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激流中前进》作者:杜键《黄河激流》原名为《在激流中前进》。
创作始于1962 年,完成于1963 年,是画家在油画研究班学习时的毕业创作。
画家以简练概括的艺术语言,雄健有力的笔触,沉着凝厚的色调,表现了船工们齐心协力搏击于黄河浊浪之中的惊险场景。
画家没有从正面表现人与激流搏斗的表情,而是通过飞旋激荡的河水与沉着稳健的人物的对比,那如一叶小舟般的黄河渡船与大面积的汹涌奔腾的浓浆浊浪对比,通过对水势的夸张表现反衬了人的力量和精神,较完美地体现了作品的主题。
“文革”中,此作品被冠以隐喻“载舟之水可以覆舟”,“把矛头指向无产阶级专政”的罪名受到批判,致使原作被毁。
1991 年底,为参加“二十世纪·中国”画展,画家重画此画,尺寸比原图略小,画面亦与原作小有差异。
原大小为:14.8厘米X528.7厘米。
杜键作的《在激流中前进》是一幅感染力很强的作品。
翻腾着层层巨浪急驰而下的河水和一只全身十分倾斜的木船,使整个画面产生强烈的运动感。
右下角一个大大的漩涡打破了自上而下的直线,活跃了画面,也更加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那站在船头的青年水手,随时准备着对付迎面而来的一切险关,他和船后历尽过无数风险的老艄公,共同以十分警惕的目光沉着地注视着前面。
《在激流中前进》是一首"力"的颂歌;是坚强与勇敢的颂歌;是同心协力、团结一致的颂歌。
船工们齐心协力波及与黄河浊浪之中的惊险场景。
从而知道了在生活的激流中,也只有稳掌舵、紧划桨,奋勇前进才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
《粮食》作者:(苏联)雅布隆斯卡娅雅布隆斯卡娅(1917—),是苏联卫国战争之后涌现出来的当代著名女油画家.她一面在基辅美术学院从事美术教学工作,一面勤奋创作.油画《粮食》是她青年时期时荣获国家奖的成名作.在这幅宽约4米的巨幅作品中,作者表现了苏联集体农庄女庄员在丰收的打谷场上劳动的场面.在夏日的明亮的阳光下,集体农庄女庄员们在堆积着如山的金黄色麦粒的打谷场上,紧张而有秩序地劳动着.女庄员们兴奋的笑脸和欢快而有节奏的动作,充分显示了经过战争洗礼后的苏联劳动人民高涨的劳动热情和崭新的生活风貌.作品构图宏伟,形象生动,主题鲜明,内容和形式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牛耕》牛耕图制造年代: 汉材料: 石介绍:墓室装饰石刻,画像石西汉晚期出现之后,被大量用于地下墓室或地面祠堂的装饰,因而它的内容和形式也都与当时的丧仪和祭祀等密切关联,成为受丧仪制约的艺术品。
汉画像石的题材受到同时代的社会审美影响,以略带绘画风格的表现手法描绘,除西王母、月宫等题材外,也出现牛车、耕种等世俗情调画像石。
牛耕图是东汉时期的减地浅雕画像石。
画面正中为汉代建筑中的斗栱,下方雕出农夫鞭驱赶耕牛犁地的生活场景。
斗栱左右两侧有手执羊鞭伫立的羊倌和他牧养的羊群。
整幅画面充满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代表了汉代审美风格。
《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期、徽宗时代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
关于“清明”二字存在一些争议,有人认为是指入画时间为清明时节,还有人认为是在粉饰太平。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和扁舟。
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
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
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
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
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
还有“王家纸马店”,是扫墓卖祭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
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
宛如飞虹,故名虹桥。
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
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
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象在大声吆喝着什么。
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
桥上的人,也伸头探脑地在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了一把汗。
这里是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名副其实地是一个水陆交通的会合点。
后段,热闹的市区街道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等。
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的专门经营,此外尚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大的商店门首还扎“彩楼欢门”,悬挂市招旗帜,招揽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坐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小儿,有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有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
交通运载工具:有轿子、骆驼、牛马车、人力车,有太平车、平头车,形形色色,样样俱全。
绘色绘形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几个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第一、内容丰富。
