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仪式与变迁_云南麻栗树村花腰彝祭龙调查_谷家荣

仪式与变迁_云南麻栗树村花腰彝祭龙调查_谷家荣

摘要祭龙是花腰彝的祭祖活动,传统的祭祀仪式神圣而烦琐,随着社会变迁,花腰彝在精简传统祭典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现代内容。

祭龙逐渐成为村邻寨友们交流感情、探亲访友的娱神乐民活动,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较大变化。

关键词花腰彝祭龙仪式变迁花腰彝是彝族的一个支系,汉称花腰,自称尼苏,男性花腰彝称为尼苏泼,女性称为尼苏摩,元、明、清初时称为鲁屋。

花腰彝主要居住在云南石屏县龙武和哨冲镇。

“在云南花腰彝居住地区,每年春天,各村或先或后皆要聚众到龙树林里举行隆重的祭龙活动。

一年一小祭,称‘咪嘎好’(祭小龙);十二年一大祭,称‘德培好’(祭大龙)”[1]。

随着社会发展变迁,花腰彝在精简传统祭典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娱神乐民的内容。

祭龙逐渐成为村邻寨友们交流感情、探亲访友的娱乐性活动,其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较大变化。

一、村落背景及资料收集麻栗树村位于云南石屏县龙武镇东北部,距县城83公里,现有148户530人,是一个典型的花腰彝村寨。

村庄坐西向东,西高东低,海拔1650米,东面有“吃帮姆顶揩”(打麂子的山),南面有“贝诺扑杂克”(穿牛鼻子的山),西面有“妮妮贝诺克”(小姑娘小伙子玩的山),北面有“鲁斋克本揩”(悬崖和四处都有可用大石头的山),整个小村青山围抱,绿树苍松。

自古以来,村民对乱伐者都进行严处重罚。

据村中老人们介绍,早在满清时代,该村就制定了严格的森林管理制度。

负责守护林地的人称为“保其”(类似伪国民政府时期的保甲长)。

村民起房盖屋若需用材,须得“保其”审批,方才可以到指定地点伐木。

否则,乱砍一棵树,无论其大小,均罚3升米。

此传统一直延续至建国初期。

麻栗树村的龙树林位于村庄南面约300米的偏坡上,西北面有一口常年不竭的泉眼,四周清晰可见村庄旧基。

龙树林是一片自然生长而成的青松林,方圆占地近10亩。

在村民的传统观念里,龙树林乃先神生息的圣境,村人绝对不能在林中伐木修枝,即使林中杂木矮草也不允许随意踩踏。

因此,经多年生长,龙树林已古树参天,枝繁叶茂。

龙树林中有一棵枝叶茂盛、挺拔、苍劲的大松树,是麻栗树全村人每年都要祭拜的龙树。

相传,龙树是花腰彝母亲的化身,所以,在很早的时候,人们又将龙树称作母亲树。

在社会发展变迁进程中,尽管现代文明对麻栗树村民的改造起着重要作用,但是该村祭龙活动依然保持完好,村民每年都要举行隆重的祭典。

2004年7月,我第一次到麻栗树村调查,亲见跌宕相连的土掌房,顿生誓将彝族土掌房这一民间文化奇观细说于天下儒生的新感。

在文化站长余文昌先生的帮助下,我先后两次步入该村,不仅熟知了该村的村情,而且还走进了村民的心境,和当地村民真正地交朋结友。

2005年5月,我结合观察和与村民访谈获得的素材写成硕士论文,从土掌房的物质结构的角度论述了花腰彝的仪式与变迁———云南麻栗树村花腰彝祭龙调查○谷家荣罗明军民族艺术考察与研究民居文化。

时隔5年,得知麻栗树要举行祭龙盛典,2009年3月5日我又重返心念已久的彝家山寨调查。

麻栗树小村已平整大道,新貌换旧容,但村民仍把我牢记在心,品茶用餐时,大家常捡往事笑谈,使我备感欣慰。

祭龙是花腰彝生活中一项重要的活动。

我过去从云南石屏县志办李朝旺先生撰写并赠送的《石屏彝族民俗》一书得知,传统的祭祀活动庄严神圣,只有村中男性方才有资格参与。

我作为麻栗树村的特殊成员,虽有幸参与祭龙大典,但仪式前仍担心违规犯矩,惹民不悦,使自己失去构织起来的拟似亲缘关系。

然而,亲见彝家祭祖,方知这些心存顾虑都显多余。

在现代社会中,商业经济使得少数民族文化更加同质化。

与传统的祭龙活动相比,现在的祭龙活动的形式和内涵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原生态歌舞被淡化,时尚潮流文化在仪式中初生,仪式娱神更娱人。

