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选】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全册教案-地理知识点总结

【精选】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全册教案-地理知识点总结

地理新人教版高中选修2精品教案[整套]第一章海洋概述第一节地球上的海与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海与洋的概念、区分。

2、了解四大洋概况。

3、理解海、海峡、海湾的概念,能够辨析。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学,分别列表进行海和洋、四大洋、海/海峡/海湾的比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世界海与洋。

教学重点难点:1、四大洋概况2、理解海、海峡、海湾的概念,分辨海的不同类型、海和海湾。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教学方法:图表比较法、谈话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海洋的时代”(投影)世界地形图,学生读图结合教材P2内容,了解海和洋的区别(填表)1(学生自学结合世界地形图,了解四大洋概况)2.四大洋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呈“S”形。

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

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

(承转)认识了四大洋,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离我们更近的海、海峡、海湾。

(学生自学,认识概念)3.海(1)概念:通常一面或两面临近陆地,但不深入陆地,其余面以开阔的水域或若干海峡与其他海或洋相连。

有个别海不邻近陆地,如北大西洋西部的马尾藻海。

(2)海的分类:按所在位置划分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

内海,或称地中海,如地中海、红海、黑海、波罗的海、渤海等。

边缘海,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

外海:如阿拉伯海、巴伦支海等。

岛间海,如爪哇海、苏拉威西海等。

(投影)世界不同海区,辨析不同类型的海(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出)(举例:陆间海—地中海内海—渤海边缘海—东海、南海最大海—珊瑚海)4.海峡和海湾(1)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A.分类:海峡有天然海峡和人工海峡两种。

B.天然海峡的成因有多种,如海底扩张、大陆漂移、地层陷落、冰川重压等。

C(2)A.海湾多由沿海陆地沉降、海面上升淹没沿海洼地、河谷等形成。

B.有一些海湾名为湾,实为海,如墨西哥湾、比斯开湾、孟加拉湾等。

C.有一些海湾名为海,实为湾,如马尔马拉海、亚速海等。

课堂练习:练习册相应内容[教学后记]第二节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和认识过程。

2、了解郑和下西洋二、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搜集材料等方式,了解人类探索海洋的历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海洋的探索是不断发展进步的,是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

教学重点: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和认识过程。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谈话法、自学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中国古代对地球上海洋和陆地的认识——天圆地方。

学生自读课文,并讲述人类认识海洋的过程以及对海洋的科学探索历程。

教师给予总结点评:课堂练习:练习册相应内容[教学后记]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一节海岸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海岸带的定义。

2、了解海岸带进退的影响因素。

3、了解海岸主要类型和特点。

4、了解生物海岸的类型和分布二、过程与方法运用地图及景观图片,概述海岸主要类型和特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海岸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1、海岸主要类型和特点。

2、生物海岸的类型和分布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谈话法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我们生活在海边,海岸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词,那么我们真的能指出海岸线的位置吗?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讲解小结:1.海岸线(1)定义:海岸线是海洋与陆地的分界线。

实际上,海面由于潮汐等因素而涨落不定,因此海岸线的位置也随之迁移。

通常人们把海平面升到最高处时与陆地的交线,叫做海岸线。

(转承)那么影响海岸线发育的因素有哪些呢?(阅读,讨论,回答)(2)影响海岸发育因素:除潮汐因素外,风暴潮、海底地震和火山爆发等引发的海啸、全球变暖等因素。

(转承)我们知道,海岸的类型有多种多样,主要有哪些呢?2.海岸的类型(1)按海岸组成物质,可分为基岩海岸、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和生物海岸。

(2)按海岸塑造因素,可分为侵蚀性海岸、断层海岸、泥沙质海岸、三角洲海岸、生物海岸。

这些不同类型海岸主要有哪些开发方向?(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课后练习:练习册相应内容[教学后记]第二节海底地形的分布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掌握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二、过程与方法观察海底地形图,运用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点难点: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启发法、谈话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我们都知道,陆地上高低起伏,有山脉、盆地、高原等地形,那海底地形是怎么样的情况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海底地形。

海底地形有哪些类型?(学生回答)海底地形: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海底地形分成大陆架、大陆坡、洋盆和洋中脊等主要类型。

(读图2.14,归纳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

)大陆架和大陆坡:见教材P16岛屿和海沟:见教材P16洋盆和洋中脊:见教材P17大陆隆:也称大陆基。

是大陆坡麓向大洋盆地缓侵倾斜的海底沉积带。

深度约为1500—5000m 之间。

靠近大陆坡的地方较陡,接近大洋盆地的部分较缓。

大陆隆主要分布在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极洲周围。

海隆:深海底宽广而下坡平缓的高地。

呈长条状或近似圆形,高出海底数百米,宽约数百千米。

海山:高出海底1000m的死火山和活火山,坡度在5°-15°之间。

深洋底的火山为点状散布,呈椭圆形或狭长形。

作业:练习册相应内容[教学后记]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海底扩张说的内容。

2、了解洋壳的形成。

3、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4、了解海沟、岛弧等的成因。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海底扩张说与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假说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各种海底地形的成因。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谈话法、启发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复习海底地形的类型和分布规律。

