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学基础理论

法学基础理论


法/Law
军校学员张亮维权案
某军校学员张亮收到家信,得知家中跑运输 的汽车被同村田某偷开翻入沟中,修理费花去 2000多元,停运损失达1500多元。田某坚持只付 修理费,对其他损失概不负责。 张亮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回信告知家人,田某 侵害行为造成的损失包括:现有财产的损失,如 修理费;失去的可得利益,如汽车正常运输时的 纯收益。于是建议到法院起诉。最终张亮家人胜 诉而得到赔偿。
法/Law
军校学员马某故意杀人案
某军校学员马某毕业之际为分配好单位, 请同乡王某(教员)为其送礼。后来马某发 现王某将礼品据为己有而心生怨恨,便乘 王某出差之机,将其妻和八岁的女儿杀害。 马某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法/Law
我关他只想找回我的狗, 不曾想犯罪了 大学生刘某买的狗丢失。刘某怀 疑是邻家小孩狗娃偷的,便用铁链把狗娃 绑回家中关在狗笼里,逼其说出狗的下落。
——“法学的迷津”
法 学 基 础 知 识
非马克思主义法学对法的本质的概括
引导人们去“和自然相一致地生活”的准则
——古代的自然主义法学派
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宁肯受死而不愿 违反雅典的法律,因为他认为,法 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人在自然面前 是无能为力的
“人天然是城邦的动物

法 学 基 础 知 识
体现“永恒正义”的“健全理性 ”
《家庭、私有制 和国家的起源》
法 学 基 础 知 识
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开始有了法
公元前25世纪 埃及审判记录
汉穆拉比法典
法 学 基 础 知 识
法产生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根源
经济根源: 适应调整经济关系的需要 阶级根源: 适应调整阶级关系的需要 社会根源: 适应管理社会公共事物的需要
法 学 基 础 知 识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有权制定自治条例和
单行条例
特别行政区享有自己的立法权限
法 学 基 础 知 识
立法流程
提出法律 议案 公布法律
审议法律 议案
通过法律
法 学 基 础 知 识
二、法的实施:通过执法、守法等途径,
在社会生活中运用和实现法律规范的 活动。
法的实施的基本内容: 法的执行(执法)
法 学 基 础 知 识
法是一种特殊社会规范(规范性)
法律
特殊社会规范
社 会 规 范
纪律 道德 宗教
一般社会规范
法 学 基 础 知 识

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国家意志性)
法 学 基 础 知 识

法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国家强制性)
法 学 基 础 知 识

法以权利、义务为内容
公 民 行 使 选 举 权
法 学 基 础 知 识
法的历史类型是马克思主义法学对法作 的分类,揭示了法的本质。
与此既联系又区别的概念是法系。法系
是西方学者根据法的外部特征以及法律
实践的特点等因素对法进行的划分。
法 学 基 础 知 识
大陆法系、英美法系——
世界上影响最大的两大法系
类 别 法律适用 判例地位 法律渊源 法律分类 法律编纂 诉讼程序 英美法系 归纳 判例是法 制定法、判例法 普通法、衡平法 倾向单行法 对抗制诉讼 大陆法系 演 绎 不属正式渊源 制定法 公法和私法 法典形式 职权主义诉讼
法/Law
不学历史, 不知社会之更替,事业之伟大; 不学科学, 不知天地之广阔,气象之万千; 不学古今贤达, 不知人格之高洁,正气之凛然; 不学法律, 不知规矩之方圆,公正之可贵。
法/Law
法/Law
一、为什么要学法
阅读以下三个有关大 学生的真实案例,从中我们可 否得到一些启示……
法/Law
军校学员马某故意杀人案
法的概述 法的运行 法与国家、政策 法制与法治
法/Law
第一节
法 的 概 述


