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福州市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测文综历史部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尚书·牧誓》记载:“时甲子昧爽(黎明),王朝(清晨)至于商郊牧野,乃誓。
”1976年在陕西出土了西周早期青铜器的利簋,上有铭文记载“武王征商,唯甲子朝。
”由此可知A. 《尚书》是纪事真实可信的史籍B. 《尚书》与青铜利簋产生于同一时期C. 出土文物与文献记载需互补互证D. 利簋铭文提升《尚书》此载的可信度【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西周早期青铜器的利簋铭文印证了《尚书·牧誓》中“时甲子昧爽(黎明),王朝(清晨)至于商郊牧野,乃誓。
”的记载,这提升了《尚书》此载的可信度,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利簋铭文印证了《尚书·牧誓》中的一段记载,无法得出整部《尚书》是真实可信的史籍;B选项错误,《尚书》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孔子编定,青铜利簋产生于西周早期,两者并非产生于同一时期;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出土文物对文献记载的印证,不是两者的互补互证。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魏晋时期,州刺史一般均兼任军职,或由都督兼领刺史,或由刺史兼任将军。
不领军职的刺史称为“单车刺史”,不仅权责有限,而且为时俗所轻,到南北朝时被取消。
这反映出A. 战争体制的需求B. 中央集权的加强C. 门阀势力的形成D. 监察制度的异化【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魏晋时期州刺史一般兼任军职,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社会动荡、战争频发,地方刺史兼任军职,便于应对边境战事,这是战争体制的需求,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地方刺史掌握行政权和军权,地方权力过大,容易形成威胁中央集权的势力,削弱了中央集权;C 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地方刺史兼任军职,与门阀势力的形成没有直接关系;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地方刺史兼任军职,这是符合法律制度的现实的需要,并未体现出监察制度的异化。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3.据下表可推知两宋时期A. 儒学正统地位开始动摇B. 地理差异孕育不同文化C. 文化的重心向南方转移D. 教育发达培养大批人才【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两宋时期儒学学术流派的代表人物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这反映了文化重心的南移,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材料中涉及的都是儒学学术流派代表人物,并未体现儒学正统地位的动摇;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都是儒家学派,儒家学术流派的不同与个人经历及学术传承有关,不是由地理差异导致的;D选项错误,材料中并未体现两宋时期的教育情况及其对人才的培养。
故正确答案为C 选项。
4.明朝在中央各部均设六科给事中,除对六部进行科抄、科参(均指稽察各部事务)外,还具有侍从、规谏、封驳(皇帝诏令如有失可封还)等职能。
据此可知A. 内阁学士形同虚设B. 皇权受到一定制约C. 皇帝直接掌管六部D. 专制皇权达到顶峰【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具有侍从、规谏、封驳(皇帝诏令如有失可封还)等职能”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六科给事中具有规谏和封驳之权,皇帝诏令如有失可封还,皇权受到一定的制约,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六科给事中的职能,并未涉及内阁学士;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六科给事中的职能,并未涉及六部;D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专制皇权达到顶峰的标志是清朝军机处的设立,不是明朝六科给事中设立的影响,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六科给事中的设置能够对皇权形成一定程度的制约,并非重在体现皇权专制的强化。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5.茅海建《天朝的崩溃》一书考证了在鸦片战争中负有重大责任的清朝顶级人物的战后反应:琦善等6人几乎没有反应;耆英、黄恩彤主张柔夷顺夷;刘韵珂主张“阳示德意,阴加钳制”;林则徐主张对抗;道光帝在后三者间游移。
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A. 推卸战败责任B. 谋求制敌之道C. 缺乏理性反思D. 改进外交策略【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之后,清朝统治者根本没有意识到失败的根源在于中国是中古的国家,不明白近代化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缺乏理性反思,因此C选项正确。
A 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清朝统治者并未理性反思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并非推卸战败责任;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清朝统治者并未理性反思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并未谋求制敌之道;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清朝统治者并未理性反思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并未改进外交策略。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6.自19世纪末开始,“内地会”成为近代中国境内基督教的最大势力。
下图是“内地会”中各国传教士比例变化图。
