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课堂教学实录评析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课堂教学实录评析

一首雄壮悲凉的军歌——初中语文《破阵子》课堂教学实录评析龙泉市第三中学夏彤[课文说明]:《破阵子》是辛弃疾晚年的作品,是赠给志同道合的好友陈亮的,全词描写了激昂的斗志和满怀的豪情,给好友以慰藉,也抒发了自己渴望杀敌报国的豪情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课堂实录]:一、出示课题,介绍作者。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辛弃疾的一首词——《破阵子》(幻灯片打出)。

课前让大家去查辛弃疾的资料,同学们都已上交,我也评阅了,发现获A等的同学较多,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现在不展示。

现在,我们就来说说辛弃疾的字、号与集子吧。

生齐: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著有《稼轩长短句》。

(板书)师补充:《稼轩长短句》共有620余首词,其数量之富,质量之优堪称一绝。

(板书:富、优)二、整体感知全词。

师:同学们,这是一首词,我们读词最主要的是什么?生:读出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感。

师:出示课件——“情?”及全词。

(并在每句前标上序号①-⑩)师:这首词的哪些句子写战斗生活的?都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带着这两个问题,大家齐读这首词。

(生齐读)师:有谁来说说哪些句子是写战斗生活的。

生1:③-⑤句。

生2:该是③-⑦句。

生3:要加上①、②句。

生4:①-⑤句。

师:有的同学说⑥、⑦句不是,你们认为呢?生5:我觉得不是。

如是,就不该分作上下两阕。

师:这位天下提到了词的上下阕,很好。

的确,词的上下阕在内容上往往有较大的跳跃,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上阕是抒发人生感慨,下阕则抒写离合之情。

那这首词呢?生6:我觉得⑥、⑦句也是写战斗生活。

因为这里写到了“马”、“弓箭”。

师:对啊。

写“马”写“弓箭”不就是写战斗生活吗?我们再来看看⑧、⑨两句,读读注释,说说“天下事”是何事?生7:“天下事”指收复中原。

师:战斗结束,功成名就,岂不壮哉!师: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总结为:全词前九句都是写军中生活的。

(出示课件)战斗气氛①醉里挑灯看剑②梦回吹角连营军营生活③八百里分下炙④五十弦翻塞外声⑤沙场秋点兵战斗场面⑥马作的卢飞快地⑦弓如霹雳弦惊战斗结束⑧了却君王天下事⑨赢得生前身后名三、具体分析,研究课文。

(一)、分析研读①、②句。

师:从①、②两句你们看到了什么?是身强力壮的农夫?还是衣裳褴褛的老人?生齐:都不是。

师:那是个怎样的形象?生齐:是将军,是壮士。

师:请大家拿出自读笔记本,用第三人称写出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

生:写作,约三分钟。

师:写好的同学,请读给大家听听。

生8:在夜深人静的夜里,一位将军心里万千思绪,他希望报效祖国,他想为国杀敌,这是一个作为将士的责任与愿望。

生9:他是一个壮志满心的壮士,夜深人静时,他心情起伏,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喝酒,想不到一喝就醉了。

睡意朦胧中,看到床前悬挂着的七星宝剑,禁不住取下轻轻地抚摩着,心里默念着:这把宝剑已跟随我十多年了,为我立下了赫赫战功啊。

师:这位壮士不睡觉,半夜在抚剑观看,可见他渴望的是什么?生10:战斗。

师:对,他有杀敌雄心。

生:齐读“杀敌雄心”。

(二)、分析研读③——⑤句。

师:同学们再看③——⑤句,军营生活是怎样一种场景?(生齐读: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如果你是导演,要求拍这个场景,你会如何布置?请把它写下来。