重访麻栗树彝族小村回昆后,我匆匆记下亲见的点滴素材。

诚然,社会发展变迁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事实,追根溯源,花腰彝祭龙本身是村民社会生活实践的文化提炼,仪式活动的变迁,人们生活实践的变化是其根本的原因。

因此,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村民的真实生活,祭龙手稿脱手两日,3月7日我又再次回返麻栗树村,深访村里的文化精英,补充了许多重要的背景素材。

二、祭龙仪式的过程(一)接龙接龙是祭龙仪式的第一个程序,主要在龙树林中举行。

麻栗树村民在每年立春之后的第一个属“马”日都要祭龙。

黎明时分,龙主余自朝老人起床净身,独自来到龙林,揭开捆绑在树上的芦苇秆,取下龙骨查观。

若龙骨完好无损,且骨上条纹清晰可辨,则证明去年祭龙较为灵验。

随后,龙主持一个特制的柏栗树木盆到龙树林西北面的泉眼中端回满满一盆清水,清洗龙宫内的龙蛋。

之后回村传意并和村长协商祭龙大典。

午饭后,村民听到火炮声,便迅速赶往祠堂,敲响牛皮大鼓、铜锣铜镲助兴,配上火枪爆竹,领队的头家抬起祭龙猪,备带各种炊具,浩荡地走进龙树林。

进入龙林,龙主带领头家和协助念经的人齐跪龙宫前,问卦显灵,开始宰杀龙猪。

龙猪杀死,先用屠刀在左前腿上方花开一个“十”字形的刀口,然后用黄栗树做成的“宝刀”将其左腿处的扇子骨取出,置于祭台献祖。

再以同样的方式杀鸡取鸡翅骨,敬献龙神。

王铭铭教授在分析中国民间祭祀庆典时发现,“轮祭的制度颇似互惠交换。

轮到主持仪式的村民成为仪式的主角,并因此在全村村民中受到尊重。

可是,他们也要为这些尊重付出相当的‘代价’。

村神诞辰如不办得隆重,就会失去聚落和头家自身的面子。

……头家是一种象征性的政治地位”[2](P.86)。

花腰彝祭龙,也实行轮祭制度,头家象征性的政治地位类似于王教授的观察分析。

祭龙当天,头家提前在村里显眼之处张贴一张公告,通知村民入龙树林聚餐的具体时间、餐宴备办的情况、村民需自备的东西等。

时刻到,头家在林中燃放爆竹,村民结队,手提糖果、香谷饭、米酒等依次进入龙树林。

龙树林入口,头家用柏栗树枝钉桩围成一个“Z”字形的迂回小路。

小路尽头摆有一盆“圣水”,盆中放有一青松枝,当村民绕道进龙树林时,都要取青松枝沾圣水溅满全身方可进入。

花腰彝认为,龙树林是龙祖生息之圣地,身不净则会带进各种邪气。

香火在整个祭龙仪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龙主清早进龙树林取龙骨、洗龙蛋的时候起,祭台前的香火就不能熄灭。

