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中的民事责任探析赵恩新冀贞利当前,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破坏行为造成的危害已经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已经直接威胁到人民健康,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损失,环境质量下降,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通过加强环境保护立法及落实相关措施,特别是追究违法者的法律责任来保护人类生存环境。
根据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律规定,违反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行为人依法承担相应的行政、民事、刑事责任。
因三种责任形式各有不同的构成要件、制裁方式、救济途径等,限于篇幅,单就环境民事法律责任及损害赔偿进行探索和剖析。
一、环境污染民事责任的认定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污染环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环境的民事法律责任是指公民、法人等民事主体因污染和破坏环境而侵害社会公共财产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等环境权益而应当承担民事方面具有强制性的法律后果,是民事主体不履行环境民事义务而形成的一种民事责任,即特殊侵权的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六条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四十一条规定:“造成环境污染损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和个人赔偿损失。
”由此可见,保护环境是民事主体的法定义务,违反了这种义务造成环境损害的,致使他人环境民事权益受到损害的,就应承担相应的环境民事责任。
依据我国的民法理论,侵权责任有一般侵权责任和特殊侵权责任。
一般侵权责任主要指民事过错责任和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责任,其构成要件包括四个方面:(1)行为具有违法性;(2)损害结果。
(3)违法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4)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一般民事责任在举证责任上通常采用“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
特殊侵权责任是指民事主体基于与自己有关的行为、事件或其他原因,导致他人的人身或财产损害,依据民法上的特别条款或特别法规定,实行无过错原则和公平原则。
特殊侵权一般不认为是一种违法行为,但因其行为的具体情节,足以使他人造成损害,从而必须承担赔偿责任。
现代对特殊侵权责任的理解,一般看成是一种转承责任,其原意是一种代替他人的责任。
1804年《法国民法典》第1384条对此有着经典的论述:“任何人不仅对其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损害,而且对应由其负责的他人的行为或在其管理下的物质所造成的损害,均应负赔偿责任。
”以上论述可以看出,转承责任分两种:一是对他人的侵权行为承担责任;二是行为人之行为以外的致害所致侵权行为负责。
环境污染的侵权责任就属于后者。
由于环境民事法律责任的特殊性,其构成要件与一般民事法律责任要件相比,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其责任构成,依据一般法学理论,可简化为以下四个要件:(一)无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是指因污染环境而给他人造成财产或人身损害的单位和个人,即使主观上没有故意或过失,也要对造成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
在民法上实行无过错责任制,可以说是从罗马法以来的古老传统,古罗马法创立过错原则取代加害原则(同态复仇)对现代法律的一大贡献,到19世纪上升为民法的普遍原则,打破这一古老归责原则的直接原因是近现代大型危险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因为这些具有危险性的工业,在经营人无过错的情况下,也可能给他人造成损害,如果拘守过错责任制,受害人将得不到应得的赔偿,这极不利于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也不利于督促排污者积极治污防污,以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现代工业、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更加高度发展。
民事侵权的归责原则趋于多元化、严格化、客观化,赔偿标准更加注意公平原则。
此时因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空前突出,因公害引起的赔偿案件也急剧增加。
在这些事故中除极少数事故性污染外,绝大多数污染损害都不是出于污染者的故意或过失,且其危害范围相当广泛,在这种情况下,最重要的是保护环境和受害人的合法权益,而不是考虑污染者主观上有无故意或过失。
其次,污染企业的经营和获利,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污染环境和给他人造成损害的基础上的。
因此,无论加害者有无过错,由加害企业的权益中赔偿受害人的损失,才符公平原则。
在民法上实行过错责任是普遍原则,无过错责任是例外,而在环境保护法中无过错责任却是普遍原则。
实行无过错责任较之过错责任更为严格,范围更宽,这无疑对一切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的致害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既增强排污者的责任心,积极防治污染,又有利于消除在诉讼上难以确定致害人主观过错的混乱,利于诉讼的顺利进行和受害人权益的保障及保护环境。
这里必须明确:环境保护法上无过错责任不考虑加害人的过错,更不能推定加害人有过错,即使按过错概念的客观化和举证责任倒置,也难以确定致害人有过错。
在无过错责任原则下,决定责任的最终要件是取决于致害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并且这种因果关系不要求有严格的直接的证明,只要推定的因果关系存在,致害人就要承担责任。
(二)行为的违法性一般侵权责任中,民事责任以行为的违法性为必要条件,在环境民事法律责任中,不法侵权行为的违法性作为承担民事责任的必要条件,只要从事了致人损害的行为并发生了危害后果,即使行为是合法的,也要承担民事责任。
我国环境标准体系中制定了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基础标准和方法标准。
