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与音乐的内在相关性摘要:文章以建筑艺术欣赏的角度,从建筑艺术与音乐艺术在构筑形态与基本表现形式之间的相关性的特点分析人手,多方位、多视角地分析它们在知觉欣赏、情感欣赏与理性欣赏三者之间的特点;进而提出在建筑欣赏与音乐欣赏以及两者在时空定位上具有的相关性;探讨建筑作为城市的“音符”所具有的宏观形态的音乐旋律美。
建筑艺术是通过空间实体的造型和结构安排和各门艺术的综合“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等”发挥审美功能的一种广义的造型艺术。
作为造型艺术的建筑与作为表演艺术的音乐“表面上很难说有什么联系”然而由于建筑与音乐在节奏韵律、意境等方面都有相通之处,而且可以相互得到启发。
关键词:建筑;节奏感与韵律感;音乐;艺术一、建筑艺术美与音乐艺术美的相关性古希腊抒情诗人席蒙尼德斯有句名言:诗是无声的画,画是无声的诗。
在建筑界也有一句名言:“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
朱光潜在《西方美学史》书中藐:“建筑空间和形象中的抑扬顿挫、比例结构及和谐变化,体现了音乐的旋律”。
建筑,凝固的音乐;音乐,流动的建筑,人们对于这两种均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艺术范畴的欣赏,很自然地诉著于美感比拟,产生心理上的美感联想,从而达到视觉美和听觉美的相互转化。
由此而产生出“具有音乐旋律美的建筑”和“具有建筑结构美的音乐”。
“我们在音乐里所得到的感受和我们在凝视建筑形式的相互作用时所得到的感受完全相同”。
建筑与音乐在很多方面具有相关性。
1、构筑形态的相关性(1)音乐。
基本元素:曲体(乐素、乐节、乐句、乐段和乐章)、曲式(复奏式、连续式和混合式);润饰元素:曲调、音色和音质(乐器/嗓音);谱曲原则:统一与变化、节奏与旋律和和声等以及组合体:音乐旋律与乐章;求解过程:通过简单音符的组合同样可以创造出变化无穷的音乐旋律来,而真正体现主题需要的最佳解也是存在的,流芳百世的佳作就是例证。
(2)建筑。
基本元素:点、线、面和体;润饰元素:色调、光影和质感;构图原则:统一与变化、节奏与韵律、对比与调和等;组合体:建筑空间组合;求解过程:不同的组合方式产生不同的建筑空问,客观上存在无穷解,但有最佳解的必然,最佳解是既满足技术功能要求也满足审美要求的最佳表达。
2、节奏感与韵律感建筑与音乐最为相似之处就是都能体现出节奏感和韵律感,它们都强调张力、比例和素材。
音乐旋律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是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它是通过节拍与旋律的不同组合来达到悦耳动听的目的。
对建筑而言,这种节奏感与韵律感来自建筑形体的规则或不规则变化引起的视觉刺激,进而激发人的心理上的美感联想。
它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体现。
节奏感是有规律的重复,富有单纯、明确的关系,富有机械美和强力美;韵律感是有规律的变化,因而富有充实的变化美。
节奏是富于理性的,韵律是富于情感的。
古希腊美学主要奠基人之一的柏拉图认为“黄金分割”的悦目比例和音乐节奏有密切的关系。
现代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则利用对人体比例的研究,把黄金分割变为黄金尺。
因此,数的比例关系是节奏与韵律的本质特征。
建筑的节奏感与韵律感可以通过开窗、线条的重复与变化、空间体量的对比与穿插来产生开朗或抑郁、平静或激动的节奏变化的情感呼应。
韵律美可以分为连续的、渐变的、起伏的、旋转的以及交错的等不同的韵律感,它们的共性是具有明显的条理性、重复性和连续性,建筑群体空间的变化产生的立体的节奏感与韵律感,是通过人在时空坐标体系中的运动,才能真正体会到。
3、建筑与音乐艺术欣赏的相关性对建筑美的欣赏与对音乐美的欣赏,都可以分为从“知觉欣赏”到“情感欣赏”再上升到“理性欣赏”的3步曲。