由下图推知A. 国力消长影响列强在华势力B. 传教士成为列强侵华的先锋C. 英美两国争夺中国矛盾尖锐D. 基督教在华传播呈下降趋势【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1900-1936年“内地会”中英国传教士比例比例不断下降,美国和其他国家的传教士比例不断上升,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成为了资本主义世界头号经济强国,英国经济地位下降,这说明资本主义列强在华侵略势力大小是建立在实力基础之上的,随着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增强,列强在华侵略势力也呈现此消彼长的趋势,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侵华与传教相结合是近代西方传教的总体特征,不是从19世纪末开始的;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列强在华传教士比例的消长,并未体现英美两国之间在争夺中国的问题上存在矛盾;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列强在华传教士比例的消长,并未体现基督教在华传播的总体发展趋势。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7.下表所示变化A. 保障了正面战场的后勤补给B. 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C. 消灭了农村的封建剥削制度D. 调动了中下层民众抗日积极性【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1942年陕甘宁边区绥德义合区土地改革后,占有一定土地,拥有一部分牲畜和劳动工具,生活来源靠自己劳动的中农数量大大增加,只有较少土地、部分或大部分租用其他土地所有者的土地耕作,并交纳地租的贫农数量大大减少,主要依靠出卖劳动力生活的雇农数量也相对减少,这说明土地改革使中下层百姓获得了土地等生产资料,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他们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抗日斗争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土地改革,与正面战场无关;B选项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时间是1937年9月,1942年时已经建立;C 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土地改革后地主仍然存在,农村的封建剥削制度并未彻底消灭。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8.1967年,中国政府与坦桑尼亚、赞比亚签订协定,向两国提供无息的、不附带任何条件的贷款援建坦赞铁路:2003年,中国进出口银行与安哥拉签署协议,以该国未来开采的石油为偿付,提供贷款帮助安哥拉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这反映新时期中国援非的特点是A. 政府主导注重实效B. 侧重于基础设施建设C. 推进新型区域合作D. 援助与投资有机结合【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新时期中国向安哥拉提供低息贷款用于建设铁路、公路、农业灌溉、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安哥拉以石油资源还贷,这体现了新时期中国援助非洲与投资有机结合,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政府主导注重实效是中国援非的总体特征,不是新时期中国援非的特点;B选项错误,1967年坦赞铁路的援建也属于基础设施建设,不是新时期中国援非的特点;C选项错误,中国与非洲并非处于同一区域,中国援非不属于新型区域合作。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9.前5世纪中期的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曾对陪审员、五百人议会议员和执政官等给予公职津贴,惟掌握大权的将军仍无公职津贴,且非抽签担任,系选举而来。
据此推知,雅典A. 平民政治沦为暴民政治B. 精英治国与公民政治并存C. 分权制衡体制日益完善D. 工商业阶层占据城邦要职【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
依据材料“雅典曾对陪审员、五百人议会议员和执政官等给予公职津贴”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保证所有公民尤其是低等级公民能积极参与国家政治事务,保障直接民主政治的实现,依据材料“惟掌握大权的将军仍无公职津贴,且非抽签担任,系选举而来”结合所学可知,将军的选任是精英政治的体现,综上所述,这说明雅典精英政治与公民政治并存,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伯里克利时期雅典平民政治沦为暴民政治;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雅典政治机构之间的分权制衡;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雅典民主政治和精英政治的并存,并未体现工商业阶层占据城邦要职。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0.英王乔治三世(1738~1820年)先后撤换过4个首相,得不到国王充分信任的政府往往寿命不长。
1770年,乔治三世任命自己童年朋友诺思勋爵为首相,此后诺思任首相长达十年。
这反映了A. 《权利法案》并未实行B. 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C. 国王掌控国家行政大权D. 责任内阁制名存实亡【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英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依据材料可知,乔治三世时期,国王干预首相的任免,结合所学可知,责任内阁制的特征是议会中的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建内阁,对议会负责,不对国王负责,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这说明当时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并开始实行;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国王干预首相的任免,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期行政权仍由以首相为中心的内阁掌控,不是国王掌控行政权力;D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并逐步完善,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责任内阁制尚不完善,不是名存实亡。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1.1871年4月,巴黎公社发布文告,提出普及免费义务教育,对下一代进行“科学的完整的教育”和“职业教育”;1881年~1882年间,法国政府颁布了两个初等教育法案,确定了国民教育的义务、免费和世俗性三条原则。
这反映了A. 一票共和为教育改革扫清障碍B. 法国政府完成了巴黎公社未竟事业C. 工业革命提出教育改革的要求D. 理性主义成为两者共同的指导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科学的完整的教育”和“职业教育”及时间19世纪70年代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为现代工业发展培养技术人才,依据材料“国民教育的义务、免费和世俗性三条原则”结合所学可知,法国政府确定这些原则的目的是提高法国国民整体素质,综上所述,这都反映了工业革命对教育改革的要求,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一票共和”指的是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通过,与材料中的“1871年4月”及“巴黎公社”等信息不符;B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工业革命的对国民素质的客观要求,两者的举措不过是顺应时势,并没有明显的继承关系;D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教育的实用性,而非理性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