法/Law
一、法的概念 二、法的作用 三、法的本质 四、法的起源 五、法的历史类型与法系 六、法律关系 七、法律体系、法律部门和法律规范 八、法的效力 九、法的解释
法 学 基 础 知 识
一、法的概念
汉字“法” 的古体— —
立法意图、法理原则和政策观点对现行法
律的内容、含义及使用的概念、术语、定
义等所作的必要说明。
• 分类:按解释的主体不同,可分为 正式解释: 立法解释、司法解释、 行政解释 非正式解释:学理解释、任意解释
法/Law
第二节
法的运行
法 学 基 础 知 识
一、法的创制(立法)
1、立法:也叫法的制定,指有权的国 家机关依据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修 改、废止法律、法规的活动。
指法的生效范围,即法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 对什么人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它包括: 时间效力:生效时间、失效时间、溯及力
空间效力:全国范围有效、局部有效、域外有效 对人的效力:属人主义、属地主义、保护主义、 折衷主义(属地为主、属人为辅)
九、法的解释
法 学 基 础 知 识
• 含义:由特定的机关、组织、个人,根据国家的
据《说文解字》解释:“法者,刑 也”
法 学 基 础 知 识
《说文解字》:
“ 平 之 如 水 , 从 水 ” 所 从以 去触 ”不 直 去 之 , “
法 学 基 础 知 识
廌(zhi )
一种能“治狱”、“别曲直”的独角 神兽,“性知有罪,有罪触,无罪则不触 ”。
法 学 基 础 知 识
从词源看,汉字“法”意指“平 ”、“正”、 “直”和“公正裁判” ,含实体和程序两种含义。
任何社会作为一个整体,都有一定的规则和秩序。
氏族习惯 法律规范
原始社会行为规范
阶级社会行为规范
道德规范
无阶级社会行为规范
法 学 基 础 知 识
原始社会的氏族习惯是法吗
半坡遗址
法 学 基 础 知 识
在马克思主义法学出现以前,有人认为 法是从来就有的,永恒存在的。在这种观念 之下,下列现象都曾被认为是法—— A.原始社会行为规范 B.自然规律
——近代的自然法学派
法是客观精神和它通过人的意 志所表现出来的精神世界之间 的统一 “理性,也就是自然法,指导 着有意遵从理性的全人类:人 们既然都是平等和独立的,任 何人就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 健康、自由或财产。”
法 学 基 础 知 识
主权者的命令——实证主义法学
人类之所以需要法,是一个国君成功统治社会必 需的,是维持社会秩序、增进社会整体利益必需 的。法律是贯彻统治者意图的一种手段,是君主 行使惩罚权的一种方式
法 学 基 础 知 识
法 学 基 础 知 识
与“法”字有密切联系的另 一个字是“律”。据《说文解字 》解释,“律,均布也”。
所谓 “均布”,古代调音律的 一种工具。说明律有规范人们行为 的作用,是普遍的人人必须遵守的 规范。
法 学 基 础 知 识
“法”与 “律”连 用— “法”,强调平、正、直
• 立法权:享有立法职权的国家机关制定、修 改、废止法律、法规的权力。 • 立法机关:以行使立法权为其主要职能的国 家机关。(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与社会主义国家
人民代表机关)
法 学 基 础 知 识
立法体制:行使立法权的形式
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制定法律
国务院,有权制定行政法规
地方权力机关,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
法/Law
法 律 基 础
Introduction to Law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法/Law
法学基础理论 宪法 刑法 刑事诉讼法 民法 经济法 民事诉讼法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法/Law
第一章
法学基础理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法/Law
法 学 基 础 知 识
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
华盛顿1787年修 改的美国宪法草稿
《独立宣言》
法 学 基 础 知 识
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
新中国成立后颁布了宪 法性文件 ——共同纲领
十月革命胜利,制定了 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法 学 基 础 知 识
法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兵马俑
清明上河图
法 学 基 础 知 识
法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现代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
法 学 基 础 知 识

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
工人阶级领导的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
法 学 基 础 知 识
• 上升为国家意志的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
法 学 基 础 知 识
四、法的起源
法 学 基 础 知 识
法系这种分类不能揭示法的本质,但有助
于促进法律文化的了解与交流。大陆法系
和英美法系在历史上差异显著,但二十世 纪以来,这种差别开始缩小。
法 学 基 础 知 识
六、法律关系
1、含义:在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 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2、要素:主体: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公民、机构和组织、国家) 内容:主体之间的法律权利和义务 客体: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物、行为、非物质财富、人身)
3、产生、变更和消灭: 法律事实:由法律规定、具有法律意义,能引起法 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事实。包括: 法律事件 和 法律行为
法 学 基 础 知 识
七、法律体系、法律部门和法律规范
法律体系也称部门法体系,是指把一国现
行法律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并由这些法律
部门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
“律”,强调“人人必须遵守
”、“范天下之不一而归于一 ”
法 学 基 础 知 识
法的定义:法是由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具 有普遍效力和严格程序的行为规范体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