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交叉口视距

交叉口视距


(三)加铺转角式交叉口转角半径 为了保证各种右转车辆能以一定速度顺利转弯, 为了保证各种右转车辆能以一定速度顺利转弯 , 交叉口转 角处的缘石或行车道边缘应做成圆曲线或多心复曲线。 角处的缘石或行车道边缘应做成圆曲线或多心复曲线。 加铺转角边缘的圆曲线半径: 加铺转角边缘的圆曲线半径:
第五节 交叉口的拓宽设计
第七节 交叉口的立面设计
一、交叉口立面设计的要求和原则 1.相同等级道路相交时,一般维持各自的纵坡不变,而改变纵 相同等级道路相交时, 相同等级道路相交时 一般维持各自的纵坡不变, 坡较小的道路的横坡度。 坡较小的道路的横坡度。 2.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相交时,主要道路的纵、横断面均维持 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相交时,主要道路的纵、 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相交时 不变, 而将次要道路双坡横断面, 不变 , 而将次要道路双坡横断面 , 逐渐过渡到与主要道路纵坡 相一致的单坡横断面,以保证主要道路的交通便利。 相一致的单坡横断面,以保证主要道路的交通便利。 3.设计时至少应有一条道路的纵坡方向背离交叉口。 设计时至少应有一条道路的纵坡方向背离交叉口。 设计时至少应有一条道路的纵坡方向背离交叉口 4.交叉口范围布置雨水口时,一条道路的雨水不应流过交叉口 交叉口范围布置雨水口时, 交叉口范围布置雨水口时 的人行横道, 或流入另一条道路,也不能使交叉口内产生积水。 的人行横道 , 或流入另一条道路 , 也不能使交叉口内产生积水 。 5.交叉口范围内横坡要平缓些,一般不大于路段横坡,以利于 交叉口范围内横坡要平缓些,一般不大于路段横坡, 交叉口范围内横坡要平缓些 行车。纵坡度宜不大于2%,困难情况下应不大于3%。 行车。纵坡度宜不大于 ,困难情况下应不大于 。 6.交叉口立面设计标高应与周围建筑物的地坪标高协调一致。 交叉口立面设计标高应与周围建筑物的地坪标高协调一致。 交叉口立面设计标高应与周围建筑物的地坪标高协调一致
Rd =
n(l + B p ) 2π
B − 2
( m)
式中: 相交道路的平均路宽( ) 式中:Bp——相交道路的平均路宽(m) 。 相交道路的平均路宽
二、环道的宽度
环道上的车道布置: 环道上的车道布置: (1)靠近中心岛的一条车道作绕行之用, )靠近中心岛的一条车道作绕行之用, (2)最靠外侧的一条车道供右转弯之用, )最靠外侧的一条车道供右转弯之用, (3)中间一至二条车道为交织之用 ) 环道上一般设计三到四条车道为宜。如交织段长度较长时, 环道上一般设计三到四条车道为宜。如交织段长度较长时, 环道车道数可布置四条;若相交道路的车行道较窄, 环道车道数可布置四条;若相交道路的车行道较窄,也可 设二条车道。 设二条车道。 每条车道宽3.50~3.75m, ~ 每条车道宽 ,
第四节 交叉口的视距与圆曲线半径
一、交叉口的视距 (一)视距三角形 为了保证交叉口上行车安全, 为了保证交叉口上行车安全,驾驶员在进入交叉口前的一段 距离内,应能看到相交道路上的行车情况, 距离内,应能看到相交道路上的行车情况,以便能及时采取措 施顺利驶过或安全停车。这段必要的距离应该大于或等于停车 施顺利驶过或安全停车。 视距S 视距 T。 视距三角形: 视距三角形:由相交道路上的停车视距所构成的三角形称为视 距三角形。 距三角形。 在其范围内不能有任何阻挡驾驶员视线的障碍物 。
