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专业知识考试试卷

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专业知识考试试卷

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专业知识考试试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描述一个地方的气候主要要素有()A.风力和降水 B.气温和气压 C.气温和降水 D、.风力和气压2.长江和黄河都流经的省级行政区有()A.青海和四川 B.青海和西藏 C.西藏和四川 D.河南和湖北3.分布在我国地形第二级阶梯上的主要地形类型是()A.高原和平原 B.高原和盆地 C.平原和丘陵 D.山地和盆地4.“汉承秦制”体现在哪些方面()①郡县制度②监察制度③察举制度④皇帝制度⑤科举制度⑥行省制度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5.与《昭君出塞》相比,《步辇图》反映的唐朝民族关系的突出特点是()A.通过互派使者的方式维持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B.采用册封的方式迫使少数民族政权臣服唐政府C.利用和亲的方式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D.凭借先进的经济文化形成对周边民族巨大的向心力6.清朝前期,我国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是()A.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与反对外来侵略联系在一起B.西方殖民者联合起来挑起民族矛盾,支持分裂破坏活动C.中央开始设置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专职机构D.通过册封少数民族首领来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7.美国纽约地理坐标是40°N、75°W,关于纽约位置的描述,正确的是()A.北半球、西半球 B.南半球、东半球 C.北半球、东半球 D.南半球、西半球8.1876年,英国商人修筑了淞沪铁路,许多中国人认为这会惊扰祖宗,破坏风水。

清政府后来用28.5万两白银将铁路赎回后拆毁。

此事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A.清政府维护自己的统治 B.清政府维护人民的利益C.中国人民反对外商修路D.中国近代文明起步艰难9.1946年,中共的土地政策从减租减息改为耕者有其田,其主要原因是()A.社会性质的变化 B.革命任务的变化C.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D.革命对象的变化10、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表述正确的是()①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继续④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1.《历史与社会》是为实施教育而构建的综合课程。

12.读左图,运用所学知识回答:①图中的A所处的地形区是。

②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青藏铁路在穿越可可西里等自然保护区的路段时,采取了绕道行进,设置野生动物活动通道等措施,这样做的目的是。

③请举一项事例说明清朝初期为加强对西藏地区管理所采取的措施。

当前我国在该地区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④青藏铁路的建设能够体现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原则。

13.《历史与社会》课程十分重视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同时鼓励学生有主见地正视各种社会问题,更自觉地面对各种机遇和挑战,因此其体现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是。

14.《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师,必须树立适应需要的教育观,树立开放的、综合的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构建知识的教学观。

15.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体现的基本价值是。

三.问答题:(共26分)16.(8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五代方镇益强……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弊。

……时方镇缺守帅,稍命文臣权之。

……又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簿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

——摘自《太平治迹统类》材料二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暮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推,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摘自《文献通考》材料三(宋太宗)因谓近臣曰:“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

外忧(辽,西夏掠夺)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

深可恨也。

帝王用心,常须谨此。

”——摘自《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四本朝鉴五代藩镇之敝.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清散。

——摘自《朱子语类》请回答:①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北宋统治者主要想解决前朝遗留的什么问题?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是什么?(2分)②依据材料三,指出宋太宗对待“外忧”与“内患”的态度怎样?其根本出发点是什么?(2分)③材料二与材料四对宋初改革提供的评价如何?扼要说明你的看法。

(4分)17.(10分)大国崛起是世界历史舞台上令人瞩目的现象。

在近代历史上,英国、德国、美国等都经历了崛起的过程,特别是英国被称为“日不落帝国”。

请回答下列问题:①英国崛起的诸多因素中,关键因素在于它率先完成了政治制度的创新与经济领域的变革,请指出其表现形式及实现途径。

(4分)②西方国家通过政治制度的创新与经济领域的变革而崛起,但在19世纪的中国却日益贫弱,沦为列强欺凌的对象。

请从政治、经济、对外政策方面比较下19世纪中国日益落后的原因。

(6分)18.(8分) 最近,国外一位学者提出了“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的观点,某中学历史与社会学习小组借用这句话设计了下面这张主题演讲的图片。

请回答:①1978年中国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2分)②为什么中国的1978年会被视为21世纪开始的标志?可从中国角度、世界角度展开叙述。

(6分)从中国的视角来看,如:1978年后确立了对内改革的战略决策,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计划经济转移到市场经济等;从世界的视角来看,如:1978年后确立了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中国融人世界,加入WTO 等。

注:标准答案仅供参考,答案不必全部符合标准答案。

老师也可从个体的视角梳理、综合、分析后,进行回答。

四.知识运用:(共44分)19.(32分)请认真阅读下面课例:八年级(上)第四单元第三课《情趣无限的世俗生活》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这节课我们学习“情趣无限的世俗生活”。

什么是世俗生活呢?所谓世俗生活,就是讲述老百姓的故事,老百姓的故事里蕴含着什么情趣呢?相信经过本课的学习,大家一定能找到答案。

首先让我们一起欣赏一首好听的歌曲(播放《好汉歌》)师:你知道这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歌吗?生:《水浒传》。