这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也是从简单的感官享受到精神享受,直至激发人的思维联想的过程。
(1) 知觉欣赏。
对音乐而言,其4种基础成份(调性、节奏、音高和音色)都能引起人们知觉上的快感。
如生动或强力的节奏(Rhythm)激发人生命运动的活力;轻快或婉转的旋律(Melody)给人温馨恬静的柔情;富丽或雄伟的和声(Harmo—ny)给人奋发向上的激情;而质感丰富的音色(诸如柔美的小提琴、淳厚的大提琴及凄美的竹萧等)更能给人以听觉上不同的愉悦感[2]。
如果说音乐是通过其严密的曲体结构配以曲式的变化而取胜的话,建筑则是通过其丰富的空间体型的变化与材料的质与色的变化,给人以直接的知觉触动。
诗情画意的苏州园林,富丽堂皇的北京故宫,端庄典雅的希腊神庙,崇高至上的哥特教堂,它们给人的是知觉上的巨大享受。
(2) 情感欣赏。
建筑与音乐都具有表情性,建筑师与作曲家通过建筑的表情法与音乐的表情法,来引起人们的情感联想。
音乐通常用不同的调性、节奏的徐疾、声音的高低强弱及音色的质感来表达感情。
如大调表示愉快雄健,小调表示悲哀忧郁;奋斗争执时多用不协和音,和平宁静时多用协和音;小喇叭表示战争,单簧管表示田野等。
音乐有时还能使人产生色彩联想,有人认为威尔第的歌剧《阿伊达》和葛什温的《蓝色狂想曲》都是蓝色的,因为如蓝色代表忧郁,而红色代表热烈,绿色代表生机等。
当然它极为抽象,需要对音乐有很深的悟性才能真正的理解。
建筑的表情法有抽象与具象之分,而以抽象为多。
建筑所带来的情感联想有的与音乐有直接的联系。
当你面对苏州园林小桥流水,回廊亭榭,曲径通幽之时,你的耳边一定会响起《江南丝竹》余音缭绕的潺潺琴声。
而当你面对哥特教堂的神圣虚灵的空间之时,管风琴的悠扬琴声与唱诗班的高昂歌声也一定回荡在你的心胸,这就是建筑的音乐美带给人们的境界。
(3) 理性欣赏(音乐的建筑性美感欣赏与建筑的音乐性美感欣赏)。
对于音乐美,人们可以用建筑的眼光去欣赏它,即“音乐的建筑性美感欣赏”。
“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因为它极端重视结构美,也就是它的“曲体美”。
黑格尔在揭示音乐与建筑之间的关系时说:“在可归到数量及其凭知解力去认识的外在定性这一点上,音乐和建筑最相近,因为象建筑一样,音乐把它的创造放在比例与结构上”。
美是客观的,只有用感官与心智去体验才能得其真谛,音乐的建筑性美感也只有通过心灵去体验、去进行理性地分析才能获得。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有人用乐章的节奏与街景的韵律进行过类比,这些都是利用了建筑与音乐在美感的构成机制上的相关性。
在建筑创作中运用音乐美的量度,即一定的数量关系来构成建筑比例上的美感,使之上升为具有音乐韵律美之建筑。
只有深刻的理解了建筑与音乐的内涵,在欣赏建筑与音乐艺术的时候,才会真正领会什么是音乐旋律的线条美与建筑空间的旋律美。
4、建筑与音乐时空定位的相关性狭义上看,音乐是一种具有时间持续性的艺术创作,音乐的主题与变奏也是在时间持续过程中,通过重复与变化而取得统一的。
建筑则是具有时空综合的持续性,观赏者由一个空间转入另一个空间,同时具有空间转移的持续和时间的持续。
广义上,从时间的大坐标来看,建筑与音乐同样经历了从古典到现代,直至后现代建筑或前卫音乐。
后现代音乐的反序列主义与建筑的解构主义何等相似。
时代的变迁伴随着文化意识与审美观念的变异,它反映在文化领域的各个方面。
建筑与音乐在空间坐标上则反映出典型的民族性与地域性特征。
保护民族音乐与重视建筑的地域性特征已成为共识,给建筑与音乐以准确的时空定位,成为建筑师与音乐家共同关注的问题。
5、建筑——城市跳动的音符翻开世界建筑史,浏览世界著名大都市的城市剪影,每个建筑都是一个跳动的音符,每条街道都是动人的旋律,每座城市都是一首独特的乐曲。
正如音符只有在乐句的其他音符的前后关系中才有意义一样,建筑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融合在大环境之中,应具有准确的时空定位。
