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之声。
显然赵仁恕使用的这种木驴是用来刑讯犯人的,而赵仁恕所刑讯的犯人是男是女,没有明说。
综上所述,不管木驴是作为攻城用具、水车、还是用做刑具,使用者多是男性。
作为刑具的用法是把男犯抬上木驴,用铁钉将其四肢钉在木驴的四条腿上,然后送至刑场凌迟处死。
看来木驴的用处不过是把犯人的四肢固定住而防其脱逃或有人劫法场,而且也只是对于凌迟处死的犯人才使用。
这种作为刑具的木驴是什么形状,高度宽度如何已不可考,但可以确知的是,它一定没有攻城用的木驴那么高大宽大。
至于把木驴当作专用于女性犯人的刑具的说法,史书里并没有记载,只有在小说里(如《水浒传》里处决王婆一节)有描写。
究竟历史上有无这种让女性“骑木驴”的刑法,而木驴又是如何骑的,只能存疑。
本人认为,古代的刑法虽然残酷,但对于女性还是有照顾的:“手杻亦以干木为之,死罪重囚用,轻罪及妇人不用。
”[11]“杻长一尺六寸厚一寸,以干木为之,男子犯死罪者用杻,犯流罪以下及妇人犯死罪者不用。
”[12]“犯妇有孕亦不得用拶指,违者降一级调用。
该管上司不查实具报者罚俸一年。
”[3]25卷由此可见木驴这种用极其残酷的器械致死女性的刑具,不大有存在的可能。
参考文献:[1]戴侗.六书故(卷十四).[2]贺复徵.文章辩体汇选(卷一百十四).[3]张廷玉,等.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光绪十二年撰.[4]允禄.钦定大清会典(卷六十八).[5]汉孔氏撰,唐陆德明,孔颖达疏.尚书注疏.[6]《毛诗注疏》卷二十五,召旻篇.[7]周祈.名義考,明万历十二年(1584).[8]褚人耯.坚瓠续集(卷四).柏香书屋校印,P8.[9]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乙)[M].大化书局,1979.[10]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五十九).[11]三泰,徐本,等.大清律例(卷二“杻”条),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12]李东阳,等.明会典(卷一百四十五)“,明正德四年(1509)重修.★作者简介:刘振峰,吉林大学副教授.英子,吉林大学副教授.秘书工作已经存在了几千年,早在商就产生了专职秘书史官,商末建立起中央秘书机构———太史寮。
此后,秘书机构不断演进成熟,秘书官吏名目纷繁,各项秘书工作制度与法规逐渐完备,秘书官吏秉笔直书等优良传统世代相传,对当今秘书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古代秘书官员的培养、选拔制度我国历代都十分重视对秘书官员的培养和选拔。
从君王左右到全国各郡县,经过层层培植推选,形成了一支多层的庞大的秘书队伍。
对这支队伍的培养、选拔,历朝历代,制度不同,方法各异。
1.从专门学校培养秘书。
秦代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其选用秘书的主要特点是世代相袭。
当时以承办文书为主要业务的秘书人员称“史”。
这是一种专门职业,世代相袭,其后代自幼就被送入专门的学校学习,这是最早的培养秘书人员的专门学校。
学校培养这些人员拟制、处理公文,练写书法的技能,而绝不允许将非史官子弟和犯过罪的人及其子弟作为培养对象。
这些从专门学校培养出来的秘书人员,是统治者认为可信、可靠并逐渐录用为秘书官员的后备力量。
2.通过察举、征召、辟除等方法选用秘书。
察举、征召、辟除是汉代选用秘书的制度。
这一制度对中央秘书机构官员的年龄、文化程度、书法等都有严格的要求。
当时,中央政府机构尚书台和御史府任用秘书,需经过严格的考试。
这些部门的秘书,年龄须在17岁以上,要能背诵籀书九千字以上,并考其大篆、小篆、刻符、摹印、隶书等八种字体。