师:对,《水浒传》讲述的是宋朝时期梁山好汉的英雄故事。

不过今天,老师可不要你们“路见不平一声吼”,我们是要去“风风火火闯九州”,好不好?生:好!师:那就让我们到北宋的都城汴京去闯一闯。

(二)体验“世俗”,列举古代世俗生活的内容师:汴京,也就是今天的哪座城市呀?对,就是河南开封。

当时的汴京是怎么样的呢?(播放录象),大家说说看你都看到了什么?生:讨论后回答,店铺、小摊、杂耍、染布、马车等(与现代城市进行对比)师:这些是汴京街头繁华热闹的景象。

茶馆、酒店、街头的小摊、赶车的马夫、行路的商人,人们各自忙活着自己的事,这是老百姓的生活,也就是世俗生活。

好,再让我们来看看,这些人又在干嘛?(播放录象《蹴鞠》)生:他们好象是踢足球,但好象又不是足球。

师:那到底是什么呢?生:是蹴鞠。

(注意写法)师:你们觉得它好玩吗?生:好玩。

师:是呀,早在战国时期,我们国家就有了古老的足球,不过那时它的名字就不叫足球,而是蹴鞠,一个很有中国味道的名字。

正是因为它既好玩又能锻炼身体,到了宋代就更加盛行。

那你知道当时谁踢蹴鞠很厉害吗?生:《水浒传》里的高俅,踢的很厉害,皇上喜欢他,提拔他作了宰相和太尉。

师:对,我们暂且不说他这官是怎么当上去的。

就凭他靠这踢球的本领居然得到良好机遇这一条,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一个人具备一定的特长是一件好事情,它可以让你在工作、生活中比别人更有好机会。

当然了,并不是大家都有高俅这样的好运气的,对于当时大多数的艺人们来说,虽然也有一定的本领,但他们就只能靠表演谋生了,那他们主要在哪里表演呢?生:街头、瓦子。

1.热闹非凡的城市生活:“瓦子”和“勾栏”师:在宋代,大型的综合娱乐场所就叫“瓦子”,在瓦子里,一块块比较固定的演出场地就叫做“勾栏”。

那么你们想象一下,当时瓦子里会有哪些娱乐活动?生:杂剧、杂技、舞蹈、“说话”等。

师:大家想不想欣赏一段呀?(播放皮影戏《梁祝》,了解皮影戏怎么演)师:在瓦子里,除了好玩好看的东西,还应该有些什么?生:还有许多小吃摊点、饭馆、茶楼等。

师:由此可见,瓦子好比就是我们现在的娱乐中心。

那么,当时象这样的瓦子,在汴京城里多不多呢?每个瓦子又有多大的规模呢?生:回答。

师:由此可见,瓦子是当时人们娱乐的重要场所。

在这里,不管是演出的人们,还是看演出的人们,台上台下都乐在其中。

而当时瓦子分布如此之多,又说明了什么问题?生:社会经济发达,或商业繁荣等。

师:热闹繁荣的瓦子和勾栏,确实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就连我们都不禁羡慕起来。

这就要大家进一步想想,这样的生活与当时社会的哪些因素有关呢?(分成4-6人的小组,讨论要有发言、记录、总结)生:看材料,讨论(5分钟左右,掌握时间)然后按小组回答。

师:商业繁荣、人们生活水平较高(注意提醒学生,当时的社会生活水平高是与同时期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坊市制度的打破、夜市的兴起;归根结底,是与当时的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分不开的。

师:江湖艺人南来北往,哪里有观众就在哪里演。

城市里的瓦子固然是他们表演的重要场所,还有什么地方观众也很多呢?对,农村里街头巷尾的空地、乡村的集市庙会同样也是好场所。

那就让我们跟随他们的脚步,一起到农村去看看吧。

2.丰富多彩的乡村生活师:当时农村里的农民又有哪些文化娱乐活动呢?生:杂剧、“说话”、讲史、民间节日的活动等。

师:农村里这么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同样也是当时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分不开的。

尤其是逢年过节的,更是热闹非凡。

今天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宋元时期有没有文化习俗呢?生:有。

师:就拿过年来说,当时的著名诗人王安石留下了这样一首诗,你知道诗里说到了哪些习俗吗?生:放爆竹、贴桃符。

师:“元日”是指农历春节的正月初一,不是我们现在的元旦。

这里的“屠苏”是指一种酒,说是过年的时候喝它就可以辟邪。

除此之外,当时人们过年还有哪些有趣的习俗呢?生:回答(略)师:与那时相比,现在我们过年还有哪些风俗或者活动?想想其中又有些什么寓意呢?生:回答(“团圆饭”──家庭伦理、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师:所以说,今天的我们不仅要在节日里好好的享受一下生活的乐趣,而且还应该把过去的一些好传统继承下来。

联系我们现在的实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或者我们身边的人和事中,你看到了哪些历史传统的延续?生:讨论回答。

师:杂剧──京剧、越剧、婺剧(播放《苏三起解》);今年的“七艺节”主办省份就是浙江;衢州(国际)孔子文化节(孔庙就是在南宋时迁到衢州的;今年是孔子诞辰2555周年,看来是地球人都知道哇:山东曲阜孔子文化节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设立了“孔子奖”)、中秋节花灯表演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