第六节 环形交叉口设计
一、中心岛的形状和半径
第六节 环形交叉口设计
一、中心岛的形状和半径 (一)中心岛的形状 一般多用圆形, 一般多用圆形,有时也用圆角方形和菱形 主次道路相交时宜采用椭圆形 交角不等的畸形交叉可采用复合曲线形。 交角不等的畸形交叉可采用复合曲线形。 (二)中心岛的半径 1.按计算行车速度的要求计算: .按计算行车速度的要求计算:
三、交织角 交织角:是进环车辆轨迹与出环车辆轨迹的平均相交角度。 交织角:是进环车辆轨迹与出环车辆轨迹的平均相交角度。 它以距右转机动车道的外缘1.5m和中心岛边缘 和中心岛边缘1.5m的两条 它以距右转机动车道的外缘 和中心岛边缘 的两条 切线交角来表示的。 切线交角来表示的。 交织角越小,行车就越安全。交织角以控制在20~ ° 交织角越小,行车就越安全。交织角以控制在 ~30°之间 为宜。 为宜。
2.按交织段长度的要求计算半径R: .按交织段长度的要求计算半径 : 交织:就是两条车流汇合交换位置后又分离的过程。 交织:就是两条车流汇合交换位置后又分离的过程。 交织长度:进环和出环的两辆车辆,在环道行驶时相互交织, 交织长度:进环和出环的两辆车辆,在环道行驶时相互交织, 交换一次车道位置所行驶的距离,称为交织长度。 交换一次车道位置所行驶的距离,称为交织长度。 交织段长度所要求的中心岛半径R 交织段长度所要求的中心岛半径 d,近似地按交织段长度所 围成的圆周大小来推导
二、交叉口立面设计的基本类型
凸形地形
凹形地形
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线地形
二、交叉口立面设计的基本类型
谷线地形
斜坡地形
马鞍形地形
三、交叉口立面设计的方法 设计方法:方格网法、设计等高线法及方格网设计等高线法。 设计方法:方格网法、设计等高线法及方格网设计等高线法。 1.路段设计等高线的计算和画法 路段设计等高线的计算和画法
第四节 交叉口的视距与圆曲线半径
一、交叉口的视距 (一)视距三角形 为了保证交叉口上行车安全, 为了保证交叉口上行车安全,驾驶员在进入交叉口前的一段 距离内,应能看到相交道路上的行车情况, 距离内,应能看到相交道路上的行车情况,以便能及时采取措 施顺利驶过或安全停车。这段必要的距离应该大于或等于停车 施顺利驶过或安全停车。 视距S 视距 T。 视距三角形: 视距三角形:由相交道路上的停车视距所构成的三角形称为视 距三角形。 距三角形。 在其范围内不能有任何阻挡驾驶员视线的障碍物 。
二、交叉口的圆曲线半径
交叉口的圆曲线半径: 交叉口的圆曲线半径: 交叉范围相交道路的圆曲线半径 分道转弯式圆曲线半径 加铺转角式圆曲线半径 (一)相交道路的最小圆曲线半径 R =
V2 127( µ ± ih )
在交叉口范围内,主要道路的设计速度V仍采用路段规定值 仍采用路段规定值, 在交叉口范围内,主要道路的设计速度V仍采用路段规定值, 次要道路可取路段的0.7倍 横向力系数µ可按不同计算行车速 次要道路可取路段的 倍;横向力系数 可按不同计算行车速 度在0.15~0.20之间选用;超高横坡 h,以不大于 为宜,最 之间选用; 为宜, 度在 ~ 之间选用 超高横坡i 以不大于2%为宜 设计速度 大不应超过6%。 大不应超过 。
(二)左转车道设置方法 2. 窄型中间带 : 当设有较窄中间带 ( 宽度小于 ) 时 , 利 . 窄型中间带:当设有较窄中间带( 宽度小于5m) 用中间带后宽度不够,可将道口单向或双向车道线向外侧偏移, 用中间带后宽度不够,可将道口单向或双向车道线向外侧偏移, 增加不足部分宽度。 增加不足部分宽度。
V2 b R= − 127( µ ± ib ) 2
