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温州发绣

温州发绣

据史料考证,发展命运坎坷,经历了从起源——鼎盛——衰退——一度失传——今天的再生,其过程不可谓不曲折。

它的历史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唐宋时期。

清朝出版的徐蔚南《顾绣考》一书中,就有“远绍唐,宋发绣之真传”的记载。

而现存世最早的发绣作品为南宋时期的《东方朔像》(收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

元代的女画家管仲姬擅画观音大士像,她善用丝绣与发绣结合的方法绣制作品;同时代的夏明远绣过两幅发绣作品:《滕王阁》和《黄鹤楼》,画面效果很像工笔画。

发绣到明朝时达到鼎盛时期,明代姜绍书在《韵石斋笔谈》里予以高度评价:“细若蚊睫,侔于鬼工”。

明代的倪仁吉采用发丝以白描的形式制作两幅观音像,一幅由故宫博物院收藏,另一幅流入日本,《大士像》神貌平静,衣纹线条都富有生命力。

清代沈关关曾为顾茂伦发绣一幅《雪滩濯足图》,作品面貌如山水画(收藏于沈氏江曲书庄)。

至清代以后,已日渐衰落,几乎失传。

民国苏绣兴起,到新中国建立之时,几乎没有人知道和懂得这门技术了。

之后,魏敬先教授自画自绣,约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他的人像绣研究,并于1991年成立了温州市人像绣研究所,正是从那时起,发绣得以“再
生”。

就现在全国研究现状看来,温州发绣即魏式发绣可以说是在全国独占鳌头,温州市人像绣研究所也是国内唯一的一家专门研制现代人物肖像绣的机构。

在东台,也有人从事发绣制作,但由于是用染过色彩的发丝绣制,其天然性也就大打折扣。

在苏州,刺绣可以说是“遍地开花”,虽然也有人从事发绣,可其创作对象往往是花草虫鱼,与传统的刺绣相比并无多大新颖之处。

魏式经济之所以独树一帜,并能扬名海外,就不得不提到发绣大师——魏敬先。

魏敬先,1938年出生于江苏沛县。

1957至1963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

后调到温州,现为温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授、温州市人像绣研究所所长、高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专门从事发绣的研究和创作。

他是一位水彩画家,但数十年来,却独辟蹊径,走画绣结合的道路。

自1989年以来,曾应邀赴日本、香港、荷兰、马来西亚、美国、阿联酋等地进行个人艺术作品展览和讲学,其作品引起了轰动效应。

出版著作有《瓯绣技法》、《现代人像绣技法》、《中国发绣艺术》和四本个人水彩画集,共七部画绣专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