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船舶轴系的组成与设计()

第二章 船舶轴系的组成与设计()


延长轴系寿命。
6)良好的密封性。选择性能良好的密封装置,既要防止海水 对轴系的腐蚀,又要防止滑 油的外漏而污染海洋环境。 7)重量尺寸要小。缩小轴系的重量尺寸,以省出更多空间来 装载货物或作其他用,对提高船舶的运行经济性也看好
处。
§2-2 轴系的布置设计
布置设计思路:

通过布置确定轴系长度,决定轴承位置和间距等。 根据规范计算确定基本轴径。 进行轴系的强度校核。 有些大型船舶轴系还要进行必要的振动计算和合理校中计
在进行船舶轴系设计时,传动轴的基本直径匀按有关船
舶建造规范进行计算,必要时再作强度校核予已补
充。 用何种规范作为船舶设计建造的依据,除了考虑船舶 的性质、航区等因素外,还要征得订货部门的意见。 为国外货主建造船舶,要用世界多数国家认可的劳氏 规范及货主国规范。
船舶建造规范的的性质
1)它是强制性的法规性文件,凡不符合规范要求的船舶,就 认为不合格,不能营运。
船周期、降底制造成本、提高经济 效益,而且对产品的
质量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3)传动损失小。在轴系设计时,要正确选择轴承数目、布置位 置和润滑方式,将传动损失 降底到最小限度,以提高推 进效率。
4)良好的抗振性能。保证轴系在营运转速范围内不产生扭转 共振和横振共振, 进行振动临界转速的计算。 5)对船体变形的敏感性小。因船体变形使轴系各支承产生位 移而导致轴系产生附加应力和附加负荷。轴系设计和布 置时就要考虑使这种影响尽可能小一点以减少传动损失
中间轴承支座布置图
如上图一长轴系,轴径在
400~650mrn之间,有三根连在一起 的等直径中间轴,每根轴分别由一个 中间轴承所支承,各轴承的跨距与各 轴的长度相等为L,已知最大轴承许
用比压取0.59MPa,轴承长度取轴径
的0.8倍,求两轴承最大间距 。
§2-3 传动轴的规范计算及强度校核
一、传动轴的基本轴径计算
三、轴系布置设计的其他问题
1、轴承负荷的分配和调整
轴承负荷比压过大或过小都是不适宜的。理想的状态是
使各道轴承比压值大致相等。我国1989年制订的《钢
质海船建造规范》规定"特 殊情况每个轴承所受的正
压力应不小于相邻两跨轴重量20%"。
2、中间轴承和尾轴管的后轴承支 承反力位置有何区别?
中间轴承不很长(约0.8倍轴径) ,一般 轴颈和轴承接 触比较均匀,故其 接触压力常用平均比压表示,其 支承反力位置也取轴承中点。但 对尾轴管的后轴承,由于受到螺 旋 桨悬臂力矩的作用,其受力情 况是不均匀的,后端轴承负荷 较 重,支反力的位置也相应后移。
相应减少,对轴系工作有利。
轴系间距确定原则:
在进行轴系布置时,应力求使两轴承的跨距
L≥ Lmin,以减小轴承的附加负 荷,但轴承的跨距也 不宜太大,跨距增大要受到下列因素的限制: (1)轴系临界转速的限制。轴承跨距过大,易产生轴系的回 转振动和横向振动。 (2)比压和挠度的限制。增大轴承跨距,减少轴承数量,使轴 承比压增加,挠度增加,同时 造成轴承负荷的不均匀性。 (3)工艺条件的限制。增大轴承跨距给轴系的制造和安装带来 困难,特别是轴系安装校中 时,要增加临时支承,以保 持轴系的稳定性。
轴系的多节性
传动轴较长,有的达100m以上。对于这样长 的轴系, 如果只用一整根轴,是困难和不方便的, 且没有必要。为了加工、制造、运输、拆装方便, 常常把传动轴分为许多节,并用数个联轴器将各 节轴段连接起来组合而成。
二、轴系的工作条件和要求
1、工作条件:
由于轴系位于水线以下,一部分轴系长期浸泡在水中,工作 条件恶劣,受力复杂;同时还受到船体变形、装载等的
① ②
主机功率有效地转变为螺旋桨推力的措施? 轴线最好布置成与基线平行; 双轴系和多轴系的船舶中,最好将轴线布置成与船舶纵
肿剖面相平行和对称。
单轴系的安装
双轴系安装
由首尾两基准点位置确定,当主机和螺旋桨位置确定后,轴 线位置就随之而定。
1、主机位置 主机布置高度:使主机(或齿 轮箱)的油底壳不碰到船 的双层底或肋骨,并使它
算。