《清明上河图》在表现手法上,以不断移动视点的办法,即“散点透视法”来摄取所需的景象。
大到广阔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细到舟车上的钉铆、摊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谐地组织成统一整体,在画中有仕、农、商、医、卜、僧、道、胥吏、妇女、儿童、篙师、缆夫等人物及驴、马,牛、骆驼等牲畜。
有赶集、买卖、闲逛、饮酒、聚谈、推舟、拉车、乘轿、骑马等情节。
画中大街小巷,店铺林立,酒店、茶馆、点心铺等百肆杂陈,还有城楼、河港、桥梁、货船,官府宅第和茅棚村舍密集。
《清明上河图》中画有1695人,各种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只,房屋楼阁三十多栋,推车乘轿也有二十多件。
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历代古画中所罕见。
各色人物从事的各种活动,不惟衣着不同,神情气质也各异而且穿插安排着各种活动,其间充满着戏剧性的情节冲突,令观者看业,饶有无穷回味。
第二、结构严谨,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分明。
可贵的是,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主体突出,首尾呼应,全卷浑然一体。
画中每个人物、景象、细节,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简、动静、聚散等画面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达到繁而不杂,多而不乱。
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画面组织和控制能力。
第三、在技法上,大手笔与精细的手笔相结合,善于选择那些既具有形象性和富于诗情画意,又具本质特征的事物、场面及情节加以表现。
十分细致入微的生活观察,刻划每一位人物、道具。
每个人各有身份,各有神态,各有情节。
房屋、桥梁等建筑结构严谨,描绘一笔不苟。
车马船只面面俱到,谨小而不失全貌,不失其势。
比如船只上的物件、钉铆方式,甚至结绳系扣都交待得一清二楚,令人叹为观止。
《捣练图》《捣练图》唐代作品,原属圆明园收藏。
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捣练图》卷是一幅工笔重设色画,表现贵族妇女捣练缝衣的工作场面。
这幅长卷式的画画上共刻画了十二个人物形象,按劳动工序分成捣练、织线、熨烫三组场面。
第一组描绘四个人以木杵捣练的情景;第二组画两人,一人坐在地毡上理线,一人坐于凳上缝纫,组成了织线的情景;第三组是几人熨烫的场景,还有一个年少的女孩,淘气地从布底下窜来窜去。
《捣练图》工笔重彩,亦系宋徽宗摹本,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
《捣练图》描绘了从捣练到熨练各种活动中的妇女们的情态,刻画了不同人物的仪容与性格。
表现的是妇女捣练缝衣的场面,人物间的相互关系生动而自然。
从事同一活动的人,由于身份、年龄、分工的不同,动作、表情各个不一,并且分别体现了人物的特点。
人物形象逼真,刻画维肖,流畅,设色艳而不俗,反映出盛唐崇尚健康丰腴的审美情趣,代表了那个时代人物造型的典型时代风格。
执绢的妇女身躯稍向后仰,似在微微着力;熨练妇女认真专注的表情,端丽的仪容,恰如其分地表现了温厚从容的心情。
在绢下好奇地窥视的女孩,以及畏热而回首的煽火女童,都生动引人。
画家表现妇女捣练活动,不只是描绘捣练、络线、织修、熨烫等的活动过程,他既重视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又注意刻画某些富有情趣的细节,使得所反映的内容,更具有生活气息,人物造型有唐代人物画的共同特点:脸型丰满,设色工丽。
《养鸡女》俗称"养鸡女"。
展现的是一位农家少妇掀开鸡笼,两只鸡正在争啄一条蚯蚓的场面。
雕像充满诗意般的乡村风情。
《弋射收获图》(东汉画像,砖高39.6厘米,宽46.6厘米。
1972年四川大邑安仁乡出土,四川省博物馆藏)画像砖画像石,是汉代统治阶级盛行厚葬的产物。
它主要用于地下墓室,也包括少数地上祠堂。
这是一种介于绘画和浅浮雕之间、更多的属于绘画性质的艺术形式。
已发现的画像砖,主要集中在四川。
《弋射收获图》画像砖是其中著名的作品,整个画面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部弋射图,右为莲池,池内浮着莲叶,水中有鱼鸭遨游,空中有大雁飞行。
下部为收获图,一人挑担提篮,三人俯身割穗,另外两人似在割草,整个画面,简洁分明,但所表现的内容十分丰富,而且将不同的空间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所表现的劳动场面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推磨》北宋浮雕。
宁夏泾源宋墓出土。
长31厘米,宽19厘米,嵌于左室右壁券门一侧。
圆形磨盘上横穿一长条推扛,一个头梳高发髻的妇女,着圆领短上衣,长裙,系带,双手握推扛工胸前,眼睛注视推扛另一端的小孩;小孩全身裸露,背朝外,头向上昂起,双手作推磨状。
似为母子推磨,母怜子状溢于画面,推磨妇女状似病贫交困,描写逼真,为写实佳作。
《北方的九月》作者晁楣作者于1958年初,转业黑龙江的“北大荒”,创作许多表现北大荒的版画。
本作品描绘经过开垦的北大荒金秋世界红高粱丰收的壮观景色,宏伟的构图,浓重的色彩,豪放的刀法,美得令人陶醉的意境,使这幅作品成为一首对自然对劳动的赞美诗,同时也体现了画家对这块曾经洒下许多汗水的土地的无比深情。
在这幅作品中,写景使为了抒情,景与情得到了有机的统一,丰收与劳动紧密相连,劳动创造了美好世界的主题得到了突出的表现。
《倒牛奶的女佣》作者:弗美尔(旧译微米尔,1632.10.-1675)是17世纪荷兰最独特的风俗画家。
他一直生活在德尔夫特,故又称"德尔夫特城的扬·弗美尔"。
他一生的绘画作品,据有案可查的仅40余幅。
这是他去世后的几十年,一度湮没无闻的缘故,在荷兰美术的著录中也几乎找不到他的名字。
后来人们曾把他有限的作品与荷兰另两位画家德鲍赫与霍赫的作品相混淆。
这一幅《倒牛奶的女佣》作于1658年,构图不很复杂,轮廓较清晰,环境纯朴。
将一个简朴的厨房画得很有感情,甚至能令不少观者产生不同的怀旧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