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

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

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
开题报告
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六道河学区刘文富
一、课题的提出
礼仪是指一个人内在的文化、艺术、道德、思想素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人们在各种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用以美化自身、完善自我、修身养性、敬重他人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

它是维系人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的。

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人生存、交往的基础。

我国著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要“立于礼”。

所谓“立”,就是健全人格的确立。

而健全人格的确立是和“知礼”分不开的。

虽然我们在培养学生的礼仪素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乐观的问题:
1、各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缺乏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的重视,学校多采取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在学校德育教育中渗透文明礼仪教育,因此造成学生最起码的礼仪常识的缺失,这一点已成为现代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

2、家庭教育中礼仪教育相对薄弱。

现代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更多的只是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孩子礼仪修
养的养成,此外,受农村一些家庭文化礼仪素质偏低的影响,导致现在的孩子特有的自私、任性,以我为中心的思想,因而严重的影响了学生文明礼仪修养的提高。

3、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严重的影响了学生文明礼仪修养的提高。

小学生因受自身年龄特征及心理特征的制约,是非分辨能力还未形成,因此导致社会及影视作品中等一些与礼仪相悖的行为对广大小学生的直接侵袭。

4、良好的文明礼仪素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际交往愈加频繁,各种场合的礼仪对人们的要求越来越高,礼仪日益成为一个人修养和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可见,一个人的礼仪修养关系到个人、事业和国家。

因此,加强礼仪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是提高全民族素养的需要,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今天对小学生实施文明礼仪教育,就是为明天成长为文明社会的公民打下基础。

学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小学生文明礼仪素养养成的重要场所,就应扎实开展好文明礼仪教育,培养学生在社会上做一个懂文明礼仪的好公民,在学校做一个懂文明礼仪的好学生,在家做一个懂文明礼仪的好孩子。

近些年,青少年犯罪率逐年上升的趋势已引起国内外教育界的重视,对学生实施礼仪教育已成为他们的共识,可见对小学生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目的
1、探讨适合农村小学实际的文明礼仪教育的内容。

2、探讨适合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素养养成的有效策略。

3、营造优雅、和谐的的校园人文环境。

(二)意义
采取切实有效地途径促进农村小学生的知、情、意、行加以规范,加强人文教育,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的培养目标。

同时,此项课题的研究,是德育科研的一个重点,同时必将对培养科研型的教师有着深远的意义。

三、国内外现状研究述评
在国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已相当成熟,产生了一些影响广泛的理论成果。

这些理论一般都注重儿童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研究,而忽视行为习惯研究。

它们大都以一些设计精巧的实验为基础,内容涉及儿童道德发展过程中的知、情、意、行等方面。

如瑞士学者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详细研究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和形成)和柯尔馅格(LO KOH LBE RG)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皮亚杰的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着重研究了儿童道德认知问题。

再如班杜拉(A.BAN DURA)和西亚斯(R.S EARS)的社会学习理论,则重点研究了儿童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发展问题。

这些研究成果大都被我国心理学界的一些学者介绍到国内,并进行了相关研究。

如早期
的陈鹤琴关于儿童教育的研究,近期潘菽和朱智贤等人对儿童心理的研究等。

总的来说,对儿童道德发展和形成过程中“行”的研究比较少,往往注重“知、情、意”这几方面的研究。

在实际对少年儿童的德育中,对于克服过于注重说教以及“高、大、全”等现象是不利的,少年儿童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很难形成。

近年来,从行为习惯入手来研究少年儿童德育也开始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关注。

如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孙云晓研究员也曾主持过关于杰出青年的童年教育研究,以及培养独生子女健康人格的研究,北京教育学院关鸿羽副教授进行过关于儿童养成教育的研究。

1 0月26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北京举办了“道德教育与习惯养成”大型论坛。

四、课题的研究内容
1、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现状调查及成因分析。

2、确定适合农村小学生礼仪教育的教育内容,构建“学校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三个方面的内容框架。

3、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养成途径的研究。

4、农村小学生礼仪教育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的研究。

5、编写适合当代农村小学实用的礼仪手册。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研究将由我学区的市、校两级骨干教师和一线教师共同组成研究小组,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进行研究。

具体和研究过程如下:
1、准备阶段(20XX年3月-------- 20XX年5月)
(1)查阅文献,组建研究小组
(2)学生状况分析
(3)培训课题研究教师
2、研究阶段(20XX年6月-------- 20XX年12月)
(1)制定研究方案。

(2)按计划开展实践研究
(3)召开实践研究总结会和研讨会
3、总结阶段(20XX年1月-------- 20XX年6月)
本阶段主要全面总结研究结果,最终达到整个课题的研究目标:
(1)撰写相关的课题总结和论文;
(2)在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3)编写成果集,形成各种研究成果;
(4)接受课题研究的鉴定、结题。

六、研究的预期成果及研究成果形式:
1、撰写调查报告:《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现状调查分析》。

2、撰写《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研究报告及工作报告。

3、汇编适合当代农村小学实用的礼仪手册。

4、教师相关论文。

七、研究的理论基础
我们深深地认识到,德育的成败能够影响到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

我们先后组织教师学习了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二十一世纪中国德育改革与创新》、《中国德育》、《青少年礼仪礼节知识》等理论书籍,不断提升教师们新的德育理念。

同时,我们还组织教师学习了“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精神”,认真领会其精神实质,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找到了新的理论依据,从而使教师们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八、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分析法:问卷法
通过对我学区部分学生的礼仪道德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从中了解本校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文明礼仪的现有状态,从而不断改进研究方法及措施。

2、行动研究法
我们将主要运用行动研究法进行研究,采取边学习、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结合起来。

3、经验总结法:
利用在实验研究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正确区分现象与本质,得出在礼仪道德教育中规律性的结论,并使之有推广价值。

九、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十、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
课题负责人,刘文富,具有大学本课学历,小学高级教师,为六道河学区研训室研训员,具有较高的组织能力。

课题的主要参与人员是学校领导和一线的班主任教师,均大专或本科学历,有能力进行科研工作。

目前我们中心校订阅了从幼儿到九年级的文明礼仪教材,教师人人都有笔记本可以上网查阅了解礼仪研究方面的动态;学校非常重视这项工作,并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确保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