祭龙当天,负责备办祭祀餐宴的头家会事先在龙宫周围铺上一层松毛,村民进入龙树林点燃高香就要依次到龙宫前的松毛地上跪拜。

龙主作为人神对话交流的中介,静坐在龙宫右侧,为每一个下跪求福的人诵经祝福。

当年新添男丁的家庭,父亲则背上小孩正对龙宫行大礼,报谢先祖龙恩,并特备好礼送给龙主,并且还要负责接龙时所消耗的全部酒水。

在当地村民看来,龙宫前祈福一般都比较灵验。

因此,没有结婚或是结婚还未生子的年轻人,在祭龙当天,对龙宫祈福也是一项最为重要的事情,即使远在他乡,也常赶回村里祭拜。

祈福结束,大家正式开始在龙树林里享用圣餐。

菜单视头家手艺而定,尽管不同年头的做法和式样都各有不同,但花腰彝俗称的“龙肉”却每年都必不可少。

事实上,所谓的龙肉就是祭龙猪脊梁部位的肥肉,头家只需将其切成方形小块,中穿长长的竹签,放入大锅,加猛火煮熟便可。

通常情况下,由于龙肉油厚,很难下咽。

人们常将其带回家中,去油炸干了才吃。

新添男丁的家庭,依次举杯向村民敬酒,喜报家添男丁。

受酒之人,每人赐赠祝语两句,以示祝福。

暮色笼罩,头家推选出两位身材高大、五官端正的人协助龙主,将龙主手中的猪骨和鸡骨捆扎到龙树的树干上,在龙主的祈祷声中,花腰彝的整个接龙仪式基本结束。

参加祭祀的人到龙宫前,取走三根芦苇秆做成的“龙灵”和一个3寸长的松杈正式离开龙林。

(二)跳龙跳龙是整个祭龙活动中最为欢快激昂的场面。

龙神接到村里的第二天,龙主把头家分成小组挨家挨户地跳龙。

村民把自家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并在堂屋正中安放一张方桌。

点燃3炷或6炷香,摆放满满一碗大米、糖果、粑粑、烟、酒、茶水、肉、花生、鞭炮、葵花、钱币等物品。

跳龙需从龙主家开始,龙主事先关上大门,锁上门条,等候跳龙队的到来。

跳龙小队中有一个身强体壮的人手持避邪棒走在最前方开路,其余男性则手持柏栗树,背挎四弦随从。

女性则换上崭新的花腰服饰穿插其中,和着优美的四弦声,跳龙队绕道迈坎,缓缓来到龙主家的大门前,正对龙主家“叫龙门”。

一般情况下,龙主不轻易开门,非得让跳龙人在家门外反复把各种祝福的好话说尽,方才让跳龙队从右侧进入正堂屋。

在龙主家跳龙过后,头家就开始到其他村民家中跳龙。

花腰彝跳龙时,除基本曲调不变之外,歌词可根据主家的情况自由编唱。

入户跳龙不分贫富贵贱,跳龙队必须每家每户地跳唱。

每到一户人家,跳龙队刚到房门,主家就要出门热情地接待。

跳唱结束,主家就在房门口点烧鞭炮,少则一串,多则不限。

这时,头家领唱的人举起桌上酒杯,四方滴酒,敬献天地神灵。

一家跳唱结束,再继续到另外一家跳唱。

祭龙还是花腰姑娘们大秀舞龙特技的良机。

当头家到村民家中跳龙的时候,花腰姑娘们则群聚广场舞龙。

其他村民也会举行踩高跷、渔翁钓蚌壳、白鹭啄蚌肉、唐僧师徒降妖伏魔等带有一定故事情节的杂耍活动。

晚上,村民集中到祠堂共餐,举杯向宾客敬酒。

对方越是推托,大伙就越是使劲高唱,直到对方将杯中酒喝下。

大家乐趣正佳,对方刚饮一杯,村民们歌声又起,若能放歌,倒可回唱推杯。

否则,村民会反反复复加杯,直到远方亲友醉酒,方才罢休。

花腰彝认为,满酒添杯,贵宾醉意心头,是为大敬。

(三)送龙祭龙进行到第三日,村民便要送龙回龙林。

龙主首先组织头家到村民家中龙拜别。

一些花腰彝村寨,精简仪式,常将龙队进村民家中跳龙与龙拜别合为一项。

由于参与龙拜别的人数多,很多情况下都只能在村里的公共场所或是村里翻新平整的村道上举行。

送龙大队在行进的过程中,偶尔也会进入到路边部分村民家中拜别。

龙队拜到的人家,都要赶忙摆出糖果,向龙队敬献香茶,递上一支好烟,热情礼待。

龙队离开家门,主人必须以核桃相送,以示今后家庭粮粟满仓,顺心好运。

在花腰彝的整个祭龙活动中,始终有避邪棒、青松杈等各种避邪驱鬼的法器。

花腰彝认为,即使有这些避邪器物存在,也不能完全防范瘟神侵扰,还必须通过正式的除瘟神仪式才能将各种邪气送走,村寨方可平安。

龙主站立祠堂正门,右手拿一把锋利刀具,左手抱一只红公鸡,面向东方,杀死公鸡,并在嘴里满含一口酒猛地喷洒四方,声音高亢地念一段经文之后,迅速走出祠堂。

两个佯装的野人扛着“鬼楼”紧紧跟上。

鬼楼是一座用竹篾编扎成的小房子,里面放着两个纸扎的小鬼和一只瓦缸。

走在鬼楼后面的人抹着花脸,端着升斗。

斗中盛有大米,米中端放一瓶酒,周围插满小彩旗。

参加祭龙的村民尾随其后,吹奏起不同的曲调,走家串巷,驱赶村里的瘟神。

“野人们”挥舞刀斧,摔打铁链,以各种铁器顿地,发出整齐的呼喊:“谍席贼”(砸死它)、“嘎席贼”(勒死它)等话。

驱鬼过后,人们将鬼楼拿到村外避人之地吼叫着把它全部捣烂,并在路上拉起一道挂有各式木刀的麻绳,将各路瘟神都“隔绝”在村外。

除瘟神后,村民开始送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