每当我面对一个城市那丰富多变的天际轮廓线时,首先的感受是在欣赏一首动人的旋律,一首用建筑这一特殊的“音符”谱写的旋律。
它记录了历史变迁的痕迹,记录了人类的希望与理想。
人们从音乐中感受建筑的力与美,从建筑中感受音乐的韵律与节奏,这就是建筑与音乐,一对艺术的孪生姐妹。
二、建筑与音乐的审美通感建筑是视觉艺术,具有空间上的持续感;而音乐是听觉艺术,是在一定的时间过程中延续展开的空间。
音乐在时间中展示空间,建筑在空间中体现时间。
欧洲先哲们的曾说过:“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音乐和建筑是不同门类的艺术,是不同性质的学科.但建筑与音乐都是艺术的表达形式,都体现了人类特有的情感。
建筑是视觉艺术,具有空间上的持续感,是通过建筑物的形体、结构、空间、色彩、质地等方面的审美处理所建成供人们居住和活动的场地的一种造型艺术。
而音乐是听觉艺术,是在一定的时间过程中延续展开的宅间,是通过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方面有组织形成的艺术形象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声音艺术。
当你聆听贝多芬交响曲的时候.音乐主题的戏剧性展开。
多层音响的结构组合,可以借着通感与联觉等心理功能,呈现出一个博大恢宏的空间世界。
同样,当你在中世纪哥特建筑中倘徉,也仿佛在欣赏一首古典名曲,向上的线条与斑斓的高窗似有力的和声.一排束柱与尖拱像强烈的节奏,从广场的前奏到钟楼的主题,经过长长的巴酉利卡展开直抵圣坛的高潮:欧洲先哲们的总结多么精妙:“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1、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音乐是流动的建筑”.是说音乐虽然在时间流动中不停地演奏着,但它的内部却有着严谨的结构和形式美。
来源于一定的数量比例关系。
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研究发现。
各种不同音阶的高度、长度、力度都是按照一定的数量比例关系构成的,后来他把这种发现推广到建筑上,认为建筑的和谐也与数比有关。
毕达哥拉斯以及后来的一些著名的美学家、建筑家都认为。
如果建筑物的长度、宽度、体积符合一定的比例关系,就能在视觉上产生类似于音乐的节奏感。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以古希腊建筑三种格式的石柱的美为例。
具体说明了由于台基、柱身和檐部的体积、长短以及间距的比例不同,而形成庄重、秀美、富丽等风格区别,这就仿佛乐曲中的歌颂、抒情曲和多声部的合唱一样。
这正说明了音乐与建筑都具有一种数比美。
2、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凝固的音乐。
源自于一个古老而优美的传说⋯一在年代久远的欧洲。
色雷斯地方出了一位著名的青年歌手奥尔菲斯(Orfeo),他的歌喉是天赋的,并且是第一位给各种木石之物起名字的神,能凭神力使本是一堆死物具有活跃的生命。
因而能在奥林匹斯的神圣家族中,受到阿波罗神的青睐。
阿波罗受之以七弦竖琴,请文艺女神谬斯为他教授音乐艺术。
某天,奥尔菲斯灵感来袭,他弹起了竖琴,其音美妙绝伦。
山岳动容,为之起舞;流水敛神,为之助听。
被灌注生命的木石为琴声所感染陶醉,立刻依其旋律,平地构筑起幢幢美的建筑物。
曲尽而余音袅袅不绝,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却永远凝固在这些建筑物上了。
这极具美感的神话说的是建筑的起源,同时它道出了建筑形象与音乐艺术形象间在美学上的联系,使“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或建筑是无言的音乐”这一美学意味的比喻得以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