每年年底,先在郡一级考试,合格者由郡守移送至京城,再经太史面试,取其中优秀者派至尚书台和御史府任尚书令史,掌写文书。
尚书台中为朝廷起草公文的尚书侍郎,要求更高,除注重文采外,还很重视实际工作的锻炼。
初入台时只能任尚书郎中,为见习秘书官员,满一年后升为尚书郎,协助侍郎办理文书事务,三年后才能任尚书侍郎。
3.从有实践经验的官员中挑选秘书。
古代选拔秘书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从有实践经验的官员中挑选。
元代在注重入选者文化素质的同时,明确规定必须品行端正,有可靠的人作担保,担任公职三至五年,并经有关官衙审查合格后方可担任秘书。
还规定国家政务中枢中书省的秘书须从枢密院、御史台的秘书中选用,而枢密院、御史台的秘书从六部的秘书中选用,六部的秘书则从诸路岁贡(各地每年按规定向中央贡献人才)中任用,岁贡须通吏事、知经史。
清代设立了协助皇帝处理军政事务的军机处,相当于皇帝的机要秘书处。
军机处人员精干,除若干名军机大臣外,具体处理文书等事务的秘书官称军机章京,俗称“小军机”,名额仅为36人,由军机大臣从内阁、六部、理藩院等部门的中书、郎中、员外郎、主事、笔帐式等职官中初选,予以考试。
合格者被引见皇帝,由皇帝亲自决定是否任用,其任用的条件有四:“人品端方”、“年富力强”、“字画端指”、“庶官之傲慎者”,即品德良好、相貌端正、年富力强、字迹端正。
4.从幕僚中招聘秘书。
我国的幕僚制度,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盛行于秦汉。
这种制度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历代君王在他们建立王朝过程中,手下都招揽了一批幕僚。
这些幕僚在君王夺取王位斗争中,出谋划策,深得君王信任,因而很自然地成了新王朝的智囊团和秘书班子。
从这些幕僚招聘而来的秘书,大都“文理明通”、“熟于律例”、“工于写算”。
汉代“建安七子”中的阮禹就是由曹操招聘担任记事参军一职的,“军国书檄,多出其手”,曹操大军出发讨伐韩遂时,受命作檄文,阮禹在马背上一挥而就,撰成《为曹公作书与韩遂》,曹操审阅时,竟无法增减一字。
5.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秘书。
科举制度是隋朝以后至清末各封建王朝选拔官吏的制度,同时也是选拔秘书官员的主要途径之一。
如唐代的秘书官员就主要通过科举考试选用。
凡经过初试、省试的人,还要经□天津工程师范学院任雪浩李伟华刘新钰我国古代秘书工作制度探析兰台世界2009.8上半月71过选试,考其书法、文理、处事能力、口才和形象,要求入选者具有高层次的文化水平,工于书法,擅长写作,娴于辞令,仪表大方。
宋代,朝廷开设宏词科专门选拔朝廷所需文字秘书,报考者首先要具有进士资格,再根据当时流行的12种公文文体,各写习作两篇,经审阅合格后才可应试。
考试内容为拟写六种公文,答卷要求字迹美观得体,内容准确无误,语言平直流畅。
明代,科举制度臻于完善。
统治者通过层层考试,将最优秀的人才选拔出来,任用为朝廷各部门重要的兼职或专职秘书,并由进士、举人担任地方政府中的秘书,提高了各级秘书工作的质量。
清代科举考试分数级,最后通过殿试(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的被称为进士。
进士的前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授予翰林院修撰、编修之职,负责记录皇帝的起居注、进讲经史及草拟朝廷册诰等公文,为带有秘书性质的官职。
他们如升任翰林学士,则往往入内阁成为拟制公文的高级秘书。
6.从民间“幕馆”中擢用秘书。
与官方选拔秘书途径相呼应,明清以来民间开办了“幕馆”,招纳士人,传授秘书技能,讲授官场礼节。
也有的是父授于子、兄授于弟。
这些民间培养的幕僚博学多才、工于辞章、精于吏务、办事干练、长于谋略,地方各级衙门主官普遍乐于聘用他们为秘书。
二、古代秘书工作的主要制度1.行文制度。
