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玛丽与马克思

玛丽与马克思


影片拍摄分析
• 在影片中,为了表现画面 开阔,景深悠远,导演大 量运用了展示空间的大全 景画面。 • 此种景别,能充分展示人 物活动的环境空间,渲染 气氛、创造意境。同时在 展现空间的时候又经常会 把镜头调度到人物或物体 的近景或特写上来体现一 种凝视的恬静。
片中城市纽约与墨尔本之间的切换,主人公现实与回忆之间的切换,导演都采用 了写信叙述的方式来达到空间以及场景之间的调度。如玛丽第二次写信给马克思, 叙述式的话语把玛丽写信时手的特写转到了过去回忆的场景,又从写字笔的特写 镜头转到了马克思读信时的全景镜头中,这样两地之间反复的转场切换,通过叙 述式的语言,使镜头之间表现的自然流畅,没有一丝的跳跃感。
玛丽与马克思
目录
• • • • • • • • • 影片点评 影片色彩分析 影片灯光分析 影片音乐分析 影片拍摄分析 影片构图分析 影片角色分析 影片画面分析 影片观后感
• 《玛丽和马克思》是一部黏土动画 片,人物造型说不上好看,旁白的 声音,书信之中玛丽和马克思的声 音,却非常的动人。你会忘记或者 忽略这是动画片你会被故意不合 比例的人物迷惑,为他们的悲伤而 悲伤,快乐而快乐。1976年以前, 马克思的人生几乎是失败来信,由开始的惊 恐而变得充实。他复信时的配乐, 不仅精确地模拟了打字的节奏而 且幽默地模拟了他内心的激越。但 马克思其实仍旧痛苦尽管他并不直 说,他渴望去月球生活因为只有 那里才是安静的。 • 影片有些蒂姆〃伯顿的影像风格 荒诞夸张于灰暗色调中透射着幽 幽的人文关怀
影片观后感
• 《玛丽与马克思》是一步成功的偶动画,不仅在 于它成功的手法拍摄和人物塑造,更在于这是一 部唤醒内心,追求回归,歌颂友情和爱的温柔的 电影。它通过马克思之口告诉我们宽容和爱,通 过玛丽告诉我们友情和关怀。他们是社会相对的 弱势群体,却用彼此的爱温暖着对方,滋养着彼 此,成长着彼此,给这宇宙间短暂渺小的生存, 带来无尽的乐趣和细腻的温柔。电影的哲理,每 个貌似不经意的设计和情节的安排变故,都是精 心准备,用意深刻的人生道理和感悟,给这个物 欲横流,浮躁的当下社会带来内心的启发,灵魂 的洗涤。
马克思所住他自身的穿着打扮都使用了黑白灰色系,沉闷、阴暗的色调预示着马克思结局 的悲惨。 肥胖身躯的马克思,头顶黑色小帽,身穿一身灰色的服装,把他44 岁中年人的形象表现得 淋漓尽致。
影片画面分析
• 玛丽的心情戒指有四种颜色, 灰色,红色,蓝色,黑色。灰 色代表思考,野心勃勃和饥饿, 红色代表迷人,好色和头晕目 眩,蓝色代表郁郁寡欢,伤心 和渴望的,黑色代表生气,受 惊吓和潮湿。 • 起初,玛丽的戒指一直是灰色 的,直到与马克思通信,每次 提笔和收到信,戒指就变成了 鲜艳的红色。直到玛丽的母亲 去世,悲伤的黑色戒指被玛丽 丢进了妈妈的墓地。
影片音乐分析
• 音乐在整部影片中占据举 足轻重的位臵,是影片的 灵魂所在。 • 在影片刚开始时,导演选 用《Perpetuum Mobile》 (无穷动)这样的快节奏 音乐来慢慢拉开序幕,这 种轻快、跳跃的节奏伴随 着旁白把观众渐渐引入了 玛丽的生活世界。
影片中针对不同的场景和人物,所运用的背景音乐也是不一样的。例如,当玛 丽出现回忆时,背景音乐是悠扬悲伤的小提琴声,而当马克思出现回忆时,背景 音乐却是低沉、凄凉的大提琴声。这样的处理能够烘托场景的气氛、突出人物的 不同性格特征。 当玛丽决定离开这个世界,当她踏上板凳,把头伸进系好的布绳圈里时,背景 音乐《Que SeraSera》响起,悠扬美妙的曲调,好像是玛丽内心的倾诉 在影片结尾处,随着镜头的渐渐上摇,音乐也随之慢慢变淡,带领观众离开画 面。
结尾处,镜头从两主人公身上,由下而上慢慢摇镜头到墙壁上,由上而下的俯拍,外加 优美的音乐,画中的遗憾渐渐感动着每个观众。镜头随之慢慢摇出窗外,远处城市的灯 光逐渐变亮,这时镜头又自下而上轻轻摇起,慢慢带观众离开了画面。总之,运动镜头 的运用不仅仅是为了强化视觉冲击力,而更重要的是在营造场景的气氛,突出主人公变 化的心情。
