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述统计学联系与因果联系的区别。
1. 统计学联系:两者的联系消除了抽样误差因果联系:必须具备统计学系,同时还必须排除是由各种偏倚引起,并且符合因果推断标准。
2. 简述病因判断的常用标准。
2.(1)关联的时间顺序(2)联系的强度(3)剂量-反应关系(4)暴露与疾病的分布一致性(5)关联的可重复性(6)关联的合理性(7)暴露终止效应3.简述流行病学实验的分类其设计原则。
3. 分类 1.临床试验 2.现场试验 3.社区干预试验设计原则:设立对照;随机化;盲法。
4.什么是筛检?常用的评价指标有哪些?4.筛检:是运用快速、简便的试验、检查或其它方法,将健康人群中那些可能有病或缺陷,但表面健康的人,同那些可能无病者鉴别开来。
评价指标:真实性:灵敏度,特异度,假阳性(阴性)率,阳性阴性似然比,约登指数可靠性:变异系数,符合率,KAPPA一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5. 简述RCT的基本原理及主要用途.5. RCT 即随机化对照试验,是在病人中进行的,通过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结果而确定某项治疗或预防措施的效果与价值的一种前瞻性研究。
基本原理:选定患有某种疾病的病人(住院病人或非住院病人),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病人施加某种预防或治疗的干预措施后,随访并观察一段时间,比较两组病人的发病结局,从而判断干预措施的预防或治疗效果。
主要用途:治疗研究诊断研究筛检研究预后研究病因研究试述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的基本原理及优缺点(1)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以现在确诊的患有某特定疾病的病人作为病例,以不患有该病但具有可比性的个体作为对照,调查他们发病前对某个(或某些)因素的暴露情况,比较两组中暴露率和暴露水平的差异,以研究该疾病与这个(或这些)因素的关系。
优点:l所需样本量小,病例易获取,因此工作量不大,所需人力物力较少,易于进行,出结果快2可以同时对一种疾病的多种病因进行研究3适合于对病因复杂、发病率低、潜伏期长的疾病进行研究4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对治疗措施的疗效与副作用做出初步的评价缺点l由于受回忆偏倚的影响,选择合理的对照又比较困难,因此结果的可靠性不如队列研究2不能计算暴露与无暴露人群的发病率,只能计算OR试述混杂偏倚的产生及控制。
混杂偏倚是指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由于一个或多个潜在的混杂因素的影响,掩盖或夸大了研究因素与疾病间的联系。
混杂因素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基本特征1.混杂因素必须是所研究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2.混杂因素必须与所研究的暴露因素存在统计学联系3.混杂因素不应是暴露因素与疾病因果链中的一个环节或中间变量控制原则:随机化: 只适用于实验研究,不仅可能避免已知的混杂,还可能避免未知的混杂作用限制: 能控制已知的混杂,存在代表性问题匹配数据分析阶段: 分层分析,使用回归模型cause of disease病因:一般称为危险因素,是使疾病发生概率即危险升高的因素。
matching匹配或称配比,即要求对照在某些因素或特征上与病例保持一致,目的是对两组进行比较时排除匹配因素的干扰relative risk (RR) 相对危险度: 为暴露组与非暴露组中发病率或死亡率之比,表示暴露者易患某病的程度.bias偏倚: 是指在流行病学研究中某变量的测量值偏离其真实值,使得研究结果或推论结果与真实情况之间出现偏差,是由于系统误差造成的。
incubation period潜伏期:指自病原体侵入机体到最早出现临床症状这段时间。
不同的传染病其潜伏期长短各不相同,主要与病原体在机体内繁殖时间有关。
randomized controlld trial 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是在病人中进行的,通过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结果而确定某项治疗或预防措施的效果与价值的一种前瞻性研究。
crossover control交叉对照: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在第一阶段,一组人群给予干预措施,另一组人群为对照组,干预措施结束后,两组对换试验,每个研究对象兼作实验组和对照组成员。
混杂偏倚SMRAIDS的中英文全名AR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及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的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爆发(outbreak):疾病暴发是指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在短时间内发生多例同类病人的情况,它可以看成是疾病流行的特殊形式。
遗传度:在多因子遗传病中,遗传对易患性所起作用的大小程度称为遗传度(heritability,h2)。
遗传度越高,说明遗传因素在某病发病中的作用越重要。
选择偏倚(selection bias):纳入的研究对象中获得的在关因素与疾病的联系不同于源人群中该因素与疾病之间的真实联系,产生选择偏倚筛检(screening):运用快速、简便的试验、检查或其它方法,将健康人群中那些可能有病或缺陷,但表面健康的人,同那些可能无病者鉴别开来。
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 ADR):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时出现的任何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
生态学研究(ecological study):是描述性研究的一种类型,它是在群体水平上研究某种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以群体为观察和分析的单位,通过描述不同人群中某因素的暴露状况与疾病的频率,分析该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暴露标志(exposure marker):与疾病或健康状态有关的暴露因素的生物标志,称为暴露标志,其包括外暴露标志和内暴露标志。