轴系部件进行结构设计及选型,最后绘制轴系布置图、尾 轴尾管总图及有关部件图纸。
一、轴线的数目、长度、位置及布置
轴线:发动机曲轴中心或减速器中心与螺旋桨中心的连线称为 轴线,也称轴系理论中心线。 (一般轴线由多段位于同一直线的轴相互连接而成)
(一)轴线的数目:取决于船舶的类型、航行性能、
生命力、主机型式和数量、经济性、可靠性。轴线 数目早在总体初步设计阶段已决定。
第二章 船舶轴系的组成与设计
§2-1 概述 §2-2 轴系的布置设计 §2-3 传动轴的规范计算及强度校核
§2-4 传动轴的结构设计
§2-5 中间轴承与推力轴承
§2-6 尾轴管装置
§2-1 概述
一、船舶轴系的任务、含义与组成
任务:将主机的功率传给螺旋桨,又将螺旋桨所产生的推 力传给船体,以实现推进船舶的使命。
们间 留有间隙,还应留
出油底壳放油所需的操作 高度。
2、螺旋桨的位置
螺旋桨的位置一般由船体设计人员确定。船体壳板产生振 动的原因之一,是螺旋桨叶尖与船体外板 没有足够的间 隙,致使螺旋桨在运转时水流冲击外板造成 的。
二、轴承的位置、数目和间距
1、轴承位置的确定
轴承破坏原因:
轴承中各支承轴承均与船体刚性连接,所以船体的变形将引 起轴承的径向位移,这种位移会使轴承的负荷增加许多 倍甚至十几倍,致使轴承处产生剧烈的磨损、发热,甚 至咬死烧坏。 当传动轴在支承轴承中运转时,船壳因受水压、装载等因素
影响。
如果轴系设计布置或安装不当,往往会导致轴系摩擦部位发
热、剧烈的磨损,甚至发生断轴事故。
2、轴系的要求
1)工作可靠且有较长的使用寿命。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满足 规范要求,保证轴系在各种恶劣的载荷情况下不致发 生 永久变形或断裂,使其在运行中安全可靠,并有较长使用
寿命。
2)尽量采用标准化结构。在满足工作需要的基础上,应尽量采 用标准化结构。这不仅给制造安装带来方便,还能缩短造
2)规范中的计算公式必定是可靠的,有权威性的,它既有理 论根据,又是长期实践经验的 总结。 3)规范中的公式是经过简化了的。许多须考虑的因素均用系 数来表达,使用方便。 4)具有不同种类的规范 区域划分:各个国家或地区自己的规范和相应的计算公式 用途划分:各种船舶级别、航区、用途的规范,如《钢质海船 人级与建造规范》、《长江水系钢船建造规范》、《长江 水系小型钢船建造规范》、《海军舰 艇建造规范》等。
他轴径的基础,就可大大简化规范公式。
所以,在确定了中间轴直径以后,推力轴、螺旋桨轴的 直径是在中间轴直径基础上,增加一个百分比求得。
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剪应力
已知:P=7.5kW, n=100r/min,许用切应力=40MPa, 空心圆轴的内外径之比 = 0.5。 求: 实心轴的直径d1和空心轴的外径D2。
(二)轴线及轴段长度的确定

