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与澳大利亚社会习惯对比

中国与澳大利亚社会习惯对比

中国与澳大利亚社会习惯对比
中国,澳大利亚原本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国家,得到这个作业题目我一直在想,澳大利亚和中国比较,有什么不同?澳大利亚和中国在很多地方有相似之处,比如都是国土面积很大的国家,都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都是多民族聚集的国家,等等。

但是感觉澳大利亚作为一个历史较短且最初为英国犯人流放之地,它应该基本承袭了英国的社会文化习惯,而缺失自己的独特之处。

听老师的课与自行查阅资料后,我发现中国与澳大利亚的区别还是很多的。

我选取社会习惯这一内容,对比说明两国间差异。

澳大利亚的文化中,强调自我在社会中的价值,注重私人空间。

一些在国内看似无心的行为,在澳大利亚人眼里很可能成为一种无礼与冒犯。

如果是在超市里,别人在看货架上的东西时,即使他站得离货架有1米左右,如果你要从那儿过,是不能从那个人和货架之间走过去的,一定要从那个人背后绕过去,直接从中间走是非常不礼貌的举动。

澳洲一般人的生活比较闲适,比较平淡,有心向静谧的习惯,谈话音量也普遍注意因场合不同而适度。

单身者夜间在小酒馆聚集饮酒应该是最吵闹的时刻了。

这样的习惯,很多中国人特別是内地都不具有。

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文明的习惯,需要从幼稚园时期始开始培养。

在为人处世方面,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辞让之说对中国人影响深远,含蓄成为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与处世哲学。

谦逊含蓄与直截了当是中国文化和澳大利亚文化的差别之一;其次,中国人喜欢“以和为贵”、“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多数会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甚至吃个“哑巴亏”,而澳大利亚人则会采取相反的做法。

此外,在学习方面,中国留学生与当地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存在差异。

中国学生比较善于综合性思考,善于从宏观层面把握问题;而澳大利亚学生更善于分析性思考,也就是他们所说的批判性思考,注重从细节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另外,中国留学生一般都是顺着老师的讲解听下去,而澳大利亚学生就会从主线发散出很多其他问题,彼此之间还有逻辑性。

多数澳洲人热爱户外活动,这也是人类的天性。

到了澳洲,当你看到巨大的社区和学校的运动场所,看到小学生们在诺大的场地上体育课,你会自然地想到,什么才叫体育。

除了一点颜面之外,中国的奧运金牌确实对一般人沒有意义。

中国城市运动场所太少,青少年相当部分人的活动空间太多地局限在一所住宅内,城市的小学校,为了省心省力,免除可能的麻烦,将课后的校园管制不开放,更使得社区缺少活动场所。

中外都一样,理想的居住空间形态是室内室外的综合,历史上带花园的房子就是这样的体现。

江南的私家园林住宅,西式的带有几何图样的绿化和森林意象的大花园的豪宅,则是它们之中的极品。

日本的传统民居,在规模不大的情形中,将室内与庭院景观融合也独具风格。

与中国城市边沿的别墅区相似,在澳洲city之外的地方,分布着幢幢相接的房子,大多为单层屋,也有二、三层的townhouse(在中国称为连排别墅)点缀其中。

打招呼,上公交车要和司机问好,下车要说谢谢。

虽然并不是规定,但是绝大多数澳洲人都保持着这个习惯,在中国,上下班高峰时挤的跟沙丁鱼似的就不说了,但是非高峰时也没见有人和司机打过招呼。

和陌生人打招呼,这个在中国几乎不可想象。

早晨出门,会遇到送报纸的,修路的工人,也就相当于中国的民工,他们会主动跟你打招呼,要是在中国,无法想象大早起的一堆民工跟一个小姑娘打招呼是什么意思。

但是这里的人就是这么个习惯,因为他们早上很早起来工作,基本看不到什么人,就很喜欢和陌生人打招呼。

无歧视,或者说是尽量避免歧视。

种族歧视说没有那不太现实,但是和中国比起来真的要好很多。

中国都是一个种族,还互相歧视,主要是城里人看不起民工,高官看不起一切人。

但是澳洲,任何工作都是被尊重的,甚至残疾人都是被尊重的,中国基本上见不到残疾人在正常人的工作岗位上工作,但是这里只要你能证明你的残疾不影响这项工作,很多残疾
人都和正常人一起工作。

不得歧视!所有工作都是被尊重的,甚至环卫工人,他们为你清理垃圾,一定要道谢,不然就是歧视。

总之,犯人流放地也好,白澳政策也好,中国和澳大利亚如今都是世界上不可或缺的力量。

不得不承认,在社会习惯的文明程度上,中国努力提升的空间还很大,毕竟,中国发展的晚。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有理由期待一个更加文明的中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