如污染物排放标准,超过排放标准要受行政处罚,并当然引起民事赔偿的发生,如果当事人在排污过程中,污染物的浓度没有超过规定的标准,或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或地方限制的排放总量的范围内,应该说这种排污行为就是一个合法行为,不会受到行政处罚,但并不能免除行为人的民事赔偿责任。
《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四条属于一种准用性规范,适用时应参照国家保护环境防治法的规定,《环境保护法》四十一条第一款说明,只要造成了环境污染损害就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不以行为是否违法为前提。
《环境保护法》所以做出这样的规定,是由于环境污染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超标排放污染物致损害发生,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达标排放污染物造成损害也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对受害人来说才是公正的。
(三)损害结果发生损害结果是构成民事责任的首要条件。
行为人只有在其行为造成了损害结果的情况下,才应承担民事责任。
如果行为人虽然实施了某种危害行为,但并没有对他人的人身或财产造成损害结果,行为人一般不应承担民事责任。
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结果,也是构成民事责任的必要条件。
污染造成的损害结果,千差万别,一般可归结为人身损害(致病、伤残、死亡)和财产损失。
(四)致害行为和损害结果具有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是指事物或现象之间存在客观联系,“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叫原因,而由该现象引起的现象叫结果。
”环境污染案件的因果关系,是指实施污染环境的行为和损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与一般侵权案件的因果关系相比,有其显著特征:一是因果关系推定;二是举证责任倒置。
1、因果关系推定。
在一般民事诉讼中,要求原告提出侵害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并提出直接证据。
但是,环境损害因果关系的认定十分困难和复杂:(1)一般侵权行为大多直接作用于受害人,环境侵权则是通过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再作用于人体和财产,其因果关系通常不会立即和直接显现出来。
(2)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和人的认识能力的限制,目前人们对环境污染致害机理的认知处于滞后状态,对许多有关污染损害的问题尚不能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因此也很难取得因果关系的直接证据。
(3)环境污染的形成有一个积累、潜伏、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及对人体健康和生物的危害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有的数月甚至数年才能发现,这种时空的延伸也使因果关系认定极为困难。
“为了解决这些困难,有些国家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采用因果关系‘推定’的原则,因果关系推定,就是在不能确定因果关系时,采用‘流行病统计学’的方法,即人为“推定”的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推定,其原意是:当某种结果出现后,便推定这种结果是由某种原因引起的。
因果关系的推定不同于法律上某些责任推定或权利推定,如过错推定原则对过错的推定,责任推定或权利推定的结果是当然的。
因果关系推定是对事实的推定,其结论带有很大的或然性,因此,对因果关系的推定应加以某些限制。
首先,这种推定应符合因果关系的特征,即时间的顺序性,原因在前,结果在后,先有污染行为,后有损害结果发生。
违背这一时间顺序性的可判定无因果关系。
其次,这种推定应以一定的推理成份为基础,不能无根据的推定。
当然这种推理本身也是或然性的,否则不能成为推理而成为确定。
再次,推定的结论不能和现有科学理论相矛盾。
也就是说,根据科学理论推定出的原因可导致损害结果的发生。
2、举证责任倒置。
因果关系推定后,并不必然得到确认,应准许污染行为人举证,推翻因果关系的推定,即环境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倒置。
举证责任倒置又称举证责任转移,指举证责任由一方当事人转移给另一方当事人。
它是举证责任分担的特殊原则。
在环境诉讼中,如果由原告承担主要举证责任会遇到很多困难:作为污染受害人的原告(多为公众和居民),由于受到文化、科学知识的限制和缺乏对致害物检测、化验的手段,很难取得有关证据,同时收集污染者(被告)排污证据,涉及到其生产工艺,商业或技术秘密等高度专业化的知识,也十分困难甚至无法取得。
作为被告一方的工厂企业,对其本身的生产工艺和所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特性及污染物质对受害者产生影响并致其发生损害的原因最为了解。
同时,他们拥有对污染物质进行检验、化验或实验的技术手段和设备。
相对于作为原告的受害方来说,他们具有较强的举证条件。
“因此,有的国家在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与判例中,采取了举证责任‘转移’亦称‘倒置的原则,即由原告承担民事责任,则需要提出反证”。
举证责任倒置的运用,在环境污染赔偿诉讼中,受害者只需提出表面证据,证明污染者已经实施污染环境行为或可能实施了污染环境的行为,并有污染事实,损害结果存在,即完成了举证责任。
致害者如果否认其实施了被指控的污染环境的行为,或否认其污染环境的行为造成了那样的污染损害后果,就必须提供相应的证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1992)第74条规定:“在诉讼中,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但在下列侵权诉讼中,对原告提出的侵权事实,被告否认的,由被告举证……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这说明,实行举证倒置是环境污染民事诉讼和客观需要,符合民事诉讼当事人的实际举证能力,也体现了法律公平、公正的本质。
二、环境民事法律责任的免责条件环境民事法律责任的免责条件,指因环境污染造成他人财产或人身伤害时,因有法律规定的免除责任的条件而不承担民事责任。
免除责任的条件一般均由法律做出明确规定,如《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一条第三款规定:“完全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并经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造成污染损害的,免予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