魏晋时期,在文书处理过程中依一定程序,上行文一律先送丞相府,由丞相府送尚书,再进呈皇帝阅示。
皇帝批示后,由尚书拟办,再交丞相府分发各政务部门执行保管。
人事察举性诏书由尚书先交御史大夫阅办,再交丞相府颁布下达。
秦汉时,对公文的名称、用途、规格、体裁都有严格的规定。
唐代开始,对公文的用纸、折叠、誊写、收发、登记、移交又有明确的细则。
元代又规定了公文的署押、照刷(检查有无稽迟、失错、遗漏等)、磨勘(查卷宗是否改正、齐全等)、注销制度。
清代则进一步实行全国统一的奏本格式,限定题奏本章及贴黄的字数,还制定了严格的书写规则。
2.文书用印制度。
印章的使用始于西周,当时多用于私人检验财物时的凭证,春秋后期用于检验文书,但未普及,到战国时往来文书必须用印封。
秦以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了玺印的等级制,即从称谓、质地、纽式、组绶等方面加以区分。
规定“玺”为皇帝一人独用,玺用玉制成。
一般人的印章只能称“印”,印的材料用除玉之外的金、银、铜等,一般为铜质。
汉代以后,诸侯王、王太后用印可称“玺”,将军、太守及私人用印一律改称“章”、“印章”或“印信”。
3.一文一事制度。
即一篇公文只能叙述一件事情,不能在一篇公文里写几件事情。
这种制度始于唐代,强调“非一宗事者不得同为一状”,宋朝普遍施行。
其好处是,能够把要说的事情说得明白详尽,有利于提高行文效率和公文处理工作。
一文一事作为文书撰制的一项制度规定下来,加快了文书的处理速度,既利于保密,又提高了办事效率,因而这一行之有效的制度一直沿用至今。
4.正副本制度。
始于西周的一种文书制度。
著作、书籍或文件正本以外的复制本称副本。
从王命文书到各类文书都有正副本,有的文书要有几份副本。
王命文书宣读后,交正本予承办者,内史另抄副本藏于王室备查。
正副本制度的建立,对于保存真实可靠的历史资料具有重要意义。
5.文书驿传制度。
文书传递的一种制度,始于西周,当时有邮驿通信,邮驿即古代传递文书所设的馆舍。
唐代文书驿传制度发展很完备,每隔三十里设一驿站,用于传递公文。
到了清代驿传发展更加完备,每十五里设急递铺一所,公文到铺,立即登记,随到随递,不能延误。
6.保密制度。
西周、春秋时代已经确立了保密制度,并为后代所重视。
如唐代法律对中书舍人有四禁:一曰禁泄,二曰稽缓,三曰违失,四曰误忘。
凡泄密者轻则杖责,重则绞刑。
宋代规定,枢密院专管机要文书的官员不准私出访问,也不准接见客人。
明代的“密旨”、“密疏”都要在御前封出或开拆,清代奏折不许“与人参酌”或互相传看。
7.贴黄、引黄制度。
贴黄、引黄是古代文书撰写与处理所形成的一项制度。
即上行文于黄纸上作补充说明,贴于文尾为贴黄;将内容摘要和日月写于黄纸,贴于文前封皮,为引黄,其目的是便于阅读理解,加速公文办理。
在唐代,敕书是用黄纸写的,如需要改正,就用黄纸贴上,然后改正,称为“贴黄”。
对一些篇幅较长的文书将其内容要点引出,书写于文书封面或文首称为“引黄”。
宋代往往将章奏文书主要内容与时间地点写于文书的封皮或文书之前。
这是后来公文摘要叙事的开端。
8.票拟制。
也叫做票旨、条旨,对于来自全国各方面的奏章,在送呈皇帝批示以前,由内阁学士“用小票墨书”,即把批阅建议写在纸上并贴于各奏疏上以进呈。
明代自英宗后,凡朝廷重要文书,由内阁拟定批答文字,以墨笔写于票签上,送请皇帝批准,称票拟,亦称票旨、条旨或调旨。
这实际上就是代拟好“御批”的稿本,供皇帝采纳。
9.三省制。
隋朝以前,自西汉至南北朝,基本沿袭秦朝官制,隋文帝即位后,为加强中央集权,综合前代制度,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唐代确定尚书省、门下省和中书省共同负责朝廷的秘书工作。
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其长官为中书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