轴线的基本长度L =首部端点为主机(或齿轮箱)的功
率输出法兰的中心,尾部端点为螺旋桨的中心。

轴段长度:在轴线总长度确定之后,根据船体尾部线型、 隔舱壁位置、各轴承比压、工厂的加工能力及轴系在机
舱内装拆要求,决定螺旋桨轴及中间轴长度。
(三)轴线的位置
单轴系的轴线:常布置在船舶的纵中剖 面上; 双轴系的轴线:对称布置在船舶两舷; 三根轴系:一根布置在船舶的纵中剖面上,其余两根对称布 置在机舱左右两舷。
组成:传动轴(中间轴、螺旋桨轴、推力轴及连接轴与轴 用的联轴器),轴承(中间轴承、推力轴承及尾轴 承),以及其他附件等。
图中为直接传动主机。如用高速不可反转主机,其后面须 设传动设备, 即离合器和齿轮箱。
(1)推力轴:它前端有法兰与主扭曲输出法兰相连接, 其后端的法兰与中 间轴法兰相连。
轴 系 关 键 部 件
特别是在需进行合理校中的轴系中,为取得校中的满意结果,
多方案的计算和论证。
为什么直线布置轴系对大型尾部机舱、短轴系的船舶是 不合适的? 由于大型船舶螺旋桨较重,致使尾管尾部轴承的负荷 过大,超过尾管轴承材料许用比压。而尾管首部轴
承的负荷又过小,甚至出现负值,其他各轴承负荷
也会出现严重不均现象。为了使各档轴 承负荷分 配均匀,对轴系常常采用曲线安装方法,即通过各
中间轴承高低位置的升降调节,将轴系布置成光滑
曲线状态。这时轴承和高低位置就要根据计算结果 来确定。
2、中间轴承的数目和数目
为什么用增加轴承数目、减小轴间距来减小轴系的变形量
和轴承负荷,这种想法和做法是错误的? 实践证明:目前绝大多数船舶已从每节两个轴承减到一 个。适当减少支承点会增加轴承弯矩,但轴系变形牵 制减 少,轴系附加负荷减少,船体变形对轴系影响
为什么轴系必须使各轴承的比压在许可范围内,并力求使各
轴承的负荷均 匀?如何控制?
一旦轴承发生负荷过重,超过了许用比压,导致轴承迅速 磨损、发热及其他事故。遇到这种情况,不能轻易用加
大轴承长度的方法来降低比压,一般采用减小轴承间距、
降低轴承的高度和比压;轴承负荷过小,出现零值或负 值,也是不允许的,这不仅影响轴承的正常工作,而且 造成邻近轴承负荷过重。这是因为当轴承负荷为零值或 负值时,轴段与下轴瓦脱离,这样,一方面使计算的负 荷与实际不符,另一方面影响横向振动的频率的计算, 设计者应加大轴承间距。甚至P 7.5 M=9549 = 9549 n 100
=716.2 N.m
3
M 16 M max= = =40 MPa 3 Wt1 d1
16 716. 2 =0.045 m=45 mm 40 106
d 1=
我国规范轴的基 本直径d计算值
二、 传动轴的强度校核
传动轴在工作时,同时受到扭转、弯曲和压缩三种负荷, 不仅承受静载荷,而且还有附加动载荷作用。目前国内 外主要根据规范公式计算轴径,而主要依据扭矩,即以 轴在额定工况时传递的平均扭矩所产生的扭应力τ,应 小于或等于许用扭转应力 ,并考虑一些经验数据推导 出来的。而没有明确考虑扭转、弯曲、压缩三种负荷的 综合作用。为了反映实际受力情况,以及对规范公式计 算出的轴径作进一步校核,有必要对传动轴的强度进行 计算和校核。 (一)中间轴的强度校核 (二)螺旋桨轴的强度校核 (三)联轴器的强度校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