效应标志(effect biomarker): 指宿主暴露后产生功能性或结构性变化的生物标志。
其包括疾病标志和健康状态标志。
医源性传播: 在医疗、预防工作中,由于未能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而人为地造成某些传染病的传播。
1、简述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及用途(1)潜伏期的长短可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
(2)根据潜伏期判断患者受感染时间,以追踪传染源并确定传播途径。
(3)根据潜伏期长短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或医学检验期限。
(4)根据潜伏期确定免疫接种时间。
(5)根据潜伏期评价某项预防措施效果。
2. 简述RCT的基本原理及常见的偏倚RCT 即随机化对照试验,是在病人中进行的,通过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结果而确定某项治疗或预防措施的效果与价值的一种前瞻性研究。
基本原理:选定患有某种疾病的病人(住院病人或非住院病人),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病人施加某种预防或治疗的干预措施后,随访并观察一段时间,比较两组病人的发病结局,从而判断干预措施的预防或治疗效果。
常见的偏倚:选择性偏倚、测量偏倚、干扰和沾染、依从性4. 简述分子流行病学与传统流行病学的关系分子流行病学与传统流行病学既是一个统一体,又有各自不同的特征。
分子流行病学是流行病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传统流行病学在研究暴露与疾病关系时,常常使用“黑箱”理论直接研究暴露与疾病或健康的关系。
虽然发病和死亡测量可以直接反映人群疾病和健康状况,但由于黑箱的存在,使暴露与疾病关系的判断显得缺乏直接证据。
而分子流行病学使用传统流行病学方法选择研究对象,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从分子和基因水平阐明生物标志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疾病/健康的关系和影响因素,可以全面阐明疾病自然史,即健康-疾病连续带和暴露-发病连续带,从而揭示“黑箱”秘密,制定更有效的防治疾病、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并评价其效果。
5.简述遗传流行病学的定义及研究内容定义:遗传流行病学是研究与遗传有关的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病因、以及制订预防和控制对策的学科。
它着重研究疾病发生中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所起的作用,作用的方式、后果和预防控制方法。
研究内容:是否有家族聚集性家族聚集性产生的原因疾病在家系中的传递方式提出疾病的预防策略和措施简述药物不良反应有哪些研究方法泊松分布判断法,病例报告,生态学研究,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9. 循证医学常见的偏倚有哪些?(发表偏倚、文献库偏倚、纳入标准偏倚、筛选者偏倚)10.ADR因果关系评价准则1时间方面的联系 2联系的普遍性 3联系的特异性 4联系强度 5有否其它原因和混杂因素11.简述甲型肝炎的传播途径1经食物传播 2经水传播 3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4其它肠道外途径如昆虫携带等不常见6、简述结核病的防制策略与措施一、预防性措施(1)减少传染源针对已经感染结核杆菌、并且有很大发病概率的人群进行抗结核药物预防性治疗。
如对HIV感染者、与新结核病人密切接触者、来自高流行区的移民进行药物预防性治疗,以减少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①阻止痰菌阳性病人排菌污染空气②降低或杀灭空气中的结核菌③建立传染源与易感者间的屏障(3)针对未感染人群进行卡介苗接种,如新生儿卡介苗接种二、治疗性措施发现和治愈传染性(涂片阳性)肺结核病人,推行督导短程化疗以提高治愈率。
7. 案例1:为了解广州市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识及有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从广州市所有高校中随机抽取一所大学,以该校的2001,2002,2003,2004级在校学生共9268人为调查对象,男4125人,女5143人,纳入标准:身体健康,心理正常,年龄在17-25 岁,在校学生,来自城乡的学生机会均等。
排除标准:行为异常,有心理疾患,或身体不健康者。
通过对艾滋病基本知识问卷的填写,以便发现大学生对艾滋病知晓率的情况。
案例2:某研究小组从1990年初起,对45岁以上的5000名男性进行观察,当时对研究对象进行了血压、血脂、心电图、生活习惯等有关内容的测定,然后对其随访,并逐年记录人员的变动情况,发病和死亡登记。
至2000年底研究者发现,在原有高血压的人中,发生脑卒中64人,而血压正常组发生脑卒中25人,请问该项研究属于何种设计。
问:上述案例1和2各属于何种类型设计,各有什么优缺点上述案例1属于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中的现况调查(横断面调查),案例2属于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中的队列研究(前瞻性调查)。
现况研究的优点:1.抽样调查在现况研究中较常用,其样本一般通过随机化从人群中选择调查对象,故其研究结果有较强的推广意义。
2. 现况研究在收集资料完成之后,可按是否患病或是否暴露来分组比较,即有来自同一群体的自然形成的同期对照组,使结果具有可比性。
3.现况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或采样检测等手段收集资料,一次调查可同时观察多种因素。
现况研究的缺点:1. 现况研究是在特定时点和特定范围进行调查,疾病与暴露因素一般同时存在,难以确定先因后果的时相关系。
2.一般只能获得患病率资料,不能获得发病率资料。
3.处在潜伏期或临床前期得病人易被误认为正常人,使研究结果发生偏倚,低估该研究群体得患病水平。
队列研究的优点有:1.由于研究对象暴露资料的收集在结局发生之前,并且都是由研究者亲自观察得到的,所以资料可靠,一般不存在回忆偏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