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一章-透视的基础知识教案资料
第一章-透视的基础知识教案资料
的线,由于透视变化而近宽远窄最终消失于一点。 (1)直角线:平行于地面并与画面成直角。 (2)成角线:平行于地面并与画面成斜角。 (3)近低远高的线:与画面、地面都不平行,近低远高。 (4)近高远低的线:与画面、地面都不平行,近高远低。
原线、变线、灭点
天点
近低远高线
左余点
近高远低线 地点
成角线
第一章 透视的基本知识
第一章-透视的基础知识
视平线:与视点等高的一条水平线。
心 点:是视点在画面上的正投影,它必定落在视平线上。
பைடு நூலகம்
视中线:是视点与心点的连线,它与画面垂直。
视 域:固定视点所见的范围,又称
视圈或视野;通常把视域看成一个圆
画面
视域 心点
视平线
视线
视中线
形;视角为 60度的视 域称正常视域。
基线
视点
基面
第一章 透视的基本知识
第二节 方形物体的透视变化
一 平行透视
概念 正方体中,有一对竖立方块面与画面平行, 另二对与画面垂直,这样的方形物体透视称为平行透视。
特点 三组边线中,二组与画面平行,一组与画面 垂直并向主点消失。
正方体平行透视画法
根据自己所处的位置确定视平线、视点P和主点O,再 确定左右距点E、F;在正常视域内画一个正方形ABCD,分 别连接AO、BO、CO、DO,连接BE与A0相交于a、AF与 BO相交于b、DE与CO相交于c、CF与D0相交于d;连接ab、 bd、cd、ac;连接Aa、Bb、Cc、Dd,求得正方体的透视 图。
第一章 透视的基本知识
方形物体成角透视画法
A 在顶视圈中,先明确视点、画面、正六面体的位置。 B 从视点引正方形两组平行视线和“画面”相交出左右距点。 C 向下延伸正方形各边,与画面(或基线)相交出1、2、3各起
点。 D 在透视图中,画出预定的两条水平线,上面的是视平线,下面
的是基线。 E 将顶视圈起点1、2、3垂直上引到基线上,同时将距点也垂直
上引到视平线上。 F 从正面透视图的基线上的起点2向左右距点连线,从起点1、3
向相应距点连线,两线相交,推出正六面体底面透视图。 G 再将正六面体的原高放在起点2上,从高度顶端向两距点连
线,并与由底面两侧角上引的垂线相交,这时就找到了顶面两个 侧角位置,再从两侧角向两距点连线,就可推出成45度角的正六 面体的透视图。
第一章 透视的基本知识
方形物体成角透视画法
左距点
心点
右距点
1
2
3
左距点
1 心点 2
3 右距点
第一章 透视的基本知识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E
O
F 视平线
A c
C
b B
d
D
P
第一章 透视的基本知识
二 成角透视
概念 正方体中,有二对竖立方块面不与画面平行,各自 与画面成一定角度,这样的方形物体透视称为成角透视 (余角透视)。方形物体中原来与地面平行的面仍与地面 平行。
特点 三组边线中,一组与地面垂直,一组向左余点消 失。一组向右余点消失。
wl:
wl:
wl:
wl:
wl: wl: wl:
二
wl:
原线、变线、灭点
原 线:与画面平行的线,不产生透视变化,只有近长远短、近 粗远细的变化。
(1)水平线:平行于画面,平行于地面。 (2)垂直线:平行于画面,垂直于地面。 (3)斜 线:平行于画面,斜角于地面。 变 线:与画面成一定角度的线,产生透视变化。实际相互平行
右余点 视平线
灭 点:物体由于近大远小的 透视变化,渐渐缩小为 一点,这一点就称为灭 点(或消失点)。灭点 包括心点(主点)、余 点、天点、地点。
(1)心点:即主点,是与画面垂直的线的灭点。 (2)余点:视平线上除心点以外的点都称余点。在心点左
边的点叫左余点,在心点右边的点叫右余点。与视 中线(中视线)成45度角的线的灭点叫距点,也有 左右距点之分。 (3)天点:在视平线以上,是近低远高变线的灭点。 (4)地点:在视平线以下,是近高远低变线的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