绒绒球则象征了玛丽与马克思的友谊,玛丽第二次写信给马克思随信寄上了这个她自制的 橘色绒绒球,马克思开心的戴在头上,直到玛丽送了那本书给他,两人友谊破裂,马克思 在拔出打字机上的M后才生气的将绒绒球摘了下来。再后来,马克思原谅了玛丽,写了回 信并给她送上了他的全套玩偶,之后满足的戴上了这个标志着他们之间温暖友谊的绒绒球, 仰望星空。
影片角色分析
• 影片中的角色并没有像以往动画电影中的男女主人公一样漂亮潇洒, 它打破了传统的观念,人物造型极其普通,甚至有些笨拙。玛丽与马 克思只是人群中普通平凡的两个人,这种人物造型的方法更能够拉近 观众与影片的距离,更能够打动观众的心。 • 玛丽的造型肥胖,额头上有块褐色的胎记,脸上布满了大小不一的斑 点,头上红色的发卡并没有给她增添几分美丽。 • 玛丽本人的服饰都使用了淡淡的褐色,不太明亮的褐色系列,真的如 回忆与想象中的颜色一样,慢慢地诉说着玛丽童年的遭遇。
影片构图分析
• 不同景别的画面在人的生理和心理 情感中都会产生不同的投影,不同 的感受。景别还是画面构图的一种 视觉形式和方法,更是表达画面内 容(叙事)所采取的一种视觉结构。 镜头画面中景别的处理,既是导演 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摄 影师创作的重要造型手段之一 • 影片中多运用了特写与近景画面, 这样的处理不仅从视觉上最大化的 吸引了观众的眼球,而且还营造了 画面的隐喻效果。如看信时信的特 写镜头、马克思打字时双手的特写 镜头、马克思愤怒时眼神的特写镜 头,都从视觉上吸引了观众的注意 力。再如,两人友好谈话时多用近 景,镜头似乎在有意识拉近两人间 的距离。
再者,影片从大全景到局部特写,再由局部特写到大全景,多次运用推拉镜头来进行两个 场景的切换。此处镜头的主要作用是突出主体,使观众的视觉注意力相对集中,视觉感受 得到加强,造成一种审视的状态。同一动作的多次切换,能表达出不同的含义。如玛丽急 切希望得到马克思回信的这个场景中,导演采用开信箱镜头的重复切换,虽然只是打开关 上信箱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但是通过重复切镜头的运用,却表达出了主人公当时急切的 心情。
片中大多数镜头是平视拍摄的,除此之外,导演还大量运用了仰拍、俯拍镜头和推、拉镜 头,影片通过这些镜头之间的切换、衔接来完成画面与画面之间的过渡。如当玛丽提着行 李向Damien道过再见后,镜头用平拍来完成,接下来玛丽捡起地上的信,慢慢打开时,镜 头也在渐渐向她推进,看到信封中打字机的“M”键时,玛丽愣住的表情,镜头慢慢向上 摇起,然后由上而下俯拍全景,这时感觉一下子把玛丽甩到了千里之外,周围的景物把她 衬托的如此渺小,同时也把她难过、悲伤、孤独的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影片点评
影片色彩分析
• 影片的颜色以黑白两色为 主,这样一种悲剧色彩的 格调一直贯穿着影片的始 终。 • 影片的颜色有三种黑色的、 褐色的还有少许红色,在 描写玛丽和澳大利亚是灰 褐色,一转到马克思所在 的纽约就变了阴郁的暗黑 色,一如马克思那阴沉忧 郁的心情。
整部影片除了这两种色调之外就是那一点点少的可怜的红色女人的嘴唇和一 些饰物、马克思帽子上的红缨这些为数不多的红色点缀着影片那单调的画面 也是在影片并不愉快的氛围中留给我们的一丝暖意。在这简洁单调的色彩之下 营造的却是两个同样孤独阴郁的世界当这两个世界开始有接触时那自由女神 手上鲜红的火炬也似乎预示着一个温暖的开始和一个无奈的结局。
影片灯光分析
• 影片中光线与色彩的设计 非常讲究,不同场景的光 线与色彩有着不同的区分, 且相互间协调统一,共同 衬托主题。 • 玛丽成年后与马克思通信 中断,玛丽放弃了比较健 康的家庭生活准备自杀的 那组场景中,导演采取了 顶光的效果,黑暗中投下 来的一束光,照射在玛丽 的身上,脚下的投影在灯 光下隐约可见,周围的黑 暗并没有因为灯光而变亮, 充分显现出了玛丽内心复 杂的情绪。
相关主题