( m)
式中: 紧靠中心岛的车道宽度( ) 式中:b——紧靠中心岛的车道宽度(m); 紧靠中心岛的车道宽度 ib——环道横坡度(%),一般采用 环道横坡度( ) 一般采用1.5%; 环道横坡度 ;
2.按交织段长度的要求计算半径R: .按交织段长度的要求计算半径 : 交织:就是两条车流汇合交换位置后又分离的过程。 交织:就是两条车流汇合交换位置后又分离的过程。 交织长度:进环和出环的两辆车辆,在环道行驶时相互交织, 交织长度:进环和出环的两辆车辆,在环道行驶时相互交织, 交换一次车道位置所行驶的距离,称为交织长度。 交换一次车道位置所行驶的距离,称为交织长度。
V V2 SS = t+ 3 .6 26a
3.停车标志控制的交叉口 . 对停车标志控制的交叉口,一般为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交叉, 对停车标志控制的交叉口,一般为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交叉, 主次关系明确,而且对标志的识别要比对信号容易,因此, 主次关系明确 , 而且对标志的识别要比对信号容易 , 因此 , 可采用式( 计算。 可采用式(8-10)及识别时间为 计算。 )及识别时间为2s计算
(二)分道转弯式交叉口最小圆曲线半径 当右转弯车辆比较多时, 当右转弯车辆比较多时, 为保证右转车辆能以规定速度分道 行驶,应对最小转弯半径加以限制。 行驶 ,应对最小转弯半径加以限制。 在右转车辆计算行车速 度已确定的条件下, 度已确定的条件下,取µ=0.16~0.20,最小圆曲线半径的一般 ~ , 值采用i 计算, 计算。 值采用 h=2%计算,极限值用 h=6%计算。 计算 极限值用i 计算
二、设置方法 (一)右转车道设置方法 在进口道的右侧或同时在出口道的右侧拓宽右转车道。 在进口道的右侧或同时在出口道的右侧拓宽右转车道。
二、设置方法 (一)右转车道设置方法 在进口道的右侧或同时在出口道的右侧拓宽右转车道。 在进口道的右侧或同时在出口道的右侧拓宽右转车道。 (二)左转车道设置方法 左转车道是在进口道左侧扩宽出的车道。 左转车道是在进口道左侧扩宽出的车道。 1.宽型中间带:当没有较宽中间带(一般不小于 )时 , . 宽型中间带:当没有较宽中间带(一般不小于5m) 将道口一定长度的中间带压缩宽度,由此增辟出左转车道。 将道口一定长度的中间带压缩宽度,由此增辟出左转车道。
定义: 在交叉口内增加左、 右转车道, 定义 : 在交叉口内增加左 、 右转车道 , 以提高交叉口的通 行能力的设计方法。 行能力的设计方法。 一、设置条件 1.平面交叉符合下列条件时应设右转车道: .平面交叉符合下列条件时应设右转车道: (1)平面交叉角小于 °,且右转车较多时; )平面交叉角小于60° 且右转车较多时; (2)右转交通量大,且为主要交通方向时; )右转交通量大,且为主要交通方向时; (3)右转车辆所需车速较高时; )右转车辆所需车速较高时; (4)有特殊需要时。 )有特殊需要时。 2.平面交叉除下列条件外应设左转车道: .平面交叉除下列条件外应设左转车道: (1)不允许左转弯时; )不允许左转弯时; (2)道路交通量很小,通行能力有富裕时; )道路交通量很小,通行能力有富裕时; (3)相交道路设计速度为40km/h以下,设计小时交通量 ) 相交道路设计速度为 以下, 以下 小于200辆时; 辆时; 小于 辆时 ( 4)无对向直行交通,且进口道车道数较路段多一条时。 ) 无对向直行交通,且进口道车道数较路段多一条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