生写作,约三分钟。

师:请同学们展示成果。

生11:军营里,战士们正在炙烤着可口的牛肉,大家伙围坐在一起,演奏出一曲曲悲壮的歌曲。

马上就要检阅了,部队就要出征杀敌了,不知道这样快乐融洽的军营生活还能持续多久,但这是战士们的荣耀。

生12:在辽阔的土地上,小兵们正围坐在地上,搭着火把,手里还不停地翻转着手中的烤肉,然后等着烤熟后,每个人分着吃。

手掰着牛肉,津津有味地吃着,有的小兵正合奏着一曲雄壮而悲凉的曲子,与草原上牛羊的叫声应和着。

现在军营里,将士们正赶上这秋天的季节检阅军队。

生13:军营里,篝火旁,将军正把烤熟的牛肉分给勇敢的战士,接着战士们又演奏出了雄壮悲凉的曲子,然后排成整齐的队伍,让将军检阅。

仿佛听到将军在说:“战斗吧,勇士们。

”师:刚才几位同学,都把场景设在了晚上。

写出了将军在检阅军队,准备出征,很好。

其实,只要理解了词句,把它所蕴涵其间的意境挖掘出来即可。

老师这里也有几句话送给同学们: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他们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

牛肉一吃完,就排成整齐的队伍,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

师:从这场面看,他可能是位将军,有着昂扬的斗志。

生:齐读“昂扬斗志”。

(三)、分析研读⑥——⑦句。

师:这两句写战斗场面,能试着背一背吗?(生齐背。

)师:联系《木兰辞》,看看写法是否一样?生14:《木兰辞》写得简练,而这一课写得详细。

师:回答得很好。

那么,同学们能不能运用想象把这个场面也写一写?生:写作,约三分钟。

师:请说说你写的语句。

生15:战场上,风沙飞扬,将军率领着战士们在战场上杀敌,战士们视死如归,奋勇无比,勇猛的将士坐着的的卢马飞也似的,只见不一会儿,敌方军兵已死伤无数。

我方士兵在将军的命令下和战鼓的鼓舞下士气大增。

终于,经过奋战,完成了收复中原的心愿。

生16:战火纷纷的沙场上,战士们手握长矛,横戈跃马,一往无前。

将军身骑战马,带领着士兵冲锋陷阵。

战马驰过脚下扬起尘土,弥漫在空中。

拉弓时发出的声音犹如霹雳声,吓得敌人魂飞魄散。

望着地热呢额的战旗随风倒下,每一个人心里都乐了,脸上洋溢着喜悦。

生17:将士骑着一匹烈性快马,英勇地奔跑在战场上,手里举着弓,用力拉开弦一放,只听“嗖”地一声,箭已远远地射出了,却还能听见弓弦震动的声音,久久地回荡在耳边。

师:刚才,同学们说得挺不错,写出了词人在战场上的勇往直前冲锋陷阵的行为和精神。

生:齐读“冲锋陷阵”。

(四)、分析研读⑧——⑨句。

师:这“了却”一词用得极好。

同学们知道好在哪吗?生18:表现出了战斗的艰辛。

师:能否换成“完成”?生19:“完成”是带有任务性的;“了却”是扫除君王的心头病。

师:“了却”经常与什么词搭配?生齐:心愿。

师:他的心愿是什么?生20:他把“君王天下事”,也就是收复中原,看成了自己的心愿。

师:了却了心愿,这时主人公的心情可用什么词来形容?生21:喜悦。

生22:幸福。

生23:快慰。

师:说得不错。

他把自己的喜与哀和国家、民族联系在一起了。

为国家做事感到幸福,只有仁人志士才能做得到。

师:出示课件,展示。

{ 杀敌雄心(动作、神态、心理)披肝沥胆壮士昂扬斗志(麾下点兵)忠一不二冲锋陷阵的战斗激情勇往直前以恢复中原为己任的豪情(快慰心理)(五)、分析研读核心句——可怜白发生。

师:同学们读了前九句,觉得这是一首什么词?生24:壮词。

师:何以看出?生25:序中写道“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师:辛弃疾的词被称为“英雄之词”,辛弃疾也以英雄自诩。

这符合吗?生齐:符合。

师:这一点,我们可以结合他当时的背景来理解。

(介绍辛弃疾的战斗身世和写作背景)师:当时那个时代,根本没有产生真正“壮词”的条件!这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壮词,是悲歌,是梦,是幻境,是理想;而现实是——可怜白发生。