(提问)这些海底地形类型如何形成呢?(学生阅读P19内容,结合上图,解释海底扩张说与洋壳的形成。

)教师点评小结:1.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一扩张一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

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

洋中脊也是洋壳的诞生处。

地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结形成新的洋壳。

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

即洋中脊和洋盆是洋壳形成与扩张的产物。

阅读案例1:学生讲述大西洋的形成过程。

(学生阅读P21内容,结合下图,解释海沟和岛弧、海岸山脉的形成。

)2.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互碰撞时,大洋板块密度大,位置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

俯冲地带形成海沟、岛弧和海岸山脉。

(活动)P22作业:练习册相应内容[教学后记]第三章海洋水体第一节海水的温度和盐度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海水温度和盐度的概念。

2、掌握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影响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图表等资料,归纳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全面严谨的科学分析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谈话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问:海水的温度受哪些因素影响呢?(一)海水温度1.海水热量的收入和支出:收入主要是太阳辐射,支出主要是海水的蒸发。

收支基本平衡,但不同季节,各个海区收支并不平衡,低纬度海区收入大于支出,中高纬度海区支出大于收入。

(承转)根据海水温度的影响因素,我们来了解一下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海水温度分布规律)2.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转承)海水温度的变化对对大气温度有什么作用呢?学生阅读24页内容,思考并问答。

3.海水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海水的温度变化比陆地温度变化小;海洋上空的气温变化比陆地上空慢。

原因:海水热容>陆地>空气(完成P25思考题)课堂练习:[经典例题1]下图是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分布曲线图。

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海洋热量收入与支出的叙述,正确的是()A.热量净收入从低纬度海区到高纬度海区逐渐减少B.各纬度海区的热量收支基本平衡C.赤道海区热量收入最多,极地海区热量支出最多D.海洋热量的主要收入是太阳辐射,主要支出是海水蒸发耗热(2)有关海洋表层温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暖流流经海区的水温均高于寒流流经海区B.洋流可减小高、低纬度海区之间的水温差异C.热量辐射是各纬度海区之间热量交换的主要方式D.水温的年变化幅度近岸海区大于同纬度大洋中部【解析】(1)海洋热量收入来自太阳辐射,支出是海水蒸发耗热,热量收入大致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由图可知热量收入最多在赤道以北10°N 附近,从全球海洋看热量收支平衡,而各纬度海区热量收支不一定平衡,由此可知正确选项为A、D。

(2)洋流通过对高、低纬度热量输送、交换可减小高、低纬度海区的水温差异,且同纬度海区暖流流经海区水温高,由于近岸洋流影响导致水温变化幅度近岸海区大于同纬度大洋中部,故正确选项为B、D。

【答案】(1)AD (2)BD作业:练习册相应内容[教学后记]第二课时(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海水的温度,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海水的另一个重要性质——海水的盐度。

先来了解一下海水盐度的概念:(学生回答)(二)海水盐度:单位质量(100克)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氯化钠和氯化镁)的质量。

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为3.5%。

(承转)那么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有哪些呢?1.影响海水盐度的主要因素:①气候因素——海水盐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气候因素,即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

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较低,反之较高。

②洋流因素——同一纬度海区,有暖流经过盐度偏高;寒流经过盐度偏低。

③河流径流注入因素——有大量河水汇入的海区,盐度偏低。

另外,高纬度海区结、融冰量的大小(有结冰现象发生的海区,盐度偏高;有融冰现象发生的海区,盐度偏低)、海区的封闭度(海区封闭度越强,盐度会趋于更高或更低)、与附近海区海水的交换量等也能影响到海水的盐度高低。

各个因素具有时空不同的变化,因此海水的盐度高低也具有时空的差异。

规律方法总结:2.分析影响海水盐度因素的方法:①同一纬度海区,主要考虑各海区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②不同纬度海区,主要考虑寒、暖流的影响;其次近岸海区河流径流注入量的大小;高纬度海区还要考虑结、融冰的情况。

最高海区:红海位于副热带,降水稀少、蒸发旺盛、陆上流入淡水少与外洋相通的水域狭窄,达4.1%最低海区:波罗的海。

原因:温带海洋性气候,河流有大量淡水汇入;纬度较高,蒸发小、与外洋相通的水域狭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