、对落实退役士兵安置政策的几点建议(一)建议建立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科学规范的安置政策法规体系。

建议突出重点,取消一般,以自谋职业为主,以安排工作为辅。

要按市场经济运转机制,对绝大多数退役士兵采取自谋职业货币补偿安置,只对有特殊功劳的和因公残疾达到相应等级的少数退役士兵实行由国家供养或政府指令性安排工作。

针对退役士兵的优惠政策应考虑其特殊性,简化程序。

(二)建议建立优待兼顾地区差异的安置保障金和扶持培训就业制度。

建议既要制订公平统一的安置保障金标准,又要兼顾地区差异。

实行货币补偿安置既要体现国家对退役士兵的优待,又要兼顾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建议改变自谋职业及自主择业一次性经济补助负担方式,提高省级负担比例,减轻地方负担。

(三)建议建立提高退役士兵创业能力和就业质量的扶持和培训机制。

实行货币补偿安置,已落实了退役士兵的保障待遇,实现了安置工作的公平公正。

但退役士兵还将面临着进入社会就业的难题。

为此,建议三点:一要进一步细化和完善扶持就业和自谋职业优惠政策。

退役士兵自主创业的,除享受优惠政策,还要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适当的低息或无息小额贷款。

二要利用社会资源,加强管理服务,提高培训就业率,不能就培训而培训,就教育而教育,以增强技术的适应性和培训的针对性,使教育培训真正成为就业的“敲门砖”。

三要根据不同培训科目、培训期长短、培训质量、就业率等相关情况,制定培训补助标准,经民政、财政、人社等相关部门审查、核实确认后,财政下拨培训经费给学校。

同时,安置、人社部门和培训机构要紧密配合,建立就业信息网络,为退役士兵和用人单位牵线搭桥,定期组织招聘、推荐就业洽谈会,帮助退役士兵实现初次就业提供平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