师:“可怜”是何意?生26:可叹,可惜。

师:叹的、惜的是什么?生27:惜失去了二十多年的光阴。

生28:叹壮志雄心没有得到实现。

生29:叹英雄无用武之地。

以上板书,课件展示:可怜(现实)悲歌师:我突然想到陆游的一句诗——报国欲死无战场!(板书)这是很多仁人志士在报国无门的情况下的悲叹。

当时腐败昏庸的朝廷致使作者壮志难酬,我们可以从词中感受到他对岁月易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和无奈!师:仅仅这样,是否还浅了一点?联系辛弃疾的身世,我还想到了陆游的《陇头水》,从中可以看出(课件展示):既是对岁月易逝、壮志难酬的悲叹,也是对统治者重用奸佞,排斥、打击主战派的愤慨,表达了对朝廷屈膝投降,苟且偷安的强烈不满。

四、分析写作特点。

师:读了全词,你们认为本词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生30:前后对比明显。

前九句衬托最后一句。

师:是呵。

全词写现实的只有末一句——“可怜白发生”,这也是全词的核心句,而且一转折就结束了。

这样的安排很特别,因为一般文章都把中心放在详处。

作者是想把理想和现实造成强烈的反差,这么多的豪情壮志,这么多的淋漓尽致,只为了突出“悲”的成分,“悲”的感慨,“悲”的无奈!以上板书,课件展示:特点“以壮写悲”。

战斗生活(壮)(理想)| |可怜白发生(悲)(现实)接着,课件再展示“凌空翱翔的苍鹰突然坠地”一句。

师:这是一位著名人物对这首词写法上的精辟见解,那么有何看法?生:很恰当。

师:这是一种怎么样的感觉?生31:很突然,很快速。

师:这样陡然下落,戛然而止,我们的心灵也会被它震撼。

这种安排因出人意料而更扣人心弦,更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师:这首词的文笔矫健有力,突出了辛词的豪迈风格,而且上下阕之间内容没有改变,是不是仅仅想在写法上标新立异呢?生32:不是。

这是作者继续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

下阕紧承上阕而来,是为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这个中心服务的。

这也是作者创新精神的体现。

以上板书,课件展示:过变不变末句转折——创新师:诗词的朗读有助于我们对内容的理解。

下面,我们有感情地来朗读一遍。

该词感情该如何把握?生33:前九句该是豪迈的,最后一句是无奈、深沉的。

师:说得很好。

大家就带着这样的感情大声诵读吧。

生:朗读全词。

五、拓展延伸。

师:出示陆游的《诉衷情》下阕。

(“胡来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生:齐读。

师:表达了诗人什么心愿?词的意思是什么?生34:解释诗句。

生35:表达了诗人报效祖国的心愿。

师:陆游也用诗化的语言把这种壮志难酬的悲叹表现出来了。

陆游和辛弃疾一样,都有报国之志,却英雄无用武之地,这份情,这个愿望,在词中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点评]:张道华老师是个非常敬业的人,是我们这些年轻教师的楷模。

非常有幸,听了她的好几节课。

其课堂上的信息量之大,理念之新,让我受益匪浅。

现就以她的《破阵子》一课教学作一浅评。

我认为这一堂阅读课,其可取之处至少有以下几点:一、抓住重点,注重教学结构的合理设计。

本文教学的重、难点分别是理解其准确、生动、凝练的语言和把握全词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张老师始终围绕着这两点来展开教学活动,整个教学过程合理、有序。

在突破难点时,巧妙地抓住了“可怜白发生”这一核心句。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又插入介绍了辛弃疾的生平经历。

还引用了陆游的多首诗歌,既帮助学生理解了《破阵子》的主题思想,又由点及面,让学生了解到像辛弃疾这样壮志难酬的爱国志士还有很多很多。

二、重视学生情感的激发和氛围的创设。

由于学生没有与作者相类似的情感体验,所以,这也成了学生理解诗词思想的一大障碍。

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行氛围的创设?张老师自有她的高明。

整个教学过程,张老师始终以饱满的感情投入,以此感染学生,带领学生披文入情,在阅读中理解,在理解后练笔,师生互动,创设出一种情感的氛围,学生完全沉浸在词人的那种壮志难酬的悲愤与无奈之中,他们无不把自己的体验融入到文中人